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1.2.5光纤施工
4.2.1.2.5.1、光缆施工基础知识 (1)操作程序
* 在进行光纤接续时,施工人员必须戴上眼睛和手套,穿上工作服,保持环境洁净。 * 不允许观看已通电的光源、光纤及其连接器,更不允许用光学仪器观看已通电的光纤传输通道器件;
* 只有在断开所有光源的情况下,才能对光纤传输系统进行维护操作。 4.2.1.2.5.2、光纤布线过程
首先光纤的纤芯是石英玻璃的,极易弄断,因此在施工弯曲时决不允许超过最小的弯曲半径。其次光纤的抗拉强度比电缆小,因此在操作光缆时,不允许超过各种类型光缆抗拉强度。在光缆敷设好以后,在设备间和楼层配线间,将光缆捆接在一起,然后才进行光纤连接。可以利用光纤端接装置(OUT)、光纤耦合器、光纤连接器面板来建立模组化的连接。当辐射光缆工作完成后及光纤交连和在应有的位置上建立互连模组以后,就可以将光纤连接器加到光纤末端上,并建立光纤连接。最后,通过性能测试来检验整体通道的有效性,并为所有连接加上标签。 4.2.1.2.5.3、施工准备 (1)光缆的检验要求
* 工程所用的光缆规格、型号、数量应符合设计的规定和合同要求; * 光纤所附标记、标签内容应齐全和清晰;
* 光缆外护套须完整无损,光缆应有出厂质量检验合格证; * 光缆开盘后,应先检查光缆外观无损伤,光缆端头封装是否良好;
* 光纤跳线检验应符合下列规定:具有经过防火处理的光纤保护包皮,两端的活动连接器端面应装配有合适的保护盖帽;每根光纤接插线的光纤类型应有明显的标记,应符合设计要求。 (2)配线设备的使用应符合的规定
* 光缆交接设备的型号、规格应符合设计要求;
* 光缆交接设备的编排及标记名称,应与设计相符。各类标记名称应统一,标记位置应正确、清晰。
4.2.1.2.5.4、光缆布线的要求
布放光缆应平直,不得产生扭绞、打圈等现象,不应受到外力挤压和损伤。光缆布放前,其两端应贴有标签,以表明起始和终端位置。标签应书写清晰、端正和正确。最好以直线方式敷设光缆。如有拐弯,光缆的弯曲半径在静止状态时至少应为光缆外径的10倍,在施工过程中至少应为20倍。 4.2.1.2.5.5、光缆布放 (1)通过弱电井垂直敷设
在弱电井中敷设光缆有两种选择:向上牵引和向下垂放。
通常向下垂放比向上牵引容易些,因此当准备好向下垂放敷设光缆时,应按以下步骤进行工作:
* 在离建筑顶层设备间的槽孔1-1.5m处安放光缆卷轴,使卷筒在转动时能控制光缆。将光缆卷轴安置于平台上,以便保持在所有时间内光缆与卷筒轴心都是垂直的,放置卷轴时要使光缆的末端在其顶部,然后从卷轴顶部牵引光缆。
* 转动光缆卷轴,并将光缆从其顶部牵出。牵引光缆时,要保持不超过最小弯曲半径和最大张力的规定。
* 引导光缆进入敷设好的电缆桥架中。
* 慢慢地从光缆卷轴上牵引光缆,直到下一层的施工人员可以接到光缆并引入下一层。在每一层楼均重复以上步骤,当光缆达到最底层时,要使光缆松驰地盘在地上。在弱电间敷设光缆时,为了减少光缆上的负荷,应在一定的间隔上(如5.5m)用缆带将光缆扣牢在墙壁上。用这种方法,光缆不需要中间支持,但要小心地捆扎光缆,不要弄断光纤。为了避免弄断光纤及产生附加的传输损耗,在捆扎光缆时不要碰破光缆外护 套,固定光缆的步骤如下:
* 使用塑料扎带,由光缆的顶部开始,将干线光缆扣牢在电缆桥架上; * 由上往下,在指定的间隔(5.5m)安装扎带,直到干线光缆被牢固地扣好; * 检查光缆外套有无破损,盖上桥架的外盖。
(2)通过吊顶敷设光缆
本系统中,敷设光纤从弱电井到配线间的这段路径,一般采用走吊顶(电缆桥架)敷设的方式:
* 沿着所建议的光纤敷设路径打开吊顶;
* 利用工具切去一段光纤的外护套,并由一端开始的0.3m处环切光缆的外护套,然后除去外护套;
* 将光纤及加固芯切去并掩没在外护套中,只留下纱线。对需敷设的每条光缆重复此过程; * 将纱线与带子扭绞在一起;
* 用胶布紧紧地将长20cm范围的光缆护套缠住;
* 将纱线馈送到合适的夹子中去,直到被带子缠绕的护套全塞入夹子中为止;
* 将带子绕在夹子和光缆上,将光缆牵引到所需的地方,并留下足够长的光缆供后续处理用。 4.2.1.2.5.6、信息插座和光缆芯线终端安装 信息插座的安装要求如下:
1.工作区信息出口安装在附近的墙面上时,出口底边距地面30厘米。计算机信息出口附近要配有电源,信息插座与电源插座的距离应保持20厘米,如下所示。如地面采用活动地板时,应加上活动地板内净高尺寸,面板应保持在一个水平面上。
G20 铁管信息插座电源插座20 cm30 cm地面
2.安装在活动地板或地面上的信息插座,应固定在接线盒内;接线盒应严密防水、防尘;接线盒盖可开启,盖面应与地面齐平;
3.面板安装螺丝必须拧紧,不应产生松动现象;
4.信息插座应有标签,以颜色、图形、文字表示所接终端设备的类型。 本设计工作区6类非屏蔽RJ45模块采用TIA/EIA568 B连接方式。 4.2.1.2.5.7、线缆敷设和终接 1、缆线的弯曲半径应符合下列规定:
屏蔽4对对绞电缆的弯曲半径应至少为电缆外径的6-10倍; 主干对绞电缆的弯曲半径应至少为电缆外径的10倍; 光缆的弯曲半径应至少为光缆外径的15倍。
2、电源线与综合布线系统缆线应分隔布放,缆线间的最小净距应符合设计要求,应按 GB/T50312中的规定。
3、建筑物内电、光缆暗管敷设及与其他管线最小净距符合GB/T50312中的规定。 4、对绞电缆芯线终接应符合下列要求:
I.终接时,每对对绞线应保持扭绞状态,扭绞松开长度对于六类不应大于13mm; 对绞线在与8位模块式通用插座相连时,必须按色标和线对顺序进行卡接;在同一布线工程中两种连接方式不应混合使用;
II.卡入跳线架连接块内的单根线缆色标应和线缆的色标相一致,大对数电缆按标准色谱的组合规定进行排序;
III.端接于RJ45口的配线架的线序及排列方式按有关国际标准规定的两种端接标准之一(T568A或T568B)进行端接,但必须与信息插座模块的线序排列使用同一种标准; IV.屏蔽对绞电缆的屏蔽层与接插件终接处的屏蔽罩必须以可靠的360°圆周接触,接触长度不宜小于10mm。
5、光纤连接损耗值,应符合下表的规定:
光纤连接损耗 连接类别 多 模 平均值 最大值 单 模 平均值 最大值 熔接 0.15 0.3 0.15 0.3 6.缆线一般应按下列要求敷设: 缆线的型号、规格应与设计规定相符;
缆线的布放应自然平直,不得产生扭绞、打圈接头等现象,不应受到外力的挤压和损伤; 缆线两端贴有标签,应标明编号,标签书写应清晰、端正和正确;标签应选用不易损坏的材料;
缆线终接后,应有余量。交接间、设备间对绞电缆预留长度宜为0.5-1.0m,工作区为10-30mm;光缆布放宜盘留,预留长度宜为3-5m,有特殊要求的应按设计要求预留长度。 7.缆线终接的一般要求如下: 缆线标识内容正确; 缆线中间不允许有接头; 缆线终接处必须牢固,接触良好;
对绞电缆与插接件连接的线号、线位色标不得颠倒和错接。 8.光缆芯线终接应符合下列要求:
采用光纤连接盒对光纤进行连接、保护,在连接盒中光纤的弯曲半径应符合安装工艺要求; 光纤熔接处应加以保护和固定,使用连接器以便于光纤的跳接。 9.各类跳线的终接应符合下列规定:
各类跳线线缆盒与接插件间接触应良好,接线无误,标志齐全;跳线选用类型应符合系统设计的要求;
各类跳线长度应符合设计要求,一般对绞电缆跳线不应超过5m,光缆跳线不应超过10m。 4.2.1.2.5.8机柜、配线架安装
1.机柜安装完毕后,垂直偏差度应不大于3mm,安装位置应符合设计要求。
2.机柜上的各种零件不得脱落或碰坏,漆面如有脱落应予以补漆,各种标志应完整、清晰。 3.机柜的安装应牢固,如有抗震要求时,应按施工图的抗震设计进行加固。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智能化工程管理规程(3)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