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仅以极力主张参与政治斗争的萨义德来看他对知识分子的界定吧,他也承认知识分子的特立独行, “知识分子是社会中具有特定公共角色的个人,不能只化约为面孔模糊的专业人士,只从事她/也那一行的能干成员。我认为,对我来说主要事实是,知识分子是具有能力‘向(to)’公众以及‘为(for)’公众来代表、具现、表明讯息、观点、态度、哲学或意见的个人。而且这个角色也有尖锐的一面,在扮演这个角色时必须意识到其处境就是公开提出令人尴尬的问题,对抗(而不是制造)正统与教条,不能轻易被政府或集团收编,其存在的理由就是代表所有那些惯常被遗忘或弃置不顾的人们和议题。知识分子这么做时根据的是普遍的原则:在涉及自由和正义时,全人类都有权期望从世间权势或国家中获得正当的行为标准;必须勇敢地指证、对抗任何有意或无意地违犯这些标准的行为”。如果不忽略知识分子的专业特征即他们是寻求建立普遍知识的人,再结合萨义德所要求的知识分子的公共性、质疑特点,我们可以这样说:知识分子是一种善于向社会、向对方提出自己意见的人,善于在习见的传统、权威面前保持批判意识的人,善于将自己内在的丰富心灵世界展示给人们从而引起别人共鸣与感悟的人。所以,知识分子不是服从者,不是宣传者,而是思考者,有自己的个性,并在专业的层面上孜孜以求,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知识分子作为社会中的特殊一类人,具有特殊的专业特征,这使他们超越了阶级划分,不会画地为牢,也不会固步自封,他们成为人类思想的生产者,从而以人类为思考的对象与皈依对象。
但是,革命文学却将知识分子简单地归入阶级范畴,并由此规定知识分子的种种特性,刻画种种不雅面相,其实,这是有违知识分子的存在实际的。就以他们所重点攻击的鲁迅、茅盾、叶圣陶、郁达夫、周作人来看,他们在具体活法上不尽相同,甚至有的还有历史污点,但是,就他们作为一个知识者来看,留下的思考不是比革命文学倡导者的批判更长远吗?郭沫若说鲁迅是“二重的反革命”,可他后来却提倡向鲁迅学习,岂不滑稽?钱杏邨说“死去了的阿Q时代”,可阿Q不是比钱杏邨更出名吗?茅盾被认为动摇幻灭,郁达夫被目为颓废主义,周作人被目为趣味至上,可他们的文学作品仍然受到今日读者的爱好,这不足以说明,当年对于他们的小资产阶级定性,是荒唐的吗?
如果只从策略角度来看,革命文学将知识分子小资产阶级化是成功的。表现为二:其一,文学竞争的焦点是“文学合法性”的争取,体现为“权威话语权利的垄断”,包括了判定“谁被允许自称‘作家’等,甚或说谁是作家和谁有权利说谁是作家” 。革命文学通过论争,将五四作家挤到了文坛边缘,顺利实现了中心占位,拥有了规划文学发展的领导权。其二,为革命扫清了文坛阻碍,知识分子由文化的领导者降格为文化的工作者,为革命服务,大大加强了革命力量,这是革命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之一。但是,若从常态的角度来看,这也留下了巨大的文化后遗症,养成了轻视知识分子的思维习惯, “反右”与“文革”就是两个典型案例。其实,一个正常的社会发展是离不开知识分子的独特工作的。如果在异态的革命中,可以提出知识分子走向工农,那么,在常态的社会发展中,大概应当提出的是工农走向知识分子,否则,我们就完全没有必要那么卖力地普及教育、强调教育改变生活了。
本应早早摘下知识分子的小资产阶级面相,可惜,摘得太迟,为此,付出了多么巨大的文化代价。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毛泽东.五四运动,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558-559.
[2][37]布迪厄,刘辉译.艺术的法则:文学场的生成和结构.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 273、271.
[3]沈泽民,《新俄艺术的趋势》译者附注.小说月报(13卷8号),1923 (12).
[4]邓中夏.贡献于新诗人之前,中国青年,1923.12.22.[5]萧楚女.艺术和生活.中国青年, 1924.7.5.
[6]成仿吾,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创造月刊(第1卷第9期),1928.2.1.
[7][15]李初梨.怎样地建设革命文学,文化批判(第2号),1928.2.15.
[8]蒋光慈.现代中国文学与社会生活.太阳月刊(创刊号),1928.1.1.
[9]钱杏邨.死去了的阿Q时代,太阳月刊(3月号),1928.3.1.
[10]鲁迅.热风·为“俄国歌剧团”,鲁迅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403.
[11] 《语丝》发刊词.语丝(第一期),1924.11.17.
[12]长风.新时代的文学的要求,洪水(第3卷第27期),1927.2.16.
[13][14]成仿吾.完成我们的文学革命.洪水(第3卷第25期,1927.1.16.
[16][18]成仿吾,文学革命与趣味——覆远中逊君,洪水(第3卷第33期),1927.5.16.
[17]远中逊.《完成我们的文学革命》的回声,洪水(第3卷第30期),1927.4.1.
[19]钱杏郝.《幻灭》 (书评).太阳月刊,1928 (3).
[20]钱杏郝.《动摇》 (书评).太阳月刊,1928 (7).
[21]钱杏邨,茅盾与现实——读了他的《野蔷薇》以后,新流月报,1929 (4).
[22]钱杏邨,中国新兴文学中的几个具体的问题.拓荒者(创刊号),1930.1.10.
[23]茅盾.从牯岭到东京.小说月报(第19卷第10号),1928.10.10.
[24]郭沫若.革命与文学.创造月刊(第1卷第3期),1926.5.16.
[25]祝铭.无产阶级文艺底特质——《无产阶级文艺略论》之二,青海(第3期),1928.11.21.
[26]郁达夫.《大众文艺》释名,大众文艺(创刊号),1928.9.20.
[27]彭康.革命文艺与大众文艺.创造月刊(第2卷第4期),1928.11.10.
[28]郭沫若.英雄树.创造月刊(第1卷第8期),1928.1.1.
[29]郭沫若,文艺战线上的封建余孽——批评鲁迅的《我的态度气量及年纪》.创造月刊(第2卷第1期),1928.8.10.
[30]钱杏郝.英兰的一生.太阳月刊(创刊号),1928.1.1.
[31]黄药眠.非个人主义的文学,流沙(第1期),1928.3.15.
[32]干釜.关于普罗文学之形式的话,白露,1929 (5).
[33]张闻天,抗战以来中华民族的新文化运动与今后任务.解放(103期),1940.4.10.
[34]丁玲关于立场问题我见,谷雨(第1卷5期),1942.6.15.
[35]塞克.在青年剧院学习总结会上的讲演.解放日报,1942.6.30.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经典论文知识分子如何被“小资产阶级化”——以20世纪二三十年代“革命文(5)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