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众理论在营销学领域的研究目前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 产品与品牌
Bourne (1957)认为:参照群体对消费者个人购买某些类型的产品和品牌时会有一定的影响。产品和品牌的公开消费性(公开消费指社会可见性高的消费活动,私下消费指社会可见性低的消费活动)不同,所受到的影响力也不同。通过对有关规范性的信息影响和高度公开消费的商品的购买研究,Whyte (1954 )得出结论:正是群体的作用使得奢侈商品变成了必需品。
在 Bourne 和 Whyte早期研究的基础之上,Bearden& Etzel (1982)通过产品种类验证群体影响对个体购买的作用。其包括奢侈品-必需品,公开消费品-私下消费品。他们发现,群体对于个体消费的影响分为三类:信息性、价值表达和使用性。产品自身的属性产生不同程度的从众。公开消费奢侈品和公开消费必需品比私下消费品更加容易受到群体的影响。参照群体的影响会随着产品品种、产品的公开消费性和众多的情景变化而变化。在研究中很容易观察到影响是如何传递的,具体归纳为:
1. 对于公开消费的必需品,其产品受群体的影响力较弱,而品牌受群体影响力较强;
2. 对于公开消费的奢侈品,其产品受群体的影响力较强,同时品牌受群体影响力也较强;
3. 对于私下消费的必需品,其产品受群体的影响力较弱,而品牌受群体影响力较弱;
4. 对于私下消费的奢侈品,其产品受群体的影响力较强,而品牌受群体影响力较弱。
企业通过促销,可以使产品与某一形象产生一定的联系,这种联系在一定条件下会使参照群体的影响发挥企业本身所未能产生的作用。与此相反,随着时间的推移,产品的普及会使它所具有的“独占性”变成“大众性”,从而个体对该产品的购买所受到的参照群体的影响力会逐渐降低。
企业在销售公开消费的产品时,可以以从众作为工具予以产品扩散。识别意见领袖并且将产品销售给他们尤为重要(Gatignon&Robertson,1985)。
对于奢侈品,由于其销售受到消费者的兴趣和偏好的影响,而其购买与消费者的支出相分离,同样受到从众的影响。而必需品的销售并不受到同样的影响。消费者通过奢侈品的展示炫耀他们的社会地位并向他们渴望加入的群体发出信号。
(二)广告与宣传
Boush(1993)等研究表明,消费者从众倾向与对广告的信任度之间具有高度的相关性。对广告的不信任会导致消费者的独立判断。作者检查了与信任广告和信任其他产品信息来源有关的人的变化关系模型。相信产品信息来源与消费者从众为正相关而与玩世不恭(玩世不恭者是指知道一切事物的价格,却不知道任何事物的价值的人)没有联系。另外,随着被研究者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对广告的信任下降,而对类似《消费者报告》之类的客观来源比较信任。这种关系模式说明:对广告的不信任反映了一种怀疑的,有辨识力的态度而不是一个玩世不恭。作者认为消费者的怀疑实际上对广告商有利,可以促使其调整广告。
更加具有可信度或更高专业水平的信息来源能成功引导消费者产生从众行为。在产品推广阶段,信息性的广告更有利于产品的介绍,并由于价值体系的一致性,导致顾客更加容易受到来自专家群体的影响。在产品的成熟阶段,为使消费者产生选择性需要,广告强调的是劝说质量。尝试使用社会规范的影响会产生较好的效果( Lascu&Zinkhan,1999)。
信任是建立在两个基础之上:专业评价和值得信任。Kelman(1961)指出,个体对于参照群体的信任是认为其可以告诉自己事情的真相或者使得自己了解事情的真相。由此,Osterhus(1997)认为,应该通过激起消费者的信任感,使用成功的积极战略,引导从众行为的产生。
(三)群体特征
性别不同,受从众影响的程度不同。研究表明:女性相对于男性来讲,对于群体规范表现出一个更高程度的从众倾向。例如:Allen &Crutchfield (1963)和Carrigan &Julian (1966)的研究都支持这一结果。同样,Crowne&Liverant (1963), Hollander& Julian (1965) 和 Endler (1966)表明,由于性别不同,表现出一定程度的从众行为的不同,在群体中,女性表现出更高程度的顺从。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管理学从众理论及其在营销领域研究发展述评(3)在线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