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一样的。至于《长相思》使用四平韵,这其实也是表达的需要,我们可以翻翻词谱,其实,除了极少数的词牌之外,大多数词牌都是平仄交替的,甚至可以转韵。
二、用不用押韵?
这个问题估计又会被人先笑上一下,近体诗押韵也是本应如此的道理,似乎也不用拿来讨论一番。既然刚才已经说了,只要有表达的需要,押仄声韵也是可以的,那么我们为什么不能大胆设想一下,近体诗是不是也可以不用押韵呢?要说清楚这个问题,我们又要在历史的长河里面回溯一番,先说说诗歌的起源(这一竿子支的,我自己都觉得有点远,但是不扯不行呀),下面起航。
《淮南子.造应训》有那么一句话:“今夫举大木者,前呼?邪许?,后亦应之,此举重功力之歌也”,这足以证明一件事,诗歌最早是源于人们劳作之中的劳动号子,但是,在《诗经》之前的原始诗歌现在已经没有详细的记载了,现存最早的文字—甲骨文中就没有原始诗歌的记载,不过,有些卜辞倒是很有趣,例如:“癸卯卜,今日雨。其自西来雨,其自东来雨,其自北来雨,其自南来雨。”,陆侃如、冯沅君先生所著的《中国诗史》认为这“恐怕是我们诗史上年代最早而又最可靠的作品了。”,了解诗歌历史的朋友是不是有一些似曾相识的感觉,呵呵,还记得《相和歌辞》里面那首《江南可采莲》吗?—“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是不是感觉二者十分相似?《吴越春秋》里面还记载了一首《弹歌》—“断竹,续竹,飞
第 6 页 共 6 页
上,逐肉”,如果事先不告诉你这也是一首诗,你是不是觉得很搞笑?(当然,如果你要摆出一副卫道士的样子,一定要讲一下这首诗的文学艺术,我也没有办法不是?不过,人家本来只是在告诉别人狩猎的过程,根本没有文学的念头在里面,你定要如此,我们只好一起默念一番—“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了,阿门。嘿嘿,要是我没有说这首,而是自己胡诌了一首:“抟土,取水,浸草,饮之”,估计你要把中国人饮茶的历史提前几千年,那我就恭喜了。扯远了,打住。)其实,不用笑,最早的诗歌(严格地说,应该是诗体语言)首先是要满足记事等现实生活需要,其次才是满足抒情和审美需要的。既然是这样,我想即使古人多么风雅,说话的时候是不会刻意去考虑每一句话的结尾是不是用同一个韵母的字眼结尾的,那么,至少我们可以明白,诗最早是无所谓押韵还是不押韵的。
随着人类的发声器官越来越复杂,语言文字越来越丰富,人们渐渐发现语言文字不仅可以用来记事,还可以表达自己的感情,这个时候,脱离了生活、劳动的需要而纯粹为了表达感情、传达心意、描摹风景的一种崭新的体裁出现了—我想这才是我们现代意义上的诗(当然,叙事诗应该也是以叙事为表,传情为实的体裁,否则,你直接写记叙文算了)。既然要表达感情,要传达心意,要描摹风景,那当然是话说得越漂亮越好,这就产生了审美的需要,这一点我们从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可以很清楚地看出来,比如开篇那首《关雎》:
第 7 页 共 7 页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毛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因为是说用韵,我们就不再讨论这首诗的“师挚之始,《关雎》之乱,洋洋乎盈耳哉。”(论语·泰伯),也不去讨论其中的起“兴”手法,单单说它的收尾,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在句尾大量使用了“菜”、“女”、“之”来结尾,更加有趣的是,起首四句从结尾上看,简直就是用平水韵中的“十一尤”在押韵。我们不妨揣摩一下古人如此表达的目的是什么?这小伙子天天在河边看见一个姑娘采荇菜,日久生情,几个晚上没睡,憋出一首歌趁着没人冲着姑娘唱了出来(我想应该是唱出来的,《国风》本就是“乐府”专门采集的民歌,采风,采风,由此而来,而且那时候造纸术还没有发明,传纸条之类的手法还不现实)。为了让自己唱出来的东西能够好听而打动姑娘,在歌词上就要配合音乐的旋律保证吟唱上的连绵起伏,这样,使用同样的语气助词或者同样韵母的字眼儿来结尾那就是小伙子自然而然的选择了。说到这里我们应该清楚了,诗歌是因为有了审美的需要,才产生了押韵的做法。 后面的事情就简单了,随着语言文字表达的日渐丰富,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日渐提高,诗歌的审美需要也日渐成为了首要选择。而沈约以及后世的人们在总结提炼前人诗歌的基础上设计近体诗时,押韵也自然成为了近体诗的规则之
第 8 页 共 8 页
一。
既然押韵已经作为规则而存在了,那么,“既然要玩这个游戏,就应该遵守游戏规则”,我们在写作的时候,自然需要遵从这个规则,这样,我们最初问题的答案就不言而喻了,写近体诗必定是要押韵的—否则请大家注明“古风”、“乐府”、“歌行”或者“打油”,要是不知就里写上什么“绝”呀“律”的,那可真的就贻笑大方了。 三、押古韵还是新韵?
前面说了半天务虚的东西,目的就是为了说后面这两个务实的东西。我们知道,古人押韵是按照韵书来的,可是究竟古代的韵书有几种呢?
根据《隋书·经籍志》记载,我国历史上最早的韵书是三国时期魏人李登编的《声类》,这部书是按照“宫、商、角、徵、羽”五音来编排,不分韵部,后来安夏令吕静仿照《声类》的五音体制编有《韵集》6部,不过这两部书早已经佚失,我们目前仅仅知道它们是按照五音排列的。
第一部按照“平上入去”四声编排的韵书应该是隋朝陆法言的《切韵》,关于这部书的产生也颇为有趣,按照陆法言《切韵序》的说法,隋文帝开皇初年的一天,刘臻、肖该、颜之推、长孙讷言等八人到陆法言家里做客,几个人喝酒喝到半夜,酒也喝不动了,就开始说起音韵,几个人都觉得以前的韵书“各有乖互”,趁着酒意,魏渊提议“向來論難,疑處悉盡,何不隨口記之。我輩數人,定則定矣。”,大意是说以前的那几部韵书都不好,不如我们几个人边说边记,自己定
第 9 页 共 9 页
个规矩得了。于是陆法言就把当夜的讨论记了下来,然后一直致力于这方面的研究,十几年后终于写出了《切韵》。可以说,现在的“平上入去”四声的韵书,是几个文人酒后闲言的产物,也是后世一系列韵书鼻祖。(也许有人会问,你前面不是说沈约总结的“四声说”吗,怎么现在又变成陆法言了?呵呵,这里要说明的是,“平上入去”的四声韵确实是陆法言在《切韵》中第一次提出的,把这四声用于格律诗的“四声说”也确实是沈约等人提出来的,一个是韵说,一个是诗说,这两者并不矛盾不是?)
《切韵》面世之后,后人都致力于根据时代和地域的特点对《切韵》进行完善和补充,这里面比较有影响的是:唐代孙愐的《唐韵》,宋代陈彭年等的《广韵》,宋代丁度等的《集韵》,元人黄公绍的《古今韵会》、元人周德清的《中原音韵》、明乐韶风、宋濂等人的《洪武正韵》以及清李光地等人奉诏编纂的《音韵阐徵》,鉴于篇幅有限,我们就不一一介绍了。
据考证,《切韵》共一百九十三韵,《唐韵》约二百零六韵,因为韵部分得太细,写诗的时候很受拘束。因此,唐初许敬宗几个人就上书皇帝建议把把二百零六韵中邻近的韵合并起来使用,但是,这件事一直没有做到,到了南宋时,才由江北平水人刘渊编写了《壬子新刊礼部韵略》,把二百零六韵合并为一百零七韵,因为刘渊是平水人,所以后人也把这种分类称为“平水韵”。不过,刘渊的平水韵现在也无从考证了。不过,幸好的是金代王文郁根据刘渊的“平水韵”编写
第 10 页 共 10 页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诗词闲话之三—用韵如用兵 - 图文(2)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