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假设一种完全排除市场交换的纯统制经济,其中只有两类人:从事生产的劳动者,对劳动者进行管理的管理者。管理内容包括配置稀缺资源和劳动、监督稀缺资源和劳动的使用、负责把产出在社会成员中进行分配
假设一年的最终产品全是消费品,于是收入分配问题就转换为管理者如何将当年生产的消费品分配给社会全体成员。由于不存在市场,收入分配完全取决于管理者阶层的决策。若管理者是一群品格高尚充满利他精神的君子,那么他们就可能把留给自己的消费品份额压低到仅仅维持生存的地步,而把其余的消费品统统给予劳动者。若管理者是一群贪得无厌的小人,他们所能得到的最大产出份额将是所有消费品在维持劳动者再生产之后的剩余,而劳动者阶层得到的仅仅是维持基本生计的消费水平。
关于管理者阶层和劳动者阶层各自内部的收入分配,为简便起见,假设管理者阶层的成员具有同质性,每个成员都可以无差别地替代任何其他成员,没有等级区别,且消费偏好也完全相同;劳动者阶层的成员也具有同质性,他们的生产能力和努力以及消费偏好都无差异。在这种同质性假设下,两个阶层内部都是平均分配。
在这种假设的统制经济中,收入在两类人之间分配的实际情况就介于劳动者维持生存、管理者攫取全部剩余,以及管理者维持生存、劳动者保留其他所有产出两个极端之间。我们可以用下面的直线来简括。直线长度代表一年的全部消费品,左端是劳动者阶层,右端是管理者阶层。直线上0点到A点的长度,代表为了维持劳动者阶层生存而归劳动者阶层所有的必不可少的收入份额;C点到1点的长度,代表为了维持管理者阶层生存而归管理者阶层所有的必不可少的收入份额。
显然,管理者所决定的两个阶层的收入分割点,在上述直线的AC两点之间的区间中。贪婪的管理者将使分割点尽量靠近A点,而仁慈的管理者将使分割点尽量靠近C点。如果要对这种统制经济的收入分配提出一个法则的话,就是随着管理者贪婪(仁慈)程度的上升,两个阶层的收入分割点将从右(左)边趋向A (C)点。
在这种统制经济中,不存在马克思列宁经典意义上的阶级,即不存在占有生产资料的阶级和不拥有生产资料的阶级,但是它也不意味着管理者和劳动者这两个阶层利益完全一致。如果管理者阶层是仁慈的,全心全意为劳动者服务的,收入分割点接近于C点的,则可以说两个阶层的利益是基本一致的。这时的确存在着公有制统制经济。但如果管理者阶层是贪婪的,收入分割点靠近A点,则可以说两个阶层的利益是冲突的。这时的管理者阶层就成为前南斯拉夫思想家杰拉斯所说的“新阶级”。这时,即便管理者阶层无人能够凭借对非劳动要素的私人占有而获取收入,并且宣称是公有制经济,其实质已经不再是真正的全民公有,而仅仅是管理者阶层公有,劳动者阶层沦为整个管理者阶层共同所有的生产“工具”。
假设统制经济的年产出分为消费品和资本品,这时,管理者对于收入分配必须做出两项决策:一是最终产出中积累与消费的比例关系;二是消费品的分配。若管理者完全了解拉姆齐长期最优化条件,于是第一个决策将按照拉姆齐条件来决定。若管理者全是仁慈君子,那么第二个决策将使消费品尽可能满足劳动者的需要。若管理者虽然全是仁慈君子,但不懂拉姆齐条件,管理者很可能从促进经济长期迅速发展的善良动机出发,实行过度积累的政策。其结果是,劳动者和管理者就可能处于极端清贫的状况。中国上世纪的三年困难时期就是这种情况。若管理者全是贪婪小人,那么年产出在扣除资本品之后,消费品的分配将使得劳动者勉强维生。
可见,在这种假设的统制经济中,收入分配并不存在市场条件下会出现的长期均衡的分配格局。收入分配在一个相当广阔的范围中,由管理者按照自己的目标来决定。这种收入分配可能使劳动者阶层感到满意甚至非常满意,也可能使他们不得不勉强忍受。
(二)为了使统制经济中的收入分配理论进一步逼近现实,必须放弃同质性假设
劳动者具有异质性,不同劳动者的劳动能力、工作努力、消费偏好都有区别,从事的职业、行业和劳动地点也不相同,管理者也具有异质性,因此,他们中间无法实行平均分配,管理者将对劳动者实行有差别的收入分配。一种在管理权力和收入方面的等级制结构在管理者中间建立起来。社会年收入中的消费品将在全体劳动者和管理者中间,实行一种差别分配制度。
统制经济不存在市场。在公有制基础上实行有差别的个人收入分配,只能按照个人的职业、行业、工种、区域、潜能及表现进行。这就需要由管理者首先确定不同职业、行业、工种、区域的不同收入标准,然后确定不同人所属的工作岗位,再根据不同人的潜能和表现确定其实际所得。这种个人收入分配可称按“位”分配,即按照每个人所在岗位获取收入。
消费品按“位”分配制度,使得管理者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运用非市场的行政手段压低一些特定职业劳动者的收入来提高积累率。因为在统制经济中不存在劳动者自由择业的劳动市场,收入偏低职业的劳动者不能脱离原来的职业。在斯大林模式中,管理者阶层就是通过行政命令规定的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和限制农民的自由择业自由交易来压低农民的消费水平,提高积累率以实现工业化城市化。这就是所谓的社会主义原始积累规律。
由于管理者阶层决定了统制经济中个人收入分配的规则,因此收入分配差别的大小就在一定范围中由他们决定。他们可以缩小劳动者中间以及管理者中间收入分配的差别,当然,其在长期中以不遏制劳动者和管理者工作积极性为限;他们也可以遵循马克思的教导缩小劳动者与管理者平均收入的差距,使管理者的最高工资相当于普通熟练工人的最高工资。但是更为常见的却是,管理者阶层通过各种方式使得他们的平均收入高于劳动者阶层,并且有一种不断扩大的趋势。为何统制经济中的管理者会倾向于扩大他们与劳动者之间收入分配的差距呢?这种倾向又受到哪些因素的推动或牵制呢?
(三)假设管理者是以追求自身满足最大化为根本目标的经济人,这个假设并不否定管理者阶层中会出现焦裕禄式的好人。但若假设管理者都是焦裕禄,就无法解释今天社会官员腐败愈演愈烈的现象。追求个人满足最大化这种根本动机的具体表现,在最高管理者和其他各级管理者那里有所不同
1.非最高各级管理者根本动机的具体表现
这取决于下述制度性因素和管理者工作的特殊性质:其一,管理者收入多少、权力大小基本上取决于他在等级制科层组织中的地位,地位高则收入多、权力大。其二,由于等级制科层组织的金字塔形状,等级越高职位越少,这意味着管理者在等级阶梯上的晋升机会是稀缺的,越往上越稀缺。其三,管理者的工作特征是,其贡献相互间难以衡量、难以比较。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经典论文技术进步.“骡子”经济·收入分配(2)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