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孙光祀是清初顺治、康熙年间重要的山东籍官员和诗人。他前后任朝官二十多年,以直言敢谏著称于时;辞官归里后出粟赈灾、修桥打井、兴学育人,造福桑梓,佳话至今流传。其诗文创作亦有声于时,所著有诗文集《胆余轩集》传世。但长期以来,孙光祀及其作品未引起重视,其生平事迹及诗文创作尚无人研究。本文简要勾勒了孙光祀的生平,并对《胆余轩集》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做了基本的分析,以期引起学界的关注。
关键词:孙光祀 《胆余轩集》 思想内容 艺术特色
孙光祀(1614—1698),字溯玉,号怍庭。清初重要官员、诗人。平阴县孙官庄人,出仕后迁至济南历城姚家庄。明崇祯十五年壬午(1642)中举人,顺治十二年乙未(1655)中进士,选庶吉士,翌年授礼科给事中。累官兵部右侍郎加四级,赠光禄大夫,位居一品。他前后任职20多年,历仕顺治、康熙两朝,以直言敢谏著称于时;辞官归里后出粟赈灾、修桥打井、兴学育人,造福桑梓,佳话至今流传。其诗文创作亦有声于时,所著有诗文集《胆余轩集》,另有轶文若干,均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和艺术价值;书法亦享盛誉,济南趵突泉立有其诗碑保存至今。
综合来看,孙光祀是清初历史舞台上一位有较大影响的山东人,是活跃于京城的山左名士集团的重要成员,其著作也是值得整理研究、批判继承的优秀文化遗产。
一、孙光祀其人
孙光祀出身于一个科举官宦世家。
孙光祀的祖父孙珫(1551—1604),字玉耳,初号淇阳,再号湛明,生于嘉靖辛亥,卒于万历甲辰,享年54岁。万历癸酉(1573)举于乡,庚辰(1580)中进士,因会试名列前茅(第十二名),授官也被委以重任。出任钱塘(今杭州)令。在任七年,颇有惠政。据于慎行《明故朝议大夫山西布政使司左参议前监察御史湛明孙公碑铭》记载:“蠲烦苛、崇实政、调停里甲,勒为永利,邑人藉以休息。”并修复了宋代苏轼建于西湖的苏堤。他清廉自守,留下了“但饮西湖一杯水耳”的佳话。因政绩卓异,被征拜监察御史,先后历四川道、江西道,巡按陕西、顺天。后出任山西左参议,分守河东。任御史期间,他不畏权贵,直言敢谏,且处事明敏,知几善断,始终清介自持,离任时,“归橐萧然”,两袖清风。回乡后,“奖进后学,周济贫乏。尝议建兴文馆、义仓,为邑永利。”[1]
孙光祀的父亲孙振图(1582—1649),字龙友,号象明,生于明万历十年壬午,卒于清顺治六年己丑,享年68岁。他于崇祯三年庚午(1630)中举人,未出仕,却因文章德行名重一时。他倡立匡社,振起当地文风;经办义学达40年,还捐出一顷二十亩土地给县学做学田;灾荒年月,他多次捐献粮食赈济灾民;而且仗义敢言,成为地方士绅的代表人物。后受贪官污吏迫害,含恨而死。[2]
孙光祀生而岐嶷,聪慧过人,读书过目成诵,七八岁即能属文。明崇祯十五年壬午(1642)中举人,后因战乱随父远避浙江遂昌,后辗转回乡,又经历了家庭的祸乱,父兄先后辞世,他幸免于难,卧薪藏胆,苦读不辍,于清顺治十二年乙未(1655)成进士。庭试后,被选任翰林院庶吉士,次年改任礼科给事中。
给事中为皇帝近臣,属于谏官。上任之初,孙光祀连上“慎诠选以清仕路”“核镇将以清军饷”“覈赎锾以收实用”“剔衙蠹以绝弊源”“禁滥征以甦民困”“酌部议以责实效”等6道奏疏,均切中时弊,经批准施行。此后,他又先后历刑、兵、吏、户四科给事中,前后上疏20余次,被誉为“侃侃立朝,有古名臣风”。这一方面是他继承了祖父孙珫的风骨,另一方面早年的坎坷经历也磨砺了他嫉恶如仇的刚毅个性。
康熙二年(1663),孙光祀升任太常寺少卿,提督四译馆;康熙十一年(1672),升任通政使司右通政,转太常寺卿,当年再升通政使,兵部右侍郎,成为朝中重臣。后因累加四级,赠光禄大夫,位至一品。
任职礼部时,孙光祀曾出典湖广乡试,取士106人,后来其中64人中了进士,多人成为朝中名臣,被认为所选“得人”。以后多次充任殿试读卷官,在帮助朝廷遴选人才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孙光祀为官期间,一直自律甚严。据乾隆版《历城县志·孙光祀传》记载,他刚就任太常寺卿时,“会天坛有牧马者,上遣内侍察堂官职名。或谓光祀任甫三日,可勿预。光祀曰:‘居其职,敢诿其过乎!’遂与同官俱列名,罚俸三月。”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经典论文孙光祀和他的《胆余轩集》在线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