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间或末尾部分,而不是如倒金字塔结构那样会在消息的前头。因此,可能会使得其新闻性不易得到突出。但是,如果新闻事件发展是快节奏的,前后的时间跨度又比较小,甚或其间还有比较完整、曲折的情节或生动的细节,则更宜于采用这种金字塔结构方式来写作。 本报讯 1月22日下午7时,北大分校物理系十八岁学生吴某,与三名女同学到学校附近的铁路边散步。
吴某对女同学说,国外曾有人趴在铁轨中间,火车过后安然无恙。
这时,一列火车正巧从西直门方向驶来。吴某和一名女同学欲亲身一试。他们迎着火车趴在路轨中间。
火车司机发现后,立刻采取制动措施。车头和一节车厢从他们上面驶过之后停了下来。
女同学从车下爬出,侥幸留下了性命。吴某却没有出来。他的头颅受到严重损伤,已经丧生。 《北京晚报》消息——《两名大学生玩命》
金字塔结构的主要长处: 1.行文构思比较方便
采访对象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往往都会是循着时间线索而提供的有关的新闻事实内容。只要深入采访,对于新闻事实发生、发展的来龙去脉,记者是不难掌握清楚的。在此基础上,采用金字塔结构来写消息,记者便可以“顺流而下”,既可以根据事情按照的顺序来落笔、表述,先发生的事实先写,后发生的事实在后,行文构思比较方便。随着时间顺序写出来最方便、自然,也不容易发生差错。
2.可以保持新闻事实比较完整的故事性。
采用金字塔结构,便可以保持新闻事实比较完整的故事情节、细节。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步展开的写法,又往往含有能大大激发受众兴趣的悬念。由于情节完整并一步步推进,直到最后才“真相大白”,高潮出现在后面,就能紧紧抓住读者,让他非看下去不可。对于那些需要以一个故事的完整性或一个生动的过程来诱发读者读完全篇的消息,采用这种结构方式,便更容易获得理想的效果。
3.容易清楚地反映出新闻事件原委始末的脉络。
这样,可以让受众对新闻事件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整个发展过程,留下清晰完整的印象。而这尤其适合我国广大读者的口味。读者一般总希望了解事情的前前后后,更易于接受按时间发展顺序的顺叙写法,而不大习惯有较多的倒叙、插叙、追叙、补叙等。
总之,消息写作中,运用金字塔结构组织材料、安排层次,有头有尾,脉络清晰,既可以让记者写作时有充分的回旋余地,能够从容地把新闻事件反映得更具体、更完整,又可以充分满足受众比较详细地了解新闻事件发展进程的兴趣
金字塔结构方式,通常适用于那些报道内容比较复杂而线条却比较单一的新闻,以及一些富有生动情节的新闻、现场新闻等。这些消息由于往往需要集中、突出地再现某些重大事件或场面,要写一些具体情节并反映出它的发展变化,给受众鲜明生动的印象,同时它的时间跨度又比较小,按照时间顺序来表述,好处更多。
散文式结构
所谓散文式结构,是指消息写作中适当吸收散文写法。
采用散文式结构,消息的开头可以先简笔描绘有关场面、情景、气氛、色彩,或即兴抒发见闻、感触;或引发调动读者的联想,激起读者的兴趣;或设置悬念等;然后,再有节奏地和盘托出新闻事实。
按散文式结构写作消息,比较自由和有文采,比较容易突破消息写作的某些模式、框框,有利于改变千篇一律的面孔,使消息行文富于变化,较为引人爱看。但它可能不大适用于突
发性事件和某些经验性报道。
新华社北京11月28日电(记者 郭玲春) 以新闻报道为己任的350余名记者、编辑、播音员,今天成为被报道的新闻人物。这些常年活跃于社会各阶层,反映人们群众的成就、愿望和呼声的新闻群英荟萃北京,参加见过35年来首次举行的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表彰大会。
出席大会的代表被誉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新闻战线上有卓越成就的优秀分子。”当同行向他们投以敬羡的目光时,前来祝贺的中宣部副部长郁文对他们以及整个新闻队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坚持新闻工作的党性原则;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加强知识修养,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争取成为“名家”。思路敏锐的优秀新闻工作中体会着这一番讲话的深意,有的记录下讲话要点。一位与会者对记者说:“讲得深刻,很有针对性。” …… 党和国家领导人对大会的关注,使与会者受到鼓舞。彭真给大会送来题词:“向人民忠实的喉舌、优秀的社会主义新闻工作者致贺。”徐向前写道:“新闻工作者要发扬党的实事求是、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聂荣臻瞩人代笔,写来一封热情洋溢的长信。乌兰夫、陆定一也题词对大会表示祝贺。宋任穷打来电话,预祝大会成功。 记者在今天的大会上还感受到一股清新的气息,这一新闻工作者的集会与加速中的社会节奏正相吻合。首都各新闻单位负责人冯健、钱抵千、徐才、徐惟诚、刘爱芝的讲话和广播电视部副部长谢文清的书面发言,都言简意赅。有七个发言的整个开幕式总共进行了一个小时。 ——全国好新闻《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表彰大会在京开幕
标 题 制 作
新闻标题担负着整张报纸的推销任务,如果因为标题制作达不到应有的效果,精彩的新闻就不可能产生应有的影响;因为标题没做好,精彩的新闻被淹没在版面中,也是一种资源的浪费。
新闻标题的特点
1、标题是新闻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以事实为依据 标题是新闻的一个组成部分,是文章内容的浓缩和概括。新闻标题必须以报告事实为主,不能离开新闻而独立存在。因而,新闻标题的特点,也必然与新闻的特点紧密相联,要向读者报告外界新发生的事实,包括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何故、如何等新闻要素。 2、标题具有概括新闻事实的作用,必须揭示新闻内容
标题具有概括新闻事实的作用,标题所揭示的事实要与新闻内容完全一致。 3、标题具有评价新闻内容的作用,必须有充分的论据
客观公正是新闻赖以生存的要素,标题的论断在新闻中要有充分的依据
我们的城市变得更加清洁美丽了市领导拿起扫帚与广大人民群众一起打扫卫生 4、标题具有吸引读者阅读的作用,必须通过形象“传神”
标题是报纸的眼睛,因此,它的制作必须有足够的吸引力,不仅要注意通过标题向读者提示和评价新闻事实,而且要善于借助许多优美的形式和生动的形象,来激发读者的兴趣,吸引读者眼球。当然,它的吸引力首先还在于新闻内容的重要。如果内容一般,标题再华丽也是达不到应有效果的。
导 语
导语是消息结构的一种组合成分(结构内容)。其他的结构组合成分,包括主体、结尾和背景。
1951年2月,毛泽东同志在审阅《中共中央关于纠正电报、报告、指示、决定等文字缺点的指示》这一重要文件时,亲自加了这段话:
一切较长的文电,均应开门见山,首先提出要点,即于开端处,先用极简要文句说明全文的目的或结论(现在新闻学上称为“导语”,亦即中国古人所谓“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唤起阅者注意,使阅者脑子里先得一个总概念,不得不继续看下去
导语的概念
导语就是以简要的文句,突出最重要、最新鲜或最富有个性特点的事实,揭示新闻要旨,吸引读者阅读全文读消息开头部分。
导语是消息体裁的显著特征,也是写好消息的一大难点。
通常情况下,导语是消息开头的第一段;而有的消息不分段,其导语便是开头的第一句话;有点消息段落很简短,其导语也可以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段落。由两个或两个以上自然段组成的导语,称复合导语。“复合导语”的第一自然段称为主导语,其后的导语段落,称为次导语,或准导语。
第一代导语和第二代导语
新闻界往往把新闻五要素甚或六要素俱全的导语称为“第一代导语”。把侧重交代部分新闻要素的导语称为“第二代导语”。
导语产生之初,为了让报纸编辑部即使收到电讯稿的第一段,也能作为一条短而完整的消息,及时加以传播,记者便总是喜欢在导语里清清楚楚地交代新闻中的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何故五个要素,甚至还要加上如何要素,即所谓“五个W一个H”。19世纪末叶,美联社首先确定了导语的这种格局。随后新闻界普遍地采用了。
第一代导语的不足:
其一是五要素甚或六要素俱全,容易写得冗长、呆板,而欠突出生动,难以用鲜明的个性特色吸引广大读者。
其二是在导语中已经把新闻主要点集中写明,往往难免使消息的主体部分与之内容重复。
其三是新闻五要素甚或六要素俱全,在导语中连成一片,往往难以分清主次,显得内容庞杂,从而容易给人以沉重和繁乱之感。
第二代导语
导语里交代部分新闻要素的写作形式,就是根据每条新闻的特点和具体情况,从六个新闻要素中挑选两个或三个最重要、最能够激起人们兴趣的要素,突出地写进导语,其他的要素则可以放到下面的各段中分别叙述,而不必都充塞到导语里。 美国新闻学家麦尔文·曼切尔在《新闻报道与写作》一书中说:“写作进程中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那便是写作导语了。”他甚至还强调:“写好导语相当于写好消息。” 《怎样当好新闻记者》一书的作者杰克·海敦在书中写道:“导语需要你付出最大的力量。它是促使读者读下去的诱饵。”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新闻系教授曼彻尔也曾说过:“我写新闻,有一半甚至更多是时间用于琢磨导语。”
写好导语的重要性
其一,导语可以使消息紧紧地抓住读者,也可能使读者罢读。
其二,导语的优劣对编辑决定稿件的取舍和却其编排地位很有影响,甚至起决定作用。
其三,导语写作颇能显现记者的才华和功力。
其四,导语为整篇消息定下基调,关系着下文如何顺利地展开。 其五、一篇消息只有一条导语,而它必须是最优化的方案。
其六,导语写作的实践也发出呼吁:对待导语写作决不可掉以轻心。
导语制作的总则
1.研究人们最感兴趣的是什么,最需要告诉人们的又是什么,并把二者和谐地统一起来。
2.从新闻内容中选择最重要点。
3.应有新闻事实,但要避免与主题内容重复。 4.交代消息的来源和新闻根据,给人以可信感。
5.文字精,表达巧,凝练、醒目、明快。
导语的不同表述方式及其写作艺术 就基本表现形式而言,千姿百态的导语无非分别属于两大类:直接性导语和间接性导语。 1.直接性导语
直接性导语,是一种最常见的导语形式,即言语中开门见山、简明扼要地突出表现最新鲜、最重要的事实,或最有个性特色、作具有新闻价值的内容。它适宜运用于时效性强的事件性新闻。
直接性导语又可以分为叙述式、总结式、评述式等。 a叙述式导语
叙述式导语,即在导语中直截了当地用事实说话,突出新闻中最重要的新鲜事实。 叙述式导语的基本特征是以凝练的文句突出表现消息中最主要、最新鲜的核心事实,它的最大长处是简明扼要。同时这种写法还有比较容易掌握、运用起来方便等好处。
新闻公报《我国第一课原子弹爆炸成功》的导语:
新华社北京10月16日电 1964年10月16日15时(北京时间)中国在本国西部地区爆炸了一颗原子弹,成功地进行了第一次核试验。 b总结式导语
总结式导语,也称概括式导语,在导语中扼要地概括新闻的主要内容。
总结式导语的基本特征是把新闻的几项主要内容加以总结归纳,概括介绍新闻要旨。
全国好新闻《我国选手获得奥运会第一块金牌》的导语:
新华社洛杉矶7月29日电 中国在奥运会历史上“零的记录”的局面在今天十一时十分(北京时间30日凌晨二时十分)被中国射击选手许海峰突破。许海峰以566环的成绩获得男子自选手枪冠军,多的本届奥运会的第一块金牌。 c评述式导语
评述式导语,也称评论式导语,指着重对新闻事实的分析或解释,进行评论的导语。
评述式导语的基本特征是:导语中把叙述和议论交织在一起,用虚实结合、夹叙夹议的方法来对所报道的新闻事实进行分析或解释,说明其价值和意义。
消息《康副总理赞赏用经济手段整顿企业》的导语:
国务院副总理康世恩赞赏用经济手段整顿企业。他说:九月十五日《人民日报》刊登的济南二商局对不讲卫生又不接受批评的两家饭店实行经济制裁的报道很好。消息不长,引人注目。扣了工资,三天见效,灵得很呢!要坚决实行这样的措施,不能老是企业管理好坏一个样,产品优劣一个样。
间接性导语
间接性导语,又称延缓性导语,是相对于直接性导语的一种常用的导语形式,即导语中曲径通幽,引人入胜,间接地体现新闻主题,迂回舒展地引出新闻的核心事实和新闻要旨。 间接性导语往往具有更强的趣味性和可读性,能有力地吸引读者,也能充分发挥记者写作的才能。当新闻中含有生动形象的情节、细节,或新颖有趣的内容时,便可以运用间接性导语。它尤其适宜运用于时效性较为宽松的非事件性新闻。 间接性导语又可分为描写式、引用式、对比式、设问式等 a描写式导语 描写式导语,也称描述式导语,即导语中采用描写的方式,再现生动的事实或现场气氛、情景。
描写式导语的基本特征是:记者(通讯员)根据目击的情形,运用白描的手法,作简洁质朴而又有特色的描写,再现形象的画面,富有现场感,给读者以生动鲜明的印象,令人赏心悦目。
《人民日报》消息《南京1400名大学生报名献血》 本报讯 10月31日下午2时45分,当南京市红十字献血中心的医务人员从聂红绫的胳膊上轻轻抽出针头时,她作为首批最后一位南大献血的同学坦然地笑了。血站的同志告诉我们:“上千名大学生主动献血,一次采血552人,在全国也是少见的。” b引用式导语
引用式导语,即导语中引述新闻人物富有特色、情趣的语言,或是引用成语、典故、故事、诗词、谚语、民谣,以及名人名言等,借以点明新闻主题或衬托新闻事实。
引用式导语运用得当,往往能使消息富有文采,或是洋溢浓郁的生活气息,令人读来津津有味,使读者产生亲切感,新闻事实的意义会被映衬得更加突出,新闻主题的表达也会更有力量。这是激发读者浓厚阅读兴趣的一招。
新华社消息《山西制成新蝴蝶杯》的导语: 新华社太原1月9日电 山西古典蒲剧《蝴蝶杯》中,描写男主角田玉川有传家之宝“蝴蝶杯”,非常神奇,只要斟酒入杯,就有五彩缤纷的蝴蝶在杯里翩翩起舞;杯中酒干,蝴蝶也就隐去。这种蝴蝶杯最近已由山西省侯马市陶瓷厂试制成功,第一批近两千只已销售一空。 c对比式导语
对比式导语,指进行今昔、正反、彼此等对比的导语。 对比式导语的基本特征是:导语中同时写上今与昔、新与旧、正与反、是与非、此与彼、或优与劣、得与失等等两个方面的事实情况,进行两相对比,以前者为主,后者为映衬,让强烈的反差,更加鲜明地显现新闻事实的个性特征及其意义。它可以作纵的对比,也可以作横的对比。
新华社消息《凤阳县推行生产责任制两年翻身 过去连年吃返销粮如今排队卖余粮》
新华社11月17日电 历史上以讨饭为名,两年前还要吃国家供应粮的安徽省凤阳县,今年成了全省最早完成全年粮食征购、超购任务的一个县。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新闻写作整理(4)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