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目前书业市场来看,有三种类型的图书:第一种图书文质兼修,无需做任何促销也会好评如潮;第二种虽具有特殊的宣传点和卖点,但读者也许并不知道其价值所在,因此营销宣传是必要的;第三种是所谓的“死书”,即本身品质较差,即使强拉硬拽,也很难“扶上墙”。而从源于国情的读者市场现状来看:一是我国读者总体文化水平偏低;二是成熟的市场主体———高知识阶层的购买力尚未成熟;三是长期以来,文化的独立思维品质缺乏,舆论一律,往往造成读者阅读倾向一窝蜂。因此,面对已从旧的计划经济同质化卖方图书市场转为现行的市场经济的异质化买方图书市场的既定状况,可以利用一定的炒作策略,适当导入商业市场营销运作模式,作为图书营销实践活动的尝试这是很有益的。控制在一个能够承受的合理范围内的市场营销炒作是不为过的,至少可为尚处在起步阶段的图书营销“探路”。当前图书市场营销中的图书“炒作”问题,只是为了让人们来关注图书市场,而不是改变作品本身的质量。对于作者队伍来说,还是应该把精力放在创作中去,不论出版人还是作家无论如何不可忘记“给读者带来什么”。但反过来说,读者市场的不成熟也同样给营销炒作和培育图书市场创造了有利条件。
图书市场的营销炒作不能一概以恶意而论,恶意的炒作是一种商业欺骗或是商业强暴;而图书营销则是图书对市场的引导和培育。利用一定的社会环境、文化思潮来引导阅读者,是适应读者、提高读者和创造读者。以科学理论武装人,以正确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精神塑造人,以优秀作品鼓舞人,这也是出版业对图书市场的一种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更是迫切的任务[2 ] 。
二、书业竞争发展的三种观念
(一) 图书品种竞争观念
从1978 年到上世纪90 年代中期,我国书业基本上属于品种竞争阶段。由于“文革”所造成的文化荒芜,图书出版严重滞后。改革开放后随着读者需求的日益增长,图书市场焕发出旺盛需求,图书出版量大幅攀升。1979 年的全国出版工作会极大地解放了出版生产力,当时印刷业也告别了“铅与火”,进入了“光与电”的技术时代,总印数、总印张特别是图书品种更是急速增加。
品种竞争是这一阶段发展的主要战略,其主要任务是扩大和发展编辑出版及印制的生产能力,市场几乎是一片尚待开垦的处女地,有着无尽需求,基本不存在问题和风险[3 ] 。
到90 年代中后期,品种的增加渐渐不能立即带来图书印数的增加,印数不断下降,市场已不再那样可爱、充满生机,出版社间竞争加剧,品种经营观念开始转向市场推销观念。
(二) 市场推销竞争观念
90 年代中后期,书业基本上处于市场渠道的推销竞争时期。这时出版重心开始从编辑转向发行,主要任务是加强和扩大发行部门或市场推销部门力量以赢得市场。而图书发行的分片管理和推广、发行责任制的实行,极大地推进了发行渠道的畅通、促进了销售。渠道推销是一切问题的中心,因而针对渠道的宣传和推销,就成为这一时期市场竞争的最主要手段。
然而,市场变幻莫测,它逐渐变成了带刺的玫瑰,须小心翼翼地采摘才可能占一席之地。过去的出版业是一个自成系统、较为清高、偏安一方的行业,现在的出版业从空气清新变为清浊混杂。
随着大书城建设和图书零售市场发行网点的渠道对市场占有进程的不断定型,读者———这一图书流通环节中的最终消费者,其消费惯性和消费倾向越来越像一把利剑刺向出版业。读者选择偏好的重要性急速提升,买方市场格局更加强化。面对日益丰富的图书供给和庞大的图书品种堆积,其结果是图书库存迅速增长。这样,迫使书店采取寄销制,退货如决堤之水横冲而来。出版社在遭受了品种、数量增长策略的抑制后,又碰到了市场渠道推销的抵制。渠道推销不仅不再是促销法宝,而成为制造风险的手段———它一方面把图书迅速推向市场,另一方面,市场的法则又几乎是同样迅速地把图书从市场中倒流回到出版社。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管理学书业竞争呼唤图书市场营销(2)在线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