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元杂剧中母亲形象的社会功能(2)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
或QQ: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二、情感宣泄的功能
元杂剧中母亲形象存在的社会价值,还在于为剧作家和观众提供了一个行之有效的情感宣泄的途径。
关于作者的文学创作和思想情感的关系,我国古代就有很多观点:《尚书·尧典》中的“诗言志,歌咏言”理论;《毛诗序》中的“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行于言”[6]的观点;韩愈的“不平则鸣”的观点。作家在自己的作品中无不展示着自我的心灵,作品成为作家实现自我的艺术外化形式。对于剧作家而言,剧本的创作活动,本身就是他有感于现实生活,以语言为媒介创造的艺术形象,就是他内心真实情感的表达。剧作家在其作品中的母亲人物身上,也倾注了自己的情感。 元王朝的建立,对汉族知识分子来说,无疑是一场噩梦。游牧民族的异族统治,是文化落后的民族对文化先进民族的统治,也是野蛮对文明统治,也动摇了中原深厚的历史文化。儒家的伦理纲常,在落后民族的统治下已失去了原有的效力。特别是长达数十年的取消科举考试,阻断了他们“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的人生美梦,深受儒家思想熏陶而又身份卑微的文人,或为生计,或为抒愤,大量投身梨园,“夫惟不得用于世,多致力于文字之间,以为不朽”[7]。作为深受儒家文化熏陶的文人们在骨子里忍让认同儒家思想,他们借助剧中的母亲人物来寄托自己的理想、发泄自己心中的抑郁不平的情感。元杂剧作品的正面母亲,以独特的符号意义,更为深刻地传达着元代杂剧作家的内心情感。作家“化其身为曲中之人”借助正面母亲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比如《陈母教子》中陈母教育儿子的唱词:
【混江龙】才能谦让,祖先贤、承教化、立三纲;禀“仁义礼智”,习“恭俭温良”。定万代规模尊孔圣,论一生学业好文章。《周易》道谦谦君子,后天教起此文章。《毛诗》云国风雅颂,《关雎》云大道洋洋。《春秋》说素常之德,访尧舜夏禹商汤。《周礼》行儒风典雅,正衣冠环佩锵锵。《中庸》作明乎天理,性与道万代传扬。《大学》功在明明德,能齐家治国安邦。《论语》是圣贤作谱,《礼记》善问答行藏。《孟子》养浩然之气,传正道暗助王纲。学儒业,守灯窗,望一举,把名扬。袍袖惹,桂花香,琼林宴,饮霞觞。亲夺的,状元郎,威凛凛,志昂昂。则他那一身荣显可便万人知,抵多少五陵豪气三千丈!有一日腰金衣紫,孩儿每也休忘了那琴剑书箱。[10](卷三,229页)
这段唱词明显带有男性文人畅述怀抱的口吻。作家借陈母之口,道出深爱儒家文化的剧作家对功名利禄的渴盼,对恢复社会秩序的渴望。《陈母教子》中多次出现“一举首登龙虎榜,十年身到凤凰池”[10](卷一,307页)的唱词,正是作家借助剧中母亲表达自身内心情感的一个明证。同时也宣泄了对野蛮的蒙古统治者排斥传统的儒家文化、奴役知识分子这一社会现实的强烈不满情绪。在某种意义上说,被这些良母所保护、所支持的男性,在一定程度上带有自我的色彩。剧作家把求助的力量投向母亲,希望借她们的智慧和博大的胸怀达到自我的人生目标,借她们之口宣传儒家的伦理道德和文人的价值,把自己从可悲的命运中解脱出来。
元杂剧中母亲形象的存在,也为观众提供了一个情感宣泄的渠道。杂剧是一种大众艺术,要求作家在创作作品的时候,考虑到观众的情感,要能够传达出他们的情感和愿望,人民的欢愉与忧戚,人民的愤怒与痛苦。民众在现实生活中,“他们或者生活十分清苦,或在政治上遭到各种歧视和压迫,由此而引起的愤懑、不满和苦闷,当然会要求在杂剧舞台上表现出来,找到寄托”[8]。他们需要这种艺术美来平衡现实的黑暗,抚慰受伤的心灵。正是现实太黑暗、自身的太不幸,他们更希望在剧中的人物好人得到好报、恶人遭到恶报,得到一种心理的补偿和情绪的平复。
像《谢金吾》中的长国姑身上叠合着市民面貌、市民精神。她得知女婿被压赴刑场,立刻前往刑场。在劫刑场时,她放下了高贵的长国姑的威严身份,与王枢密对吵对骂,宛如伶牙利齿的街市婆婆与人舌战。剧中的长国姑形象实际是借皇亲国戚来宣泄小市民对强大的恶势力的痛快恩怨情感。《蝴蝶梦》中王母面对丈夫被葛彪打死,认为不管谁犯了法,打死了人,都要吃官司,“使不着国戚皇亲、金枝玉叶,便是他龙孙帝子,打杀人都要吃官司”[10](卷一,306页),也道出了一般百姓心中渴求法律公平的平等意识,是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有力的控诉。
元代商业经济的发展冲击了儒家固有的道德规范,家庭中贞洁观念有所松懈,母亲和非血缘关系子女的利益冲突,元杂剧中所塑造的负面的母亲形象就不足为奇了。像王腊梅、萧峨、鸨母李氏等反面母亲,她们破坏了中国长久以来遵循的一套伦理道德秩序、背离了母性,激起了观众的愤怒。悲愤所带来的压抑感需要象征性的实现,以宣泄内心的不平之气。这些恶母在剧中都受到了应有的“恶有恶报”的惩罚,实现了元杂剧接受者们在现实中不能是实现的愿望,为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备受压迫的心理提供了一个宣泄的平台,满足了观众在现实社会中不能满足的精神补偿性心理,客观上获得了精神的快感。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经典论文论元杂剧中母亲形象的社会功能(2)在线全文阅读。
论元杂剧中母亲形象的社会功能(2).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