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兵部任职时,适逢吴三桂叛乱,在京城的吴三桂之子吴应熊也蠢蠢欲动,孙光祀上疏建议除掉吴应熊以绝后患,朝廷采纳后,给予吴三桂分裂势力以沉重打击,为最后平定叛乱做出重要贡献。
康熙十八年(1679),孙光祀65岁,上疏请求辞官回乡。康熙帝谕旨慰留,钦赐蟒服,着照旧供职。他以回家办理父母合葬为由,请假归里。在平阴为父母办完葬礼以后,返回历城姚家庄,从此优游林下,未再回朝任职。
孙光祀乡居期间,也为家乡做了不少好事。他回乡的第二年,山东发生灾荒,他捐粮五百石赈济历城、长清、平阴、肥城四县的饥民;此后每逢灾年,他都要捐谷赈济,使许多人免于流亡。平阴官庄四面环山,历来无井,村民饮水极为不便。孙光祀捐银300余两打了一眼深井,水量充足,水质甘甜,解决了村人用水困难;他还出资在村口修建了一座三孔石桥,名“黄麓桥”,为村人生产生活、交通出行提供了便利。他修的井和桥至今仍存,后人提起无不感念。
孙光祀多才多艺。他工诗能文,为时所重;其书法宗法二王,时人誉为如“龙跃津门,虎卧凤阁”,得之者珍同拱璧,至今在收藏市场上仍为奇货可居。
清康熙三十七年戊寅(1698),孙光祀病逝,享年84岁。[3]
二、《胆余轩集》其书
据汪灏《孙公怍庭墓志铭》及《孙氏族谱》记载,孙光祀一生著述甚丰,生前有《怍庭制艺》《胆余轩诗文集》《游艺草》《手定程墨》等数种行世。其实,在《胆余轩诗文集》之前,还有一种《胆余杂著》(仅有一篇《自叙》收录于《胆余轩集》中)。但今天所能见到的,只有《胆余轩集》(即《胆余轩诗文集》)一种了。 (一)《胆余轩集》的命名
“胆余轩”是孙光祀的书斋名。为何以“胆余”名轩?考孙光祀在《胆余杂著自叙》中有云:
呜呼!三年来茕茕一息,诸险备尝,无复仇之功而有尝胆之苦,是则胆
余之作之所以存也。[4]
可知当初《胆余杂著》中所收,是他家族罹难、未中进士期间三年诗文的结集。而“胆余”,即卧薪藏胆之余。后来虽然冤案平反、大仇得报,但孙光祀一直念念不忘那一段痛苦的经历,因而把书斋命名为“胆余轩”,所作诗文结集时也便命名为《胆余轩集》了。内阁学士陆葇在序文中将此“胆”理解为“胆魄”,并借以推许孙光祀“识定而胆决,而发之于言、措之于事,皆立于至当而不可易也”[5],其实并不准确。
《胆余轩集》在包括《四库全书总目》在内的一些文献著录中也作《澹余轩集》,可知已非本意;孙光祀同年好友、曾任贵州巡抚的曹申吉(1635-1681)字澹余,且著有《澹余集》,或是二书混淆所致。今天看来,仍应统一作《胆余轩集》为是。
(二)《胆余轩集》的成书
孙光祀在《胆余轩集》卷首有一篇简短的《自叙》,签署时间是“顺治辛丑初秋”。辛丑是顺治十八年(1661),是年顺治帝退位,康熙帝登基。据序中称顺治为“先皇帝”,则此序写于顺治退位之后。说明此集在此时已经编定。但是否刊刻了呢?看来没有。这一则可以从现存文集中有不少后来康熙年间的文稿可以证明,二则卷前其他序文也是有力的证据。《胆余轩集》卷首有韩菼(1637-1704)、陆葇(1630-1699)、李应廌(1638-1704)、魏希徵(1646-1715)、汪灏(1643-1718)等多人的序。韩菼的序作于康熙三十五年丙子(1696),陆葇的序作于康熙三十四年乙亥(1695),李应廌的序作于康熙三十年辛未(1691),魏希徵的序作于康熙三十三年甲戌(1694),汪灏的序作于康熙三十一年壬申(1692)。此外还有彭会淇的一篇《跋》语,撰写时间未详。《自叙》中有言:“近者有识之士慎于自爱,率不敢轻为文章,声誉之中亦有不测者存焉。故不欲强名公大人以所难,而自述数语以见志。”[6]可知在初步编定本书时,摄于文网严密,自己又未宦成归田,并没有请人作序,也没有刊刻发布。直到30多年以后,他的儿子们为了给他祝寿,才在原稿本的基础上予以增删,并找了几位与他有师生之谊的在朝名臣撰序之后付梓的。因此,本书的刊刻一般认定为康熙三十五年(1696,韩菼作序之年),应是可信的。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经典论文孙光祀和他的《胆余轩集》(2)在线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