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造物节:文化经济盛会与美学新思(3)

来源:网络收集 时间:2021-05-13 下载这篇文档 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或QQ: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为“物”而造“节”, “节”是手段, “物”是目的,“节”带动了“物”的销售,带动了“物”产业链的发展。如“福建武夷山禅茶(大红袍)文化节”、 “河南洛阳牡丹文化节”、 “杭州国际丝绸旅游文化节”、 “江西景德镇陶瓷艺术节”,这些“节”本来是没有的。为了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推动地方特色产品的销售,塑造区域文化名片,促进旅游发展,在一系列目标的共同驱使下,各种“物节”才应运而生。

“物节”反过来又促进了艺术的创作和文化的发展,提升了群众的文化艺术素养,满足了人民不断增长的文化艺术需求,而由物节催生的文化艺术表演和展示可以产生衍生收益,创造新的商业性。这首先体现在“物节”的形式中有文化艺术宣传。例如, “茶叶文化节”显然促进了茶文化及茶艺的普及与传播, “竹文化节”促进了竹文化与竹艺的普及与传播。其次体现在“物节”一般伴随文化艺术创意。伴随一些物节而诞生的“山水实景剧”、 “物文化情景剧”以及与物有关的舞蹈、音乐、晚会、演出等活动,极大促进了文化艺术的创新。最后,体现在“物节”之“物”往往凝聚了艺术性的成分,物节上所展示的造物往往是制作与创作的统一,是技术与艺术的结合,是实用与审美的融通,展品本身可看作泛艺术视角下的艺术品。正是基于这三点,物节一般会推动文化与艺术的创新,塑造和培养具有审美素养的公众,实现物与艺的双重收益,建构出文化与商业的双赢互促模式。

造物节所特有的美感是和商品生产心理相联系的。且不论所提供的是产品或服务,生产者乘此良机向来自四面八方的宾客展示自己的才华和实力,学习他人的技巧和技术,并且在交流和竞争中寻找新的商业伙伴,不仅实现既有的价值,而且确立未来的梦想。就此而言,造物节是相关厂商、相关行业、相关地区确认自身力量的黄金时节。造物节所特有的美感也是和商品消费心理密切相关的,经常起到引领时尚的作用。不过,节日的庆典越是排场,展销的商品越是诱人,对主办方和参与者经济能力的考验越是巨大。从主办方的角度看,真正的美感不可能来自力不从心的勉强支撑;从参与者的角度看,真正的美感也不可能萌于阮囊羞涩;从交互的角度看,真正的美感同样不可能产自对唯利是图、铺张浪费之认知。就此而言,商业性是一柄双刃剑,一方面我们应看到,它是造物节得以诞生、发展和延续的物质基础,不可忽视,必须正视,应当重视;另一方面,商业性应该和造物节的创造性、文化性相统一。如果片面强调商业性,必然会消减节庆气氛,冲淡节庆意义,最终造成商业利益的不可持续,造成造物节经济基础的崩塌。

3.大众性:当代造物节的社会取向

柏拉图在《法篇》中提到,节日是“喘息的时刻”,上天将缪斯赐给人类,作为“节庆的伴侣”,在《斐德若篇》中,他更是把节庆和娱乐、游戏相提并论。尼采高度赞扬节日之价值,甚至将它拔高到人类生存文化本质的高度。他强调节日对艺术的积极作用, “我们以前那些较高级的艺术——节日庆典艺术,会对我们的艺术产生什么影响呢?从前,所有的艺术作品都树立在人类节庆的长廊里,作为纪念崇高而欢乐时刻的丰碑” 。而在巴赫金看来,在表现人的存在本质方面,任何其他人类活动都无法与之相提并论。

当然,在机械复制时代,这一切又有了新的变化,艺术的膜拜价值消逝,展览价值凸显。本雅明所说的膜拜价值,其实就是艺术的仪式价值——“光晕”,他所说的展览价值,就是让人“散心的感受之道”,就是“消遣”。在传播史上,本雅明所处的时代是以电影崭露头角为标志的。包括电影、广播、电视等在内的电子媒体所起的革命作用之一,就是消除艺术固有的光晕,使之平民化,成为日常生活的组成部分。一时一地之艺术节,有可能借助媒体的力量而产生跨越时空的影响。继之而起的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数码媒体,进一步创造了人人都成为艺术家的可能性,赋予造物节前所未有的活力,甚至使之有条件转化为面向大众、永不谢幕的虚拟舞台、景观或博物馆。

在历史上,艺术的仪式价值长期处于支配地位,而在今天,展览价值取代仪式价值,成为当代艺术的鲜明特征,这样的巨大变化其原因正在于艺术创造方式的变化——机械复制技术取代手工技术。由此看来,正是艺术创造方式的革命降低或弱化了艺术创造性的门槛,艺术的仪式性因素也随之减少,展览价值因此增加。就在展览价值的实现过程中,新的仪式价值又通过艺术节被生产出来。这一价值正和政府需要承担的公共文化服务职能相契合,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文化审美需求。以已经连续举办十届的中国艺术节为例,作为我国文艺界规模最大、级别最高的盛会,它无疑“是中国艺术成果的大检阅,是艺术精品的大荟萃”。

从宏观的角度看,我国当下造物节之所以比比皆是,不仅反映了文化创意与经济活动的空前活跃,而且体现了社会心理的风生水起。如果说人们平日在审美方面主要是“各美其美”的话,那么,在节日活动中往往强烈地意识到“美美与共”。

对公众审美而言,艺术节所满足的不仅仅是公众“散心”、“消遣”的需要,还有自我身份认同的需要。身份意识的形成至少涉及到认知、情感和意志三个层面。在认知层面,节庆仪式可以让公众获得和我有关的历史、民族、风俗、礼仪等知识信息,这是自我身份认同的意识基础。在情感层面, “仪式是想要再产生一种情感,而不是要再生产一个实物”。节庆仪式可以激发公众对所属民族、所在地域、所属国家的热爱之情,激发个人身份融人集体身份的认同感。在意志层面,因为文化的认知,知识的普及还有热爱感和认同感的激发,节庆仪式最终可能促进公众将自我身份认同感由情感转化为强而持久的意志品质,这一意志品质正是集体凝聚力和向心力的力量之源。这一点已经为我国当代造物节的实践所证明。在相关节庆活动中,高雅与通俗、精神与物质、劳作与休闲、个人与群体、独乐与狂欢之间的矛盾被消弭,它凝聚起大众的目光,吸引了广泛的参与,激发了狂欢的热情,具有“全民节日”的性质。

今天,各种类型的造物节以“眼球经济”和“注意力经济”作为营销手段,以吸引目标受众的广泛参与作为基本计划,以大众传媒的广泛报道作为播撒方式,以赢取广大公众对造物节的认同作为旨归,这些都体现了造物节的大众性。造物节就是大众共同的节日,在这里,感性的狂欢仪式和精神的庄严仪式获得统一,诚如席勒所说的感性冲动与理性冲动在此和谐共生。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经典论文造物节:文化经济盛会与美学新思(3)在线全文阅读。

造物节:文化经济盛会与美学新思(3).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本文链接:https://www.77cn.com.cn/lunwen/jingdian/1226217.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Copyright © 2008-2022 免费范文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 邮箱:tiandhx2@hotmail.com
苏ICP备16052595号-18
× 注册会员免费下载(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