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滞后环的产生原因
这是由于毛细管凝聚作用使N2 分子在低于常压下冷凝填充了介孔孔道,由于开始发生毛细凝结时是在孔壁上的环状吸附膜液面上进行,而脱附是从孔口的球形弯月液面开始,从而吸脱附等温线不相重合,往往形成一个滞后环。还有另外一种说法是吸附时液氮进入孔道与材料之间接触角是前进角,脱附时是后退角,这两个角度不同导致使用Kelvin方程时出现差异。当然有可能是二者的共同作用,个人倾向于认同前者,至少直觉上(玄乎?)前者说得通些。
※滞后环的种类
滞后环的特征对应于特定的孔结构信息,分析这个比较考验对Kelvin方程的理解。
H1是均匀孔模型,可视为直筒孔便于理解。但有些同学在解谱时会说由H1型滞后环可知SBA-15具有有序六方介孔结构,这是错误的说法。H1型滞后环可以看出有序介孔,但是否是六方、四方、三角就不知道了,六方是小角XRD看出来的东西,这是明显的张冠李戴;
H2比较难解释,一般认为是多孔吸附质或均匀粒子堆积孔造成的,多认为是 “ink bottle”,等小孔径瓶颈中的液氮脱附后,束缚于瓶中的液氮气体会骤然逸出;
H3与H4相比高压端吸附量大,认为是片状粒子堆积形成的狭缝孔;
H4也是狭缝孔,区别于粒子堆集,是一些类似由层状结构产生的孔。
※中压部分有较大吸附量但不产生滞后环的情况
在相对压力为0.2-0.3左右时,根据Kelvin方程可知孔半径很小,有效孔半径只有几个吸附质分子大小,不会出现毛细管凝聚现象,吸脱附等温线重合,MCM-41孔径为2、3个nm时有序介孔吸脱附并不出现滞后环。
◆介孔分析
通常采用的都是BJH模型(Barrett-Joiner- Halenda),是Kelvin方
程在圆筒模型中的应用,适用于介孔范围,所得结果比实际偏小。
针对MCM-41、SBA-15孔结构分析的具更高精度的KJS(Kruk-Jaroniec-Sayari)及其修正方法,KJS出来时用高度有序的MCM41为材料进行孔分析,结合XRD结果,得出了比BJH有更高精度的KJS方程,适用孔径分析范围在2-6.5nm之间。后来又做了推广,使之有较大的适用范围,可用于SBA-15孔结构(4.6-30nm)的表征。
◆关于t-Plot和αs方法
是对整条吸附或脱附曲线的处理方法,t-Plot可理解为thickness图形法,以氮气吸附量对单分子层吸附量作图,凝聚时形成的吸附膜平均厚度是平均吸附层数乘以单分子层厚度(0.354nm),比表面积=0.162*单分子层吸附量*阿伏加德罗常数。样品为无孔材料时,t-Plot是一条过原点直线,当试样中含有微孔,介孔,大孔时,直线就会变成几段折线,需要分别分析。αs方法中的下标是standard的意思,Sing提出用相对压力为0.4时的吸附量代替单分子层吸附量,再去作图,用这种方法先要指定一个标准,或是在仪器上做一个标样,处理方法和图形解释两种方法是类似的。两则之间可以相互转化,t=0.538αs
◆微孔分析
含微孔材料的微孔分析对真空度,控制系统,温度传感器有不同的要求,测试时间也比较长,时间可能是普通样品的十倍甚至二十倍。由于微孔尺寸和探针分子大小相差有限,部分微孔探针分子尚不能进入,
解析方法要根据不同的样品来定,需要时可借鉴相关文献方法来参考,再则自己做一批样品采用的是一种分析方法,结果的趋势多半是正确的。现在用一种模型来分析所有范围的孔径分布还是有些困难,非线性密度泛涵理论(NLDFT)听说是可以,但论文中采用的较少。
★送样提醒★
明确测试目的:比表面积和孔结构对活性中心分布,反应物产物停留产生影响,因焙烧温度等处理导致比表面不同等情况,不要没事随便做个比表面的孔分布看看。
基本上以做实验时所用的状态为准,烘干送样,要说明样品种类,大约比表面积,一般要提供够100平方米表面积的样品(如活性炭比表面一般是700左右,则提供0.2g足够)。如果平时所用催化剂是成型后再做反应,则成型后送样,这样结果比较客观。分子筛样品一般不用成型,特别是介孔分子筛成型时则不能用较大压力,否则辛辛苦苦做出来可能毁于一压。
◆论坛相关帖子,谢谢各位! 【原创】我所理解的BJH
http://emuch.net/bbs/viewthread.php?tid=2609274 【求助】请教吸附滞后环的问题
http://emuch.net/bbs/viewthread.php?tid=2529404http://emuch.net/bbs/viewthread.php?tid=2529404
【求助】催化剂的比表面积以及孔体积与其粒径存在必然关系吗? http://emuch.net/bbs/viewthread.php?tid=2469677
【求助】N2脱吸附曲线滞后环不闭合的原因 http://emuch.net/bbs/viewthread.php?tid=1361358 请教:关于孔分布吸附-脱附的滞后环
http://emuch.net/bbs/viewthread.php?tid=1317581
【求助】N2吸脱附曲线中如何分别计算微孔面积和介孔面积呢 http://emuch.net/bbs/viewthread.php?tid=2068501 【求助】孔径分布曲线怎么得到?
http://emuch.net/bbs/viewthread.php?tid=1584583&fpage=0&view=&highlight=&page=1
【资源】催化剂比表面和孔结构的相关分析 http://emuch.net/bbs/viewthread.php?tid=2619868 【资源】关于催化剂比表面测试的方法简介 http://emuch.net/bbs/viewthread.php?tid=2621460
列一些参考资料书目,有兴趣可找一下看看:
1.刘维桥 孙桂大《固体催化剂实用研究方法》中国石化出版社 2.刘振宇等,多孔炭的纳米结构及其解析,化学进展,2001,13(1) 3.近藤精一,石川达雄,安部郁夫著. 李国希译.《吸附科学》北京化学工业出 版社,2005
4.陈诵英 孙予罕 丁云杰 周仁贤 罗孟飞 《吸附与催化》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5. Gregg,S.J., Sing,K.S.W.《吸附、比表面与孔隙率》化学工业出版社,1989
6.Thomas W. J., Crittenden B.. Adsorption Technology and Design, Elsevier Science & Technology 1998
7.RuthvenD. M. Principles of Adsorption and Adsorption Processes, John Wiley & Sons (1984)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关于氮气等温吸脱附计算比表面积(2)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