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跨国公司对海外官员的贿赂行为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它给东道国、母国的商业体系、法律建设、社会文化以及全球经济秩序都带来了很多不利影响。对此,国际组织及各国,特别是市场经济体系比较完善的国家都十分重视,一方面加强本国相关立法,明令禁止这种破坏正常国际经济秩序的行为,一方面各国加强国际合作,打击跨国贿赂犯罪。
(一)发达国家加强对跨国商业贿赂犯罪的立法
以美英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认为,加强打击海外商业贿赂行为,有利于树立积极正面的国家形象,有利于建立健康的商业道德体系。所以,他们在制定的反海外商业贿赂犯罪的法律文件中,对跨国贿赂行为规定明确、惩处严厉。
美国的《反海外腐败法》是对海外贿赂行为的国际立法中最著名的法律。1977年这部法律正式出台,其立法目的就是禁止美国公司和个人贿赂国外政府官员。这部法律适用的行为主体极为广泛,包括任何代表公司行为的公司、自然人、董事、雇员、代理等;禁止的贿赂方式和内容也很广泛,被禁止的行为包括直接犯罪和间接犯罪,即个人、企业许可或支持任何人从事法律禁止的贿赂行为,还包括共同犯罪,即个人、企业与他人合谋从事法律禁止的贿赂行为;对贿赂的认定,该法不要求引诱的腐败行为已经实现,提出或许诺进行腐败支付,就视为违法;对违法行为惩罚严厉,对违法犯罪的公司、企业处200万美元以下罚款,对管理人员、董事、雇员等处10万美元以下罚款并可判五年监禁,而且明确因行贿行为受到损失的经营者,对行贿行为可以提出民事诉讼,要求3倍赔偿,等等。
英国在“9·11”事件后颁布了《反恐、犯罪和安全法》,使英国惩治腐败的法律延伸到境外的犯罪行为。其中规定:在英国国土之外发生的任何贿赂或腐败行为,与在国内发生同样行为一样受到处罚。相关程序可以在国内执行。此外,英国还加入了欧盟、联合国和经合组织的反腐败条约。
(二)国际社会加强对反商业贿赂的法律合作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社会通过了一系列法律文件,加强对反商业贿赂领域的国际法律合作。如联合国的《联合国反腐败公约》、《反对国际商业交易中的贪污贿赂行为的宣言》,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禁止在国际商业交易中贿赂外国公职人员公约》,国际商会的《打击国际商业交易中的勒索和贿赂的行为准则》,美洲国家组织的《反腐败公约》,欧洲理事会《反腐败国家集团规约》等。1999年生效的经合组织《禁止在国际商业交易中贿赂外国公职人员公约》,责成签署国在国家法律下将给予或许诺以及接受一笔贿金视为犯罪,并方便法律互助和引渡。2003年10月,第58届联大审议通过的《联合国反腐败公约》,是国际社会在反腐败领域进行国际合作的最重要的国际法律文件,我国的全国人大常委会于2005年10月批准了该公约。该公约确定的反商业贿赂的刑法措施,与发达国家制定的反国内商业贿赂及反海外商业贿赂法律中的刑法措施是基本一致的。公约中明确规定缔约国应采取措施将公约确立的贿赂行为规定为犯罪。公约中直接界定为“贿赂犯罪”的有三类。一是贿赂本国公职人员;二是贿赂外国公职人员或者国际公共组织官员;三是私营部门内的贿赂。对受贿内容,公约规定贿赂的内容是“不正当好处”;对受贿的认定,公约规定许诺给予、提议给予或者实际给予公职人员本人或者其他人员或实体不正当好处也属于贿赂犯罪的范围,而不一定实际得到好处。
对我国进一步加强国际合作和有关国际立法的借鉴: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调研报告国外防治商业贿赂研究报告(3)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