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与参考文献
-1参见陈光中:《刑事诉讼法》,北大出版社二00五版,第七七页。
-2参见龙宗智:《被害人作为公诉案件诉讼当事人制度评析》,载《法学》二00一年第四期。
-3参见李晶:《对于我国被害人诉讼地位之反思与瞻瞅》,载《黑龙江省政法治理干部学院学报》二00八年第二期,
-4参见孙永梅:《论被害人的诉讼地位》,载《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利,学版)》二00四年第二期。
-5参见宋英辉:《刑事诉讼原理》,载《法律出版社》二00三年版,第二五四页。
-6[美]波斯纳:《道德以及法律理论的疑难》,苏力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二00一年版,第二页。
-7黄盈盈、潘绥铭、王东:《定性调查:“求同法”、“求异法”与“责备法”的不同性质》,载《中国人民大学学报》二00八年第四期。
-8至于那些不到实地现场,不亲手搜集经验材料,仅仰仗谷歌、百度或者报刊杂志便可以铺开“实证钻研”的做法(以各种文献为经验钻研对于象的“内容分析”,固然不在此列),就没有评述的必要了。
-9Danny L.Jorgense:《介进察看法》,台北弘智文化事业有限公司一九九九年版,第四0页。
-10不言而喻,遭遇性犯法侵略的侵害结果,去去主要体现在精神方面。
-11即便加之抢劫罪的刑期,该案被告终极抉择履行的刑期也多在五至七年之间,与犯强奸罪轮奸的一0年量刑动身点有相称差距。
-12因我国刑法不承认差错的共犯(交通肇事罪除了外),故该案若定差错致人死亡罪,则作为非执行者的被告人I就应该是无罪。
-13参见风笑天:《社会学钻研法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二00五年版,第七三页。
-14需要说明的是,该案在法律技术层面当如何认定,并非本文关注的重点。本文所考察的是,当办案单位对于案件性质感到“摸棱两可”时,当司法职员无力从犯法形成上对于案件作出正确断定时,毕竟是哪些主客观因素终极抉择了他们的断定。
-15参见刘生荣、黄丁全:《刑法基础理论钻研》,法律出版社二00一年版,第四三、五一页。
⒃参见张文显:《法理学》,法律出版社一九九七年版,第一六三页。
⒄参见前注-15,刘生荣、黄J全书第五二页。
⒅事实上,对于于D律师来说,他的当事人终极的确只承担了相对于于较轻的刑事责任。单以结果而论,笔者不能不承认他选对于了“工作方向”。
-9参见赵廷光、莫洪宪:《犯法的本色、起源与发生》,载王牧:《犯法学论丛(第1卷)》,中国检察出版社二00三年版,第一二三页。
⒇而非对于包孕个人在内的权力主体之损害(参见马克昌:《犯法通论》,武汉大学出版社一九九九年版,第一九页)。
(二一)而非包孕个人法益在内的各种利益(参见前注⒇,马克昌书,第一一三页)。
(二二)而非将损害个人法益的犯法放在刑法分则的突出位置。
(二三)而非维护以国民之详细现实利益为核心的法益(参见前注⒆,赵廷光、莫洪宪文)。
(二四)参见马克昌:《比较刑法原理》,武汉大学出版社二00二年版,第九一页。
(二五)参见张明楷:《法益初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二00三年版,第二六九页。
(二六)[日]中山研1:《刑法的基本思惟》,国际文化出版社一九八八年版;第四七页。
(二七)参见赵秉志、陈志军:《社会危害性与刑事背法性的矛盾及其解决》,载《中国刑法学精萃(二00四年卷)》,高等教育出版社二00四版。
(二八)其它可能存在的非正常因素不在本文考察之列。
(二九)特别是在被害方未患上到加害方任何赔偿情况下。
(三0)[日]大谷实:《刑法总论》,法律出版社二00三年版,第四一页。
(三一)参见陈兴良:《刑法的价值构造》,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一九九八年版,第二00页。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法学类刑事被害人的诉讼权力与犯法观之瓜葛钻研——以经验性跨学科范式(9)在线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