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造物节:文化经济盛会与美学新思(2)

来源:网络收集 时间:2021-05-13 下载这篇文档 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或QQ: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造物节的精髓

当代造物节之美属于社会美和现实美范畴,是多种美感的融合体。人们感动于节日没计之智慧,敬畏于节日仪式之庄严,惊叹于节日展品之精巧,陶醉于节日气氛之浪漫,欢喜于节日心情之闲适,形式美与内容美、壮美与优美、精神美与物质美在节日时空中实现辩证的统一。

自古以来,节庆活动包含了仪式化与狂欢化这两种彼此对立的倾向。仪式化强调社会身份、社会制度与社会等级,看重活动内容、时间与程序的定型化,为巩固既有社会秩序服务;狂欢化强调非身份性、非制度性、非等级性,看重活动内容、时间与程序的灵活性,为打破既有社会惯例服务。我国古代的祭祀大典和西方中世纪的狂欢节分别是上述两种倾向的代表。我国当前由地方政府主导的造物节试图将仪式化和狂欢化统一起来,既努力体现基于前者的身份意识、制度设计、等级划分、活动安排、目标导向、经济意图,又试图营造皆大欢喜的气氛,使二者在以地方品牌为特色的物质文化中获得新的统一。对此,可以从创造性(“造”)、商业性(“物”)和大众性(“节”)三种角度加以分析。

1.创造性:我国当代造物节的美学要旨

“创造性” (Creativity) 一词最早见于1875年英文教科书筷国戏剧文学史》,用以表达所有学科某种相似性的东西。在此之前,创造性主要与其他概念如“艺术”、 “天才”、 “制造”等相关。在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看来,艺术家与创造无关,他们的所谓创作最终都是在模仿神的“理念”。从古希腊到文艺复兴之前,创造性就是神性的观念一直统治着西方。直到文艺复兴时期,人的创造性才真正被重视。现在,在世界范围内,人们一般认为“创造性表达体现了独特个体的本质和精神”它是人之为人的本质属性之一。当然,个体的创造性程度有高低之分,创造能力也有强弱之别。

在德国哲学家约瑟夫·皮柏看来,节庆是对创造性进行肯定的重要形式,它与上帝创世的传说有关,上帝在前六天创世造物,在第七天休息,这“第七天”其实就有节庆象征意味。“第七天所庆祝纪念的,不仅是神圣化工作的完成,而且也是对创世的神圣赞同。也就是在第七天,主认为他所造的一切事情都很美好。”皮柏的分析显然是有道理的,其实属于人类的时间只有两种,一是需要艰辛劳作的工作时间,一是需要休闲娱乐的假日节庆时间。在假日节庆时间所享受和庆祝的东西,正是工作时间所诞生的造物成果。

在节庆中设计各种仪式化程序或行为,也体现了创造性。英国人类学家拉德克利夫布朗认为仪式“在任何情况下它都是表现性和象征性元素的组合”。节日当中的仪式活动之所以是表现性和象征性活动,是因为它经历了一个创造和创新的过程。法国著名人类学家阿诺德·凡·杰勒普研究发现,仪式活动的诞生经历了一个分离、过渡和确认的过程。首先是这些活动或行为与其原有身份分离;然后进入过渡阶段,原有身份已经被剥离,新的身份还未产生,这些被剥离的活动或行为需要经历筛选、加工与再创造的过程;最后才完成新身份和其象征意义的确认。这说明节庆仪式就是被创造出来的。节庆仪式一旦被创造出来和固定下来,人们便能通过这些程式化的活动或行为表达纪念、祝福、追思、展望、狂欢、高兴、悲痛、反抗、合作、双赢、开始、结束等独特含义。早先的许多节庆仪式一般只能由少数身份地位较高者操弄和观看,仪式被披裹上等级身份的神秘面纱,当下造物节的仪式活动已经摘掉了面纱,淡化了身份等级界限,不仅允许全民观看,还吸引种种新媒体将其象征意义播撒到更远的地方。

当代造物节要彰显的核心内容是人的创造性,其本质是人文精神。人的创造性指向什么?在马克思看来,那就是人的本质力量的自由自觉的对象化活动;而在马斯洛看来,那就是人类最高层次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之满足。人的力量、人的欲望、人的价值和人的尊严,在今日频繁上演的艺术节嘉年华活动中,得到充分尊重和满足。2010年上海世博会最后真正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的,是那些充分利用现代科技,集中展示方式创造性、艺术性和审美性的展馆。世博会上那些各具特色的展馆,每一展馆本身就是一件件体现创造性的巨大艺术品,而在展馆内部,充斥了各色各样体现着创造性的展台、展示机器、展示道具、展品和展示方式。每一展馆从外部到内部,从形式到内容,从展品到创意,都凝聚了无数艺术家和能工巧匠的智慧。创造性成就了世博会这样的文化经济盛会,创造性凝聚了大众审美的眼睛。

中国当前的造物节,存在两种修辞,一为“再造”,二为“新造”,无论哪一种,都体现了造物节本身的创造性。所谓“再造”,即对已有节日的重新打造和再次塑造。它主要指向本土节日,也涉及外来节日。所谓“新造”,即依托自然、民俗、历史和文化资源禀赋,从无到有地造出新节日并试图传承下去。从衰微之节到兴盛之节,从“无节”到“有节”, “再造”与“新造”面对的都是关于创造性的挑战,需要综合考虑地域文化、物产资源、民俗风情、人文历史、国家政策、财政状况等多方面的因素,需要系统性、整体性、前瞻性、开拓性思考,需要反复论证、小心求证和大胆实践,需要承担各种风险,需要智者能人的策划和集体智慧的辅助。

在创造性这一点上,当代造物节无疑是传承与创造的统一,是实用与审美的结合,是物质、意义与文化的聚合体,是艺术家的创造、政治家的谋略、企业家的精明和大众的再创造合力营造出的社会美之奇观。造物节的美既凝聚于表征物的设计,又发散于庆典活动的氛围;既见于琳琅满目的视觉装饰,又见于响遏行云的听觉享受;既洋溢主办人的热情致辞,又涌动着参与者的衷心喜悦。让节日的山水更宜人、节日的城郭更亮丽、节日的鲜花更芬芳、节日的歌声更动听,这正是造物节所追求的操作目标。即使同类节日为数众多,但自己的特色不同凡响;即使活动时光短暂,但给人的印象刻骨铭心;即使来宾众口难调,但总能有所冀而来、有所得而归。今天的暂别化成了来日再聚的热望,这正是造物节所追求的长远目标。

2.商业性:我国当代造物节的经济诉求

对主办方来说,造物节的美具有中介性(经常是因沟通生产与消费的关系、成人之美而美)。如今,商业性艺术节是众多艺术节中最常见的类型,其最大特点是将贸易诉求结合文化艺术的形式加以宣扬,将物的营销诉之于文化艺术节庆。这是名副其实的造物节,体现了“造”与“物”的结合。由于文化产业的发展,特别是文化和经济互相搭台,协作唱戏,业界人士成为创造性、造物的主体,这种变化深刻影响了造物节的美学内涵。造物节作为一种文化经济现象,在社会生活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今天我们可以看到:不论地方政府或业界人士,经常都为“物”而造“节”。借助艺术创造成功的“物节”,代表了文化经济新的增长点。反过来,借助“物节”而推动景观剧之类新型艺术之“造”,也实现了文化与经济的双赢。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经典论文造物节:文化经济盛会与美学新思(2)在线全文阅读。

造物节:文化经济盛会与美学新思(2).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本文链接:https://www.77cn.com.cn/lunwen/jingdian/1226217.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Copyright © 2008-2022 免费范文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 邮箱:tiandhx2@hotmail.com
苏ICP备16052595号-18
× 注册会员免费下载(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