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生精英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2)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
或QQ: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二、本科生导师制的实践
(一)本科生实施导师制的意义
导师制在我国高校主要用于研究生教育,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很多高校开始尝试在本科生中实施导师制。其积极的作用在于:一是因材施教,充分提高高校教育的效率。“教学”就是“教”与“学”的结合,需要教师与学生充分配合,根据学生的特点和要求实施不同的教育方式和方法,能够使学生喜欢学习、主动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习效率:二是符合我国对素质教育的要求。高校的目标是培养“宽基础、强能力、重创新”的复合型人才,本科学习阶段往往以理论教学为主,学生的动手能力较差,不善思考,缺乏创新能力,实施本科生导师制,能够使学生们学会独立学习,独立思考,积极面对社会的不断高速的发展形势。
我国传统教育常常不知不觉把“教书”和“育人”看作是两种独立的教育实践活动,如专业教师注重传授专业知识,而“两课”教师和学生工作人员注重学生的品德教育,以致学校的德育工作得不到广大教师的重视和参与。形成了“教书”与“育人”的两张皮现象。而事实上专业教师的在学生思想工作上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为专业教育几乎覆盖了大学教育的方方面面,而专业教师在高校中占据较高的比重。他们是大学生在校期间接触最频繁在广泛的群体。身为教育者,专业教师在确定教学任务,讲授课程内容,控制教学过程,评价学生行为等教学活动中,其个人行为起着教化和示范的作用。因此专业教师的价值观、人格、意志倾向等始终对学生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实行导师制有助于实现“教书育人”和“全员育人”的现代教育理念。有助于促进知识向能力转变,在学生知识能力转化过程中可以起到重要的辅助作用和催化作用。
作为一种突破了传统教育模式的教学辅助模式,导师制集双向互动,参与式,启发式教育于一体。有利于培养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主动学习的习惯,使学生进一步明白学习的目的性,激发专业兴趣、拓展知识面,同时也有助于激发教师的教学热情。此外,导师制重视培养学生在专业领域的创造能力。由于专业教师每个人都有自己富有特色的研究领域使得感兴趣的同学能在学好课本知识的同时参与一定的科研活动,积累一定的实践经验,增强创新意识,学会创造性的思维方法,开阔思路,提高专业兴趣。
(二)导师制之——本硕合作性学习
在我院,导师制的实施方案为:导师在一定时期内,对少数本科生进行个别指导。目的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强调学生参与研究探索的亲身体验,由科研骨干教师担任导师,由少数本科生和硕士生组成的学习小组为基本单位,以导师引导为平台和载体,学生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开展学习的学习方式,教师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学习、研究进行全面指导的教学方式。
本科生自进入实验室后,慢慢熟悉科研环境,然后在研究生的帮助下为定位自己,最后循序渐进地参与科研活动,分担力所能及的科研任务,在和研究生的交流中获得知识的提高和兴趣的培养。在一种相对开放的
学习环境中,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应用于实践,发展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主动探究意识,并促进他们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策略,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促使学生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的形成。
导师作为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参与者、促进者、指导者,是整个教学的基础。其主要职责是对被指导小组学生的思想发展、道德修养、学业进步进行全面影响。通过导师课和主持开展学习小组会议等方式,在与学生的交流与指导过程中实现导师的引导教育功能。导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以发展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主动探究意识为教学核心,注意把积极发展学生合作能力和全面发展学生个性相结合,塑造学生完善的人格。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管理学本科生精英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2)在线全文阅读。
本科生精英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2).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