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陕西省榆林市2018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

来源:网络收集 时间:2020-04-18 下载这篇文档 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或QQ: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榆林市2018届高考模拟第三次测试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华文化的形成、传播、发展与汉字息息相关。我国各地乡音不同,但书面语言相同,这使得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有了坚实载体和重要保证。文字的统一,有效促进了不同地域思想文化交流和国家政令畅通,对实现国家统一和多民族融合发挥了重要作 用。文字的统一与各地方言乡音并存,在相同中保留特色,体现了文化统一性与多样性的有机结合。

汉字的相对稳定,对中华文明的传承和创新作出了独特贡献。汉字具有象形与表 意的特点,在表达人文精神以及人与万物关系方面简明扼要、形象生动。即使时过境迁,后来者在阅读古籍时同样可以由文辞而把握其道理与智慧,将世代积累的优秀文明成果一代一代地传承下来。孔子对文字很重视,强调“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即思想要传播久远,需要有文采的语言文字记载。古人所强调的“三不朽”,其中之一就是“立 言”,足见文字在文明传承中的重要意义。我国古代有“文以载道” “文以化人”的传统,显示了文化典籍和语言文字在传承思想、培育人才与改善社会风气中的积极作用。

汉字风格多样的书写形式,形成了符合人们审美需要和表达人们审美感受的书法 艺术。书法以艺术形式表达人们的思想、修养、爱好与情感,“笼天地于形内,挫万般于毫端”。因此,不同时期的书法反映了特定的文化观、历史观与人生观,它们既受到历代 思想文化的深刻影响,又间接地体现了传统哲学的丰富内涵,如易学的阴阳相推思想、儒家的中庸学说、道家的相反相成观念、禅宗的顿悟静修主张等。

独特的汉字文化系统促进了中华文化的古今传承,也促进了中华文化的对外传播 和交流。中华民族对外域文化的研究,不仅重视语言文字的翻译,而且侧重思想内容的介绍与阐释,注意从整体性上加以理解,使其成为中华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比如,两汉之际传入中国的印度佛教文化,在中国是从整体上加以研究的,在唐代完成了佛教中国化的历程。公元13世纪初,印度佛教式微以后,其中许多教派和经典仍然可以在中国找到源头。这是中国佛教学者全面整理印度佛教文化的结果,对东方文明和世界文 明作出了贡献。

(KS5U人民网-人民日报。原标题:文化自信的深厚历史底蕴。作者张岂之,思想史家、

西北大学原校长)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我国各地乡音不同,但书面语言相同,体现了文化统一性与多样性的有机结合。 B.汉字具有象形与表意的特点是中国优秀文明成果一代一代地传承下来的重要保证。 C.汉字风格多样的书写形式的形成,受到历代思想文化和传统哲学丰富内涵的影响。 D.汉字象形与表意的特点促进中华文化的对外传播和交流,同时也丰富了中华文化。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一项是(3分)

A.文章第一段主要论证了中华文化的形成、传播、发展与汉字息息相关。

B.第二段中举孔子和“三不朽”的例子都是为了强调汉字在文明传承中的重要意义。 C.第四段主要用了举例论证的方式论证了汉字独特的文化系统在文化传承和传播上的

重要性。

D.文章主要是从汉字书写的相对稳定和艺术形式的多样化来论证汉字文化系统的特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从文章整体来看如果没有汉字独特的文化系统,那我们中国的文化传承与交流就无从

谈起。

B.汉字的相对稳定主要是针对汉字具有象形与表意的特点而言,风格多样主要针对书写

形式而言。

C.书法艺术间接地体现了传统哲学的丰富内涵,可见中国书法与中国哲学也有着密切关

系。

D.印度佛教的许多教派和经典仍然可以在中国找到源头,汉字文化系统在中间起了非常

重要的作用。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4?6题。

童年?供销社 钱红丽

小时候,隔三差五跟着外公去一个叫作“周冈”的小镇。他在小腰篮底层铺一层稻草,把家里积攒下的鸡蛋一个一个装进去,再在鸡蛋上面盖一块旧布,拎到周冈。一个鸡蛋五分钱,全部卖掉后,买些粗粒盐回来。或许还有余钱,外公就去肉案前,割一刀猪肉。

肉,一元二角钱一斤。二十四个鸡蛋,换一斤肉!

我的印象里,外公买猪脚的时候多些,他并非不喜欢吃肉,而是猪脚便宜得多。或者呢,肉也不买,是猪脚便宜得多。或呢,肉也不买,猪脚也不买,外公只买一条鱼,鲢鱼,非常便宜的鲢鱼,几角钱而已。称完鱼,鱼贩子也是用几根稻草穿过鱼嘴递给外公。一老一小于是拎着一刀肉或者一条鱼,穿过田畈——如若春天,仿佛一万亩油菜田的蜜蜂都追随着我们了。

实则,我最喜欢跟着舅舅或者小姨去供销社买日用品。

合作社里飘拂着一股股奇异的味道,纷繁复杂,景深曲折,至今无与伦比,简直万花筒一样的气味:红糖的味道齁甜齁甜,固本牌肥皂的气味是咸的,芦西酒的味道辛辣芳香……乡下有一个酒鬼,总是偷自家的米换酒喝——他站在巨大的酒缸前等着,售货员用长柄竹勺舀上一勺酒,倾倒于他双手捧着的蓝边碗里。他小心翼翼,像捧着自己的命,默不作声地咕噜咕噜一口气喝下去了。等他的婆娘遇见这个醺醺然的挨千刀的偷了米的男人时,她没有什

么法子想,许是绝望了,就一屁股坐在门前地上痛哭,一边号啕,一边咒骂,一边把手掌重重拍在地上。

不出几日,酒鬼仿佛忘记了曾经尊严扫地的难堪,故态复萌。女人每一次的咒骂与痛哭,仿佛初次一样的新鲜,也没见一个家从此破碎,日子还是照常过下去了。

实则,我最喜欢闻煤油的味道。彼时,正值煤油灯时代,家家备有好几只灯盏。 那个年代的灯盏,可真是艺术品呢。高脚细腰的模样,玻璃印花的质地,圆形底座,袅袅而上,忽然在中间鼓出一块圆肚子,盛满煤油,漂一截灯芯,划一根火柴,黑屋子瞬间亮了,火焰上方配一只玻璃罩,屋子更亮些,微微地泛了幽光……

古人言,一灯如豆,该有多么诗意静谧。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期的乡村,依旧保留住了古中国的气质,幽秀、舒缓、宁静、寒瘦、寡淡,这些正是构成古气的必要元素。

夏天的时候,供销社里还卖海带。海带被搭在铁丝上,晾衣裳一样地齐整,悄悄散发出幽深的气味,或许就是大海的味道了吧。自小,我们与曲折弯曲的河流生活在一起,不晓得大海到底是什么样子的,难道比外婆门前的白荡湖还要宽阔吗?我是活到三十二岁那年,才去到厦门看见大海的,水天相接处白雾茫茫,浩渺无垠,直如童年的夜空那么深邃。默默坐在海边,到底还会忆起被隐秘地珍藏了多年的海带的味道。

供销社的一面墙上,桂了各色花布,也挂毯子。后者都是上海牌的,浅粉底子上织绣着一对展翅欲飞的凤凰,凤凰周围开了大朵大朵红牡丹绿牡丹黄牡丹,都是鲜花怒蕊的,逼真得不得了;或者密不透风的红梅丛里蹲了两只翘尾巴的喜鹊,叽叽喳喳的,言犹在耳;也有芙蓉锦鸡图。

上海牌毯子可真结实耐磨啊,拿在手上厚沓沓的,非常有质感,任凭怎样捶洗都不败色,一年一年拿出来,铺在褥子上都是簇崭崭的新。妈妈们素来喜欢以米汤浆被子——入夜,一群骨瘦如柴的小身体滚在毯子上,硬戳戳,痒酥酥的,异乎寻常的舒豁,梦境中总有大米的香甜。

或许,一个幼童所能领略到的五彩斑斓的世界仅仅止于供销社里那一方小小天地吧。

(有删改)

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这篇散文中,作者对自己的童年生活做了朴实而不乏诗意的回顾,语言流畅,情趣

盎然,引领读者进入作者的童年。

B.第五段描写酒鬼买酒喝酒的情景,笔触细致,表露出作者对他的陌生与好奇,并引发

下文酒鬼妻子的无理取闹。

C.第十段通过将童年时的情景和长大后的情景进行对照,用不同的时空丰富了文章的内

涵,并体现出童年记忆对人的影响之深。

D.文章的最后一段,看似突兀,但读完全文之后,就会明白作者是想借这一段,来表达

一个幼稚的孩童独特的童年记忆。

5.文章开头细致地描写了自己与外祖父卖鸡蛋换肉和鱼的事,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5分) 6.文章的叙述线索是什么?设置这一线索有什么作用?(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

日前,教育部等十一部门印发《加强中小学生欺凌综合治理方案》,首次明确了学生欺凌的界定。《治理方案》指出,中小学生欺凌是指发生在校园(包括中小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内外、学生之间,一方(个体或群体)单次或多次蓄意或恶意通过肢体、语言及网络等手段实施欺负、侮辱,造成另一方(个体或群体)身体伤害、财产损失或 精神损害等的事件。“主观故意性是判定欺凌还是玩笑的一个特别重要的方面。”12月 27日,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安全教育与管理专业委员会理事长李雯在教育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

(摘编自谭畅《官方首次明确界定“校园欺凌”》,2017年12月27曰《南方周末》)

遭遇到校园暴力会使得受害的学生产生严重的心理抑郁。校园暴力不仅会影响受害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也会使得受害学生由于受到暴力伤害的投射反应,出现各种违纪和越轨行为,甚至反过来去欺凌别的弱小同学。

校园欺凌与中小学生社会心理状况有着直接关联。在家长日常的溺爱纵容或关爱 缺失、学校教育中的“分数中心”导向、游戏中暴力信息的泛滥成突、社会转型期多元价值观等多种因素影响下,一些中小学生在社会化过程中出现沟通障碍,导致其在社会交 往中容易形

成自卑、怯懦、孤僻或者骄横、偏执等不良倾向,这些中小学生容易引发校园 欺凌行为,成为欺凌者或被欺凌者。

从更广的视角看,在校园欺凌中,伤害与被伤害既是相互的,又是相通的。校园欺凌事件的双方甚至旁观者都是受害者,欺凌不仅会给青少年带来身体上的伤害,更将在 青少年心中留下难以抹去的阴影。

(摘编自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调查与数据中心《大数据告诉你,有多少校园欺凌不该发

生》,2016年12月15曰新华网)

材料三:

2017年11月22日,教育部、中央综治办、最高人民法院等十一部门印发《加强中小学生欺凌综合治理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方案》首次对学生欺凌做出明确界定,从欺凌的预防到惩戒措施再到如何申诉,整个过程都做出了描述,同时对欺凌的主体、部门职责、工作要求做出规定。

从学校内部治理角度说,防治校园欺凌问题,必须扭转学校的办学理念,实行学校的现代治理。要通过可操作的规则教育、行为教育,并加以言传身教,帮助青少年树立起底线意识、尊重意识、理解意识、团队意识,进而形成健全的人格。

防范校园欺凌的发生,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多领域齐心协力。从策略上,要加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三位一体的合力作用。从根本上,要对青少年的心理给予更多的关心呵护。只有多方力量联动起来,才能降低校园欺凌的发生率,让青少年的校园生活少一份阴霾,多一份阳光。

(摘编自熊丙奇《防范校园欺凌学校要拿出实际举措》,2018年2月23曰《光明日报》) 7.下列关于校园欺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各类型的欺凌事件中,学生故意对身边的同学进行各类的欺负、侮辱,属于我们常

说的校园欺凌。

B.身体偏胖的学生,在校园生活中,更容易在身体、言语、社交、网络等方面受到来自

同伴的欺凌。

C.虽然成绩会主宰学生在学校和同学心目中的地位,但学习成绩好的学生也有可能遭受

校园欺凌。

D.校园暴力会使得受害学生在心理上产生创伤,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甚至会影响到人

格的正常发育。

8.下列对相关材料内容的分析评价,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材料一主要说明校园欺凌的具体内容,并且对其重要的判别标准进行了强调;材料二

说明学生心理状况决定学生实施欺凌或者遭受欺凌。

B.在这个通信飞速发展的时代,互联网和手机移动通讯越来越普及化,网络欺凌这种新

形式的校园欺凌有可能成为以后非常重要的校园欺凌类型。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陕西省榆林市2018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在线全文阅读。

陕西省榆林市2018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本文链接:https://www.77cn.com.cn/wenku/zonghe/995100.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Copyright © 2008-2022 免费范文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 邮箱:tiandhx2@hotmail.com
苏ICP备16052595号-18
× 注册会员免费下载(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