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闲话之三—用韵如用兵
作者:恁人一个
这个题目虽小,但是,说起来还挺麻烦。上网一查,谈用韵的文章数以万计,想说的、该说的不知道都被说了多少遍了,再说下去也就是嚼嚼别人剩下的馒头渣,所以,常识性的东西就不再介绍了,还是说说自己的一些学习和心得吧。
一、为什么要用平声韵
[ 这个问题一说,估计有人会笑掉大牙,这倒也是,格律诗用平声韵—地球人都知道。但是,先别笑,再问你一个问题,为什么格律诗通常用平水韵?为什么不用仄韵?事实上是有用仄韵入诗的,例如孟浩然的那首:“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还有柳宗元的那首:“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虽然押的是仄韵,但是都可以称得上是千古绝句。另外一个问题,为什么通常律诗不能用四平韵,而个别词牌,如:长相思,则可以用四平韵,甚至叠韵呢?
要说清楚这个问题,我们不得不回溯近体诗的历史,说一说沈约和“永明体”。要说起沈约这个人,那可是个人物,至于他的生平就不再这里赘述了,反正那是梁时的一代重臣,是萧衍的好朋友兼大臣。梁在历史上只是一朵小小的浪花,但是在文学史上,尤其是近体诗历史上却举足轻重,而
第 1 页 共 1 页
那个时代的标志性产物就是格律诗的雏形——永明体。关于永明体的产生以及梁的历史,这里就不再赘述了,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查一查资料。
在永明体产生之前,从诗经到南北朝乐府对韵脚都不是十分注重的,更加谈不上押平声韵还是仄声韵了,虽然魏以后有了韵书,但是都尚未定型,而且也不是专门为诗的格律准备的。直到以沈约为首的“竟陵八友”在前人的基础上总结出声律论后,格律诗,严格的说只能是五言格律诗的基本规则才确定下来。而沈约在诗学理论上的主要贡献就是提出了四声八病。在沈约之前曾经有人按照“宫商角徵羽”五声来划分韵部,熟悉古典音乐的人都知道,这其实就是音律的变体,很难将古人的读音进行归类。沈约在周颐的《四声切韵》基础上进一步总结撰写了《四声谱》,将平、上、去、入四声用于诗的格律,可惜这本书已经失传了,这就是所谓的四声说。同时,沈约还提出了八病说,也就是所谓的“平头、上尾、蜂腰、鹤膝、大韵、小韵、旁纽、正纽”八种声律上的毛病(说到这里不禁要汗一下,幸好现在的格律诗不再延续这个规则,否则难度要增加数倍)。关于沈约声律论的具体内容现在已经无从考证了,通常都把沈约在《宋书·谢灵运传论》中的一段话作为声律论的经典,现摘抄如下:“夫五色相宣,八音协畅,由乎玄黄律吕,各适物宜。欲使宫羽相变,低昂互节,若前有浮声,则后须切响,一简之内,音韵尽殊,两句之中,轻重悉异。”,也就是说作诗的时候要使高低轻重不同的字音间隔运用,使音节错综和谐,就是后来所谓调和平仄,这恐
第 2 页 共 2 页
怕就是格律诗平仄之说最初的法则了。
进行一下前后对比,我们可以发现永明体的一个显著特点,那就是讲究声律,而且在用韵上大多押平声韵。虽然,我们不能深入了解沈约《四声谱》里面究竟有没有明确押平声韵,但是从永明体诗歌的表现上看,押平声韵即使没有明确提出来,也是在一定范围内得到大家共识,约定俗成的(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当时的南北朝诗歌里面不仅仅只有齐梁永明体一家,北朝诗歌粗犷豪放,并没有用韵之类的讲究,像大家熟悉的《敕勒歌》看起来更像歌行的感觉),由此我们可以大致推断押平声韵是从那个时候兴起的。至于后来杜审言(就是杜甫的祖父,老杜一家写诗可以说是祖传功夫,不服不行。)在七言格律上对永明体的继承和扬弃,唐宋对格律诗的完善,以及明清对格律诗的进一步规范等等内容,因为与主题无关,就不再展开了。总而言之,一句话,押平声韵起自齐梁时期的永明体,并得到后世的传承和发扬才到了今天这个地步。前面介绍了押平声韵做法的起源,就是为了回答下面这个问题:为什么永明体选择了押平声韵而不是仄声韵呢?关于这个问题我想从起源、韵律两个方面来谈谈自己的想法。
第 3 页 共 3 页
首先说起源。我这里上传了一张《中国历史图册》中梁的区域图,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来,当时梁的控制区域大致在我们现在所说的江南地区。梁自萧衍建国,定都建康,其
政治经济活动中心在现在江浙一带,可以想象的是,沈约集团当时的主要读音应该是江浙音,它的代表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吴侬软语”(这一点上,我想江浙地区的朋友应该更有发言权),吴语之所以“软”除了语速适中之外就是以平声结尾,苏杭一带的朋友可以做个游戏,把你平时说的一段话录下来听一听,是不是大多数句子的发音都是靠前靠上的(我说的是读音,可不是字音哦)。古代的时候可没有全国适用的普通话概念,所以古人作诗和读诗都是用本地方言,那么,沈约等人选择押平声韵也就是自然的选择了。
其次说韵律。诗歌本身是具有音乐性的语言(个人觉得这个定义是准确的,如果一段文字脱离了节奏感,可读性差,
第 4 页 共 4 页
那和散文有什么区别呢?),音乐本身是有节奏的,这个节奏就是音乐中的强拍和弱拍按照一定的形式组织的,有规律的反复出现。稍微有一点音乐常识的人都知道,音乐的基本节奏有两种:四二拍—“强—弱”和四三拍—“强—弱—弱”。我们可以做一个片面的归纳,音乐的韵律是由一个一个的基本节奏单元通过不同组合形成的,那么,我们可以看出来基本上一首音乐尾都是以弱拍结尾的。关于音乐理论的阐述我们也不做展开,总之,从节奏和谐上来说,以弱拍结尾是符合音乐规律的。诗脱胎于歌,自然与音乐的韵律脱不开关系,那么,为了适合吟唱,选择押平声韵也情有可原。
当然,平声韵的选择除了地域、韵律之外,还受到社会、人文等其他因素的影响,才最终形成现在格律诗的用韵局面。其实罗嗦了这么多,我只是想说明一件事,当初选择平声入韵与当时的地域和语言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现在我们的语言环境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变,普通话作为一个标准已经在全国乃至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承认和使用,那么在用韵上我们也不必死守老祖宗的那些家法,变则通,一切以表意为原则,在格律上是这样,在用韵上同样是这样。如果用仄韵能够更好地表达你的感情,又何尝不可?
最后,把刚开始留的两个问题做一个简短的解答,也算是对这个问题的收尾。其实,四平韵不是不能用,只是用了四平韵在节奏上没有变化。弹吉他我们都喜欢听,是因为它的节奏富于变化,而弹棉花就是另外一码事了,虽然绷擦擦也是基本节奏,但是没有变化,听起来就十分乏味了,道理
第 5 页 共 5 页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诗词闲话之三—用韵如用兵 - 图文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