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师制教育教学。从前述优质师资、班级规模、生源优选的基础上,实验班还推行导师制教育教学模式。本科教学采取导师制在国内多数高校已推行多年,无须过多介绍与评价。但该实验班的导师制切实能推进学生对世界史和外语的专业知识的学习、学术思辨能力的提升,教师布置的大量的外文资料的阅读、理解与翻译,既有助于学生的语言习得,又有助于世界史史料的积累、研读和讨论,这也是实验班课堂内外学生能够积极发言、师生之间顺畅沟通、交流的前提。同时,许多导师还采取了多样化的、灵活机动的教育方式,在校园内自主选择授课地点,譬如在校图书馆、食堂、校园以及学院的资料阅读室、教研室、会议室,时间、地点灵活掌握,在交流、探讨与指导中,使学生得以快速掌握课程重点,了解最前沿的学术动态,并结合自己的研究心得,引导学生开展相关领域的研习。总之,实验班的导师制呈现出良性发展的态势。
3双学位实验班实践中的问题
虽然在开设实验班之前,曾多方考察和反复论证;虽然办学两年来不断积累丰富的经验,不断完善培养机制,但是,仍然会有一些难以预料的问题,也会在实践过程发现新生的问题。有些不仅是该双学位面临问题或困境,也可能是其他高校双学位教育面临的共性现象,值得提出来探讨。
首先,因各省市高考和录取上差异性,加之各高校级别层次不同,致使同一专业班级录取的学生中也存在参差不齐的状况。如何有效甄别生源是招生过程中面临的首要问题。我国高校实验班的人才选拔一般包括笔试和面试两个环节,只要两个环节通过即能获得进入实验班的机会。但这种方式有可能与那些基础知识最扎实、综合能力最好、最有培养潜力的学生失之交臂,因此生源的选拔不仅要重视高分、更要注重學生的培养潜能、各方面的能力及能力结构[3]。其次,实验班是一种在国家政策允许范畴内,各高校根据自身实际而开创的人才创新培养模式,相应地高校应拿出切实的行动予以贯彻执行,而不能流于形式。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指导下,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形成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运行方式[4]。它是一项系统地“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的工程。要防止在国家政策鼓励和学校名誉、利益的裹挟下,出现一些谋求“表层创新”却毫无实质性变革,创建毫无价值的“实验班”。再次,双学位实验班存在着跨专业和跨学院的教学问题,如何统筹此问题并能够保证顺利、协调、保质开展课程教学,需要两个学院相关专业建设负责人及相关领导的调节和融通,还要兼顾任课教师的利益。
天津师范大学世界史-外语双学位实验班的设立,不仅为我国世界史学科发展培育着后备人才,还突破了原有的单一的专业性人才培养模式,因此也在高等教育培养新途径上进行了有益探讨。虽然该实验班设立才两年,但已在招生、师资、管理、教育教学等各方面积累了一些成功的经验,同时也发现了该实验班的困境。这些都为其他高校的双学位教育教学提供了积极的借鉴。
参考文献:
[1] 钱爱林,王格林等.拔尖创新人才培育的实践与探索[J].价值工程,2015(29):238- 239.
[2] 王晓东,卢兵.中高职课程衔接难题破解的基本策略再探讨[J].教育与职业,2014(36):115- 116.
[3] 崔莉.我国高校创新实验班研究(硕士论文)[D].山东财经大学,2012.
[4] 段远源,张文雪.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着力培养创新人才[J].中国高等教育,2009(1):21- 24.
作者:周二保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英语论文世界史—外语双学位实验班创新模式思考(2)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