摘 要: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研究,有必要厘清“何以必要”“如何可能”“有何意义”三个问题。其一,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经济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在文化领域的建设却相对滞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恰恰是针对文化建设的短板提出来的,因为价值观处于文化的核心层面。其二,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离不开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延续精神命脉,以文化为支撑,掌握思想精华;同时要坚持推陈出新,创造性地进行转化。其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化了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有助于凝聚共识,增强自信。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何以必要”;“如何可能”;“有何意义”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6)02-0015-03
近年来,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研究逐渐成为了理论的热点,同时也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但对于一些基础性问题的研究,仍有待进一步深化、细化。必须明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指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前进方向和价值目标;同时,有必要指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而是必须通过国家、社会、个人的共同努力,方能显现出成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练,不仅具有重大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更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何以必要”:核心价值观提出的现实紧迫性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尤其在经济领域,中国目前已经是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综合国力的提升,主要显示的是中国硬实力的巨大进步,而文化软实力方面的建设(尤其是价值观领域),中国则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欠缺。如果说,中国当前在经济等硬实力方面,表现得比较自信的话,在文化软实力方面,我们的自信程度则明显较为欠缺。
众所周知,文化建设对于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根本性的重要意义,正如习近平同志所说:“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
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文化建设的难题,也集中体现在价值观领域。可以说,核心价值观是决定文化性质和方向的最深层次要素。回溯历史不难发现,自近代以来,随着西风东渐,中国传统的价值观土崩瓦解,如何重建一种与现代化相适应的价值观,便成为了无数仁人志士共同思考和力求解决的难题。简言之,对于中国而言,价值观领域最突出的问题即在于一种价值虚无主义的困境,即旧的价值体系被逐渐打破,不再发挥效力,而新的价值体系却迟迟无法建立起来。自新文化运动开始,一些进步的价值观如民主与科学开始受到了国人的关注和认可,这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中国的思想启蒙,加速了文化现代化的进程;但另一方面,由于西方价值观的巨大冲击,中国传统的伦理观念被外来文化严重消解,这也在某种程度上加剧了近代中国的价值迷失。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人一方面大力恢复经济建设,同时着手开展文化领域内的复兴。然而,不幸的是,“文革”不仅使国民经济遭受到了极大的破坏,文化建设更是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开了倒车。
1978年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中国自此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基本路线被终止,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路线得以确立。然而,文化领域内建设的问题依然存在:中国的发展应该向何处去?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目标到底是什么?改革初期,可以“摸着石头过河”,但当改革到了攻坚阶段,走向深水区,就必须有更为高瞻远瞩的价值追求来引领现实社会的前进走向。也就是说,必须凝练出适合中国进一步发展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以此来作为国家、社会、个人的基本价值导向和行动指南。换句话说,随着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经济与社会建设逐渐步入正轨,这就内在地要求必须同时开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重建一种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相适应的全新的价值观。
2014年5月4日,在同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习近平同志谈到了本民族发展的历史传承,进而详尽阐述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要性与紧迫性。他强调: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古人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如果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莫衷一是,行无依归,那这个民族、这个国家就无法前进。这样的情形,在我国历史上,在当今世界上,都屡见不鲜。
二、“如何可能”:践行核心价值观的现实路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之后,社会反响不一。有的人针对“自由”“平等”“民主”等范畴提出质疑,认为这24个字的价值观范畴中社会主义元素过少,甚至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视作资本主义的价值取向;有的人则抱怨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价值思想吸纳过少,无法体现中国特色。实际上,这“三个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的是我国当前所寻求的“最大公约数”,也就是说,这是各类群体都能够普遍接受的价值观集合体。
习近平同志曾经精辟地指出:中国是一个有着13亿多人口、56个民族的大国,确立反映全国各族人民共同认同的价值观“最大公约数”,使全体人民同心同德、团结奋进,关乎国家前途命运,关乎人民幸福安康。
那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到底是否可能,又是如何可能的呢?国家、社会、个人,应该在此过程中采取何种态度和方法呢?
一般说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从三个基本维度来加以理解,即国家层面、社会层面和个人层面,三者分别对应的是建成何种国家、建设何种社会,以及培育何种公民三个大的问题。当下,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要深挖优秀传统,延续精神命脉,以文化为支撑,掌握思想精华;同时要坚持推陈出新,创造性地进行转化;最后,国家、社会及个人都有义务自觉传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华文化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重建核心价值观,显然不能脱离文化的“根”和“魂”。2013年11月26日,习近平同志在山东曲阜参观考察时指出,中国本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具有独特的优势,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以及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就必须从本民族传统文化出发,大力推进和发展传统文化建设。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英语论文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的三个重要问题在线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