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长29.5%,高出全省平均水平9个百分点,占县域生产总值的41.4%,比上年提高7.2个百分点。
(三)特色产业发展加快
各地坚持从实际出发,注重发挥比较优势,突出产业特色,涌现了一批特色鲜明的产业集群,并逐步在全省、全国抢占了行业领先地位。全省67家省重点成长型产业集群聚集了规模以上企业2904家,比上年净增303家,实现销售收入5979亿元、上交税金181.9亿元,分别增长34.7%和33.8%。规模过百亿级的产业集群达到18个。随州专用汽车、宜昌磷化工、荆州石油机械、江夏装备制造等一批在全国和在省内具有明显特色和优势的产业已经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四)综合经济实力增强
县均生产总值由2003年34.05亿元增加到2011年139.1亿元。县域生产总值占全省的比重大幅提高,2002年为46.2%,2005年为54.4%,2010年为56.5%,2011年为56.8%。生产总值过百亿元县(市区)由2003年的1个,增加到2010年的40个,2011达到50个;过200亿元由上年的10个增加到19个。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过5亿元的县(市区)2005年仍为空白,2010年是21个,2011年为42个;过10亿元13个,比上年增加8个。一批强县(市区)加快壮大,与全国百强的差距缩小。我省在全国县域排行榜中位次最靠前的大冶市2005年在全国居262位,2009年为156位,4
年进了106位,与全国百强最后一位江苏建湖县在总人口、地区生产总值、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等多项指标上大体相当。宜都市2005年在全国居348位,2009年为166位,4年进了182位,2010年全国居142位,中部第16位,较上年分别前移24位和6位。县域综合实力第一的江夏区与建湖县相比,地区生产总值、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人均GDP等多项指标达到或超过建湖县水平,但由于是区的建制,不纳入全国百强评选。湖北进入中部百强的县市数量增加,位次明显前移。进入中部百强县市的数量,由2005年的9个增加到2010年的13个。
(五)发展活力和后劲增强
2011年,县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7819.3亿元,增长38.2%,高出全省平均水平9.5百分点,占全省的比重由2005年的41.4%提高到60.5%。县域投资过亿元的工业项目1202个,比上年增加550个,完成投资1671.3亿元,增长78.1%。各类市场主体快速成长。2010年全省县域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发展到11569家,五年净增6883家。2011年按新口径统计的规模工业企业为7757家,其中162家企业销售收入超过10亿元,比上年增加39家。谷城骆驼蓄电池、远安东圣化工、枝江三宁化工、大冶劲牌、石首楚源化工、汉川福星科技、东宝新洋丰肥业等一批企业跻身湖北100强行列。工业化带动促进了农村城镇化。以县城和中心镇为重点,以产业
为支撑,将工业园区建设、市场建设、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和交通路网建设结合起来,引导产业向城镇聚集,人口向城镇转移,各种资源向城镇集中,县域城镇化稳步发展。2010年,县域城镇化率为34%,比2005年提高6.6个百分点,其中,23个县(市、区)的城镇化率超过40%,汉川马口、仙桃彭场、钟祥胡集、大冶陈贵、灵乡、宜都枝城等一批工业重镇迅速发展崛起。
三、从比较中看差距
(一)县域间发展差距大。从总量规模看,Ⅰ类20个县(市、区)2011年实现生产总值5584.2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568.4亿元,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64.06亿元,超过Ⅱ类40个县(市、区)和Ⅲ类20个县(市、区)的总和,分别占县域的50.2%、55.7%和50.4%。上述指标的县均规模分别为279.2亿元、128.42亿元和13.2亿元,分别是全省县域平均规模的2倍、2.23倍和2.02倍。从发展速度看,Ⅰ类20个县(市、区)2011年生产总值增长16.7%,分别高出Ⅱ类县(市、区)、Ⅲ类县(市、区)1.5个和3.3个百分点;地方公共预算收入增长48.2%,分别高出Ⅱ类县(市、区)、Ⅲ类县(市、区)15.7和24.5个百分点;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43.1%,高出Ⅱ类县(市、区)、Ⅲ类县(市、区)9.6个和12.5个百分点。从经济结构看,Ⅰ类20个县(市、区)2011年三次产业比例为14.4:54.6:
31.0;二、三产业比重达到85.6%,高出Ⅱ类县(市、区)、Ⅲ类县(市、区)8.2和17.9个百分点;工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工业化率)达到50.1%,高出Ⅱ类县(市、区)、Ⅲ类县(市、区)8.1和21.9个百分点。从人均水平看,Ⅰ类20个县(市、区)2011年人均生产总值为38770元,分别为Ⅱ类县(市、区)、Ⅲ类县(市、区)的186%和275%,人均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833.3 元,分别为Ⅱ类县(市、区)、Ⅲ类县(市、区)的198%和316%;农民人均纯收入 8568元,分别是Ⅱ类县(市、区)、Ⅲ类县(市、区)的133%和173%。
(二)同先进省市差距大。2010年,“全国百强”平均生产总值为475亿元,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为29亿元,而我省20个先进县(市、区)的地区生产总值平均为208亿元,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平均为7.72亿元,仅相当于“百强”平均水平的44%和27%。同时,与中部省份相比优势也不明显。2010年我省县均生产总值为111.54亿元,列中部地区第二位;县均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为4.14亿元,列中部地区第四位。“中部百强”数量,居河南(36个)、山西(16个)、湖南(14个)之后,列第四位。
四、进一步推进县域经济发展的几点思考 (一)工业化是县域经济加快发展的必由之路
工业化是现代化不可逾越的阶段。总体上看,湖北县域工业化水平较低,且各方阵之间差距较大。县域经济发展的首要任务仍是加快工业化。从发展的实践看,当前县域工业化应主要抓好三个关键:一是产业集群发展。这既是江浙等发展地区的成功经验,也是近些年来我省做大做强县域工业的主攻方向,并取得了显著成效。以仙桃为例,仙桃近年来经济加快发展,优势主导产业起到重要支撑、引领作用。去年,无纺布卫材、食品加工、机械电子、纺织服装、医药化工等五大产业实现产值同比增长51.8%,占全市工业比重达82.5%。同时,五大产业呈现知名龙头企业引领、相关企业集聚集群发展的显著特点。食品加工产业集群效应日益显现,现有食品企业238家,其中中国名牌产品和中国驰名商标企业18家,集聚机械制造、印刷、制罐、物流等上下游配套企业156家。无纺布卫材产业加快转型升级,高端制品占比达到60%以上,产业链条日益完善,已成长为国内具有影响力的优势产业集群。二是园区集中发展。集中集群集约发展是工业转型发展的大趋势。截至2011年底,经省政府批准的各类开发区(含高新区)129个,基本覆盖全省每个县(市区),共聚集各类企业6.8万家,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7105家,占全省规上工业企业的71.6%。2011年,开发区完成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外商投资额和出口额分别占全省的65.5%、38.4%、88%和72.3%。三是特色发展。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湖北县域经济发展分析与思考(2)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