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项目:重庆市三区科技人才创新研究(20150528)、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201610635032)。
摘要:组织中的意义建构是指组织成员在危机环境下利用个体知识及工作经验,筛选环境线索并形成个体理解的认知过程,具有从初期片面到后期逐步成熟的二阶性变化特征。针对先中国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中小企业创新力低下,外部创新氛围不足的现状,本文以过程论为视角探讨意义建构对外部危机的阶段性解读过程;基于认知层面分析个体认知发展中创新维度的具体表现机制;系统性的整合低水平的创新氛围下成员认知及行为变化对组织创新氛围的反作用力机制,建立创新行为生成的三元模型。未来研究应在厘清意义建构主导维度,有效界定其发展阶段及作用性质等方面进行有效探讨。
关键词:社会组织氛围 意义建构 组织创新
中图分类号:B849:C91 文献标识码:A
一、问题提出
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速伴随着前所未有的世界性竞争,极速提高的工业生产效率带来了新一轮的产品生命周期锐减,为了建立并有效维持企业优势,企业的创新绩效提高至关重要,并日益成为学术界的研究热点。组织创新力是组织成员基于复杂的社会系统而进行的团队发展性活动,并进一步物化为新型的价值型高能效组织产出,是企业竞争力提高的重要手段,而员工作为组织工作的主要执行者,其创新行为的提高直接促进了组织创新力的发展。现大量研究进行创新力激发的个人及情境变量预测;并基于社会结构性视角,开展组织-成员关系与创新力激发的实证性研究;进一步测量组织及社会内外部奖惩对员工创新力的程度性影响。然而,在测量激发创新行为的有效因子时,外部社会环境及组织内部氛围的情景性作用仍不可忽视。目前,中国中部及西部等多个区域存在着企业外部创新带动力不足,内部推进力欠缺等局面,尤以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的中小型企业为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外部环境及交通的制约,资金、技术及信息流通不畅,企业缺乏有效的创新发展环境,而作为引导中小企业发展的核心性力量,创新的缺乏严重制约了该地区企业发展乃至生存的动力。那么,当社会及组织环境处于创新力弱化态势,组织创新力及员工创新行为的选择将外显为何种变化趋势?又将产生如何具体的影响机制?事实上,现有研究着眼于组织员工的认知及情感层面,并基于动态的过程化视角,将创新力影响机制划分为积极性及消极性相互作用的二元化阶段,即个体在情感体验上以“U型”模式经历消极情绪递减及积极情绪递增时,其创新行为将被激发扩大。此外,作为解释组织外围及内部危机并形成认知框架,建构应对措施的心理构图过程——意义建构作用于解构消极的外部环境,能一定程度上正向或逆向影响员工认知及创新行为。然而,纵观国内外现有研究成果,员工创新行为多集中于在积极的组织创新氛围下开展促进或抑制因素探究,而忽略了消极情境下意义建构的环境-行为调节机制研究。研究的难点在于对认知性意义建构的维度判别与性质界定。作为一种特殊的个体认知过程,意义建构(Sense-MakingTheory)产生于危机或不安全组织氛围中,是组织成员感知并不断解构危机环境,筛选相关情境线索并形成个体理解的连续性过程,同时也是一种重要的组织微观行为。而不同于一般化认知,意义建构作为一种高复杂度的心理过程具有认知建构、回顾式导向、线索提取、似真性偏向、环境生成性、社会性及持续性等七大维度。在危机环境下,当个体心智模型的复杂度水平较低时,意义建构的七种维度将产生差别性的功能显示,此时回顾式导向、环境社会性占据主导作用。因而个体依赖于过去经验及固有认知,并极大程度上受外部环境影响,产生消极情绪的递增。因此当过去所建立的经验体系(如工作经验及危机应对经验)较为薄弱时,个体难以明确危机致因;且其往往被领导者及组织所影响,在问题处理上具有一定的偏好,缺乏客观性,此时意义建构表现为较为消极的作用效能,无法有效驱动团队创新发展。而相反情况下,当组织对于员工的意义建构进行有效的培训,完善个体心智模型复杂度时,意义建构的七种基本维度将显示同等高度的作用力,能有效解构当前危机并形成合理的应对方案,此时将显示出积极的作用效能。此外,在组织成员的意义建构驱动下,个体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对外部环境进行调节,从而改变环境特质。如在完善的认知体系下,组织成员具有较强的自我任务定位与明确的组织职责感,创新意愿增强并以此指导自我创新行为,而有效提高创新氛围维度的显示性,从而改善原有外部环境。综上,基于现有不足与上述思路,将认知层面的调节变量——意义建构引入环境-行为作用机制,建构创新行为生成的三元模型(见图1)。
二、理论探讨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管理学社会及组织氛围感知与员工创新行为的研究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