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canongher & Bruce (1971)发现群体影响力常常建立在个体本身的基础之上,如果消费者对群体成员的行为持积极的态度,即使群体的关系不是很紧密,群体也会对消费者产生影响。
Venkatesan (1966)的研究标志着与涉及在小群体内顺从的影响有关的消费者研究的开始。在实验中他发现,被试者趋向于服从由群体中的同盟者所制定的标准规范。
Stafford (1966)就非正式群体对品牌选择的影响进行实验,群体成员由朋友、邻居、亲属等一些社会化关系构成的女性组成,目的是比较凝聚力和领导能力对于成员从众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研究者未能发现凝聚力对于成员品牌选择的从众影响,与此相对,领导能力对于从众行为有一定的影响。
Witt (1969)在另一个实验中,研究了50个由住校男生组成的团体,同时,考虑对群体产生影响的两个主要因素:群体凝聚力和成员之间行为的了解。他发现在群体凝聚力和对于两个产品(啤酒和须后水)品牌种类选择上具有很强的一致性。 Witt &Bruce (1970)在后续实验中,使用Witt(1969)的结论,得出品牌的选择依照对群体影响的感受发生变化。
Hansen (1969)设立了一个模型:当在品牌和产品选择中群体成员关系发生变化时,个体将依照群体所建立的规范予以自我调整,依照群体的凝聚力、结构和个体在群体中的角色决定调整幅度。
(四)其他
参照群体主要通过三种途径对消费者的选择产生影响:规范性的服从、价值表达和信息性影响。其中,规范性和信息性影响被认为对消费者的决策过程具有广泛的影响(Deutsch&Gerard,1955)。在此基础上,Lascu 等建立了一个从众模型,在此模型中,分别以个人特征、群体特征、目标(情景)特征和品牌特征作为影响因素,予以充分论述。并且认为,从众研究的许多成果可应用于设计传播和促销混合战略(Lascu&Zinkhan 1999)。
研究表明:消费者在零售店购物时,在至少有一人陪同的情况下,常常会采购计划外的商品,与个人单独购物相比,会购买更多的商品,走动更多的区域(Granbois 1968)。
Venkatesan(1966)在Asch等人研究的基础之上,对于消费者行为中的从众和独立做了实证研究,通过模拟购买情景的实验,得出:在消费者购买过程中,对于商品的主要特性选定同事、朋友或邻居作为主要的影响和信息来源。在一定条件下,任何企图限制消费者在购买过程中独立选择的行为会遭到消费者的心理抗拒。
三、对营销领域从众理论研究现状的评析
由于研究时间较短,营销学界有关从众的研究仍处于探索阶段,研究成果还比较少,缺乏系统性,对从众的内涵界定至今尚未完全明确。
进一步的研究可以是通过调控群体规模,凝聚力,成员之间依赖程度,群体领导的存在与否,群体目标的清晰度,过去成功的经验对未来的判断影响等因素,评价文中所提到的各种从众现象的变化范围。当然,这些需要更多学者的合作及实验装置的不断改善。还可以探究营销领域从众研究结果所适用的其他领域。例如:一个从众倾向相同的消费者细分市场的识别可以解释其消费行为与消费特征,使得企业很容易针对目标市场获得运营效果并更好满足顾客需求。针对不同的营销应用,进一步发展和尝试从众理论具有广阔的前景。会为学术界和营销管理带来很大收益而探索出一条好的途径。
营销学界对从众行为这种“非理性”消费行为的性质及影响所作的实证研究及理论模型建构仍然比较缺乏。20世纪中叶以后,社会学及心理学界广泛涉足这一领域,为营销学研究这一问题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理论借鉴。由于消费者行为与一定的消费者心理机制及社会结构和文化环境密切相关,所以,今后营销学界对从众的研究,仍将大量借鉴社会学及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消费者,其心理特点和行为方式存在着差异,从众的影响因素和表现形式也不尽相同,从现有的文献来看,从众的研究成果基本上都是欧美学者在西方文化背景下完成的,我国企业管理学者在顾客从众理论研究领域的成果还相当有限。因此,对中国文化背景下的从众理论研究是我国企业管理学者正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对从众进行本土化的适应性研究已引起营销学者的注意,并进行了尝试性的探索,但这方面的研究成果还比较零散。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管理学从众理论及其在营销领域研究发展述评(4)在线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