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述情况的出现,在于证券监管部门对于结果状态的偏爱,在审核公司上市资格时,把注意力过度集中在上市条件上,只要上市公司达到审核标准,则批准上市,而对于公司在申请上市时由于存在着信息不对称而采取的各种寻租行为却没有多加考虑。这就使得不少上市公司为了达到上市的“结果状态”,不得不以牺牲“程序理性”去尽力迎合监管部门对“结果理性”的要求,从而不可避免的出现了不合理的资产剥离等种种会计信息造假行为。
(二)配股条件
自1993年以来,中国证监会针对上市公司的配股条件相继出台了五个规范性文件,而对配股条件中唯一的财务指标净资产收益率(ROE)也有一些相应的变动(见表1所示)。
表1 证监会对上市公司申请配股前ROE的规定
┌─────┬─────┬─────┬─────┬─────┐
│1993年12月│1994年9月 │1996年1月 │1999年3月 │2001年3月 │
├─────┼─────┼─────┼─────┼─────┤
│ │前三年每年│ │前三年每年│ │
│前两年每年│大于0,且 │前三年每年│大于6%, │前三年每年│
│大于0 │三年平均 │均大于10% │三年平均大│平均大于 │
│ │ │ │ │6% │
│ │10%以上 │ │于10% │ │
└─────┴─────┴─────┴─────┴─────┘
由此可见,中国证监会对上市公司的配股条件经历了一个由松到紧,又由紧到松的过程。这些规定对将社会资源尽可能配置到经营业绩(以ROE为标准)较好的公司中去,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亦负面地诱导了上市公司对净资产收益率的操纵。
表2 10%≤ROE<11%、6%≤ROE<7%的上市公司占每年年末公司数比例
┌───────────────┬────┬────┬────┬────┐
│ 年份 │ 1993 │ 1994 │ 1995 │ 1996 │
├───────────────┼────┼────┼────┼────┤
│ 年末公司数 │ 194 │ 293 │ 321 │ 566 │
├────────┬──────┼────┼────┼────┼────┤
│ │ 公司数 │ 6 │ 21 │ 27 │ 104 │
│10%≤ROE<11% │ │ │ │ │ │
│ │所占比例(%) │ 3 │ 7 │ 8 │ 18 │
│ │ 公司数 │ 4 │ 8 │ 11 │ 9 │
│6%≤ROE<7% │ │ │ │ │ │
│ │所占比例(%) │ 2 │ 3 │ 3 │ 2 │
└────────┴──────┴────┴────┴────┴────┘
┌───────────────┬────┬────┬────┬───┐
│ 年份 │ 1997 │ 1998 │ 1999 │ 2000 │
├───────────────┼────┼────┼────┼───┤
│ 年末公司数 │ 735 │ 768 │ 998 │ 1144 │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管理学“有限理性”理论与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2)在线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