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又是天意,陈家当年在城头建起文昌阁时,正巧陈昌言要参加考试,赶考之前他在此拜神,一举进士及第,一家人皆大欢喜,认为是文昌帝君显灵,从此对他倍加敬奉,香火不断。后来的陈家人才辈出,先后出了九名进士,六名翰林,成为中国清代北方第一文化大家族。
看完文昌阁请您继续向前走。 [东城墙]
游客朋友,站在高高的城墙上,举目四望,周围的山川形势尽收眼底,让人不由得心胸舒畅。在这里,您可以清楚地看到皇城相府所在的位置:它东依苍龙岭,南望朱雀山,西面正对着白虎山。白虎山绵延不断有五道山梁,仿佛是老虎的一只前爪,而陈氏家族刚好也兴盛了五代。北边不远处有一个圆圆的山包,像是伏着的一只大乌龟,正好是玄武之象。相府后面的大山是龙凤山,高高的山峰是龙尾和凤尾的交界处,寓意龙凤呈祥。可见,皇城相府四周正好是东青龙,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门前还有樊溪流过,按照中国传统风水学来评价,是一块藏风、聚气、得水、负阴傍阳的风水宝地。
站在这里可以看到,内城与外城相连,外城与内城相接,内城外城互为依托,浑然一体。那么它们有什么不同之处呢?不同之处有三:一是朝向不同,内城的建筑多是座东朝西的四合院,外城座北朝南,房屋高大,布局严整;二是时代不同,内城为明代建筑,外城为清代建筑;三是作用不同,内城依山就势,错落有致,防御功能突出,反应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不安。外城地势平坦,规整严谨,尊卑有分,体现的是和平盛世的官家气象。 [春秋阁]
游客朋友,和文昌阁遥遥相对的阁楼是春秋阁。陈家既有文昌帝君保佑仕途坦荡,同时又希望有武将来保家护院,所以与文昌阁相对称的东北角就建了这座春秋阁,供奉着以“忠、孝、节、义”著称的武圣关羽,他手中捧的是儒家经典《春秋》,他的左右站着的是义子关平和亲信大将周仓,关平手中捧的是关公的军中帅印“汉寿亭侯印”。关羽是忠义和勇武的化身,在中国是一个儒、佛、道三教共同尊崇的
- 16 -
“三栖明星”。不过民间一般称他为关圣帝君、关帝或关老爷,说他具有治病除灾、驱邪避恶、招财进宝、庇(bì)护商贾等“全能”的法力。在各行各业的店铺里或自己家里,往往都供有关羽像。
了解了这段历史后,请您从堞楼下去,到下面的藏兵洞参观。 [藏兵洞]
游客朋友,现在您面前这一排排的窑洞就是陈家的藏兵洞了。藏兵洞上下共五层,分南北两部分,共一百二十五孔,是河山楼的附属工程,战乱时主要用来驻扎家丁和垛夫的。这些窑洞因地势的层层推进,三五相连,明暗相通,每层之间还有暗道直达城头,出入非常方便。最高一层设有炮眼对着城外,既可以发射火器,又可以观察敌情;下面的三四层主要用来供家丁居住,最下的一二层用来储备物资。至下而上一层高于一层,逐渐靠向城墙,下一层的房顶是上—层的平台。可以说,藏兵洞的修建充分体现了古代工匠的聪明才智。
平台上的这条回廊,是专为游客临时休息而设置的。在这里您可以欣赏到中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上党八音会。八音会每二十分钟演奏一次,它是集宫庭音乐、庙堂音乐、戏曲音乐、民间小调为一体。您可以在这里休息片刻,拍个照片,留个纪念,待会儿去参观相府的文化荟萃地——中华字典博物馆。 [中华字典博物馆]——树德院
游客朋友,顺着藏兵洞继续前行,您现在来到了树德院。它是相府最早的院落,同时也是中华字典博物馆的所在地。中华字典博物馆成立于2007年5月25日,是我国第一座以字典为主题的专题博物馆。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进中央主席、著名语言学家许嘉璐先生亲自题匾、揭牌、赠书。本馆以相府主人陈廷敬主编的《康熙字典》为核心,展示了中国字书文化的发展演变史。馆内藏书20000多册。
中华字典博物馆由中国字典发展史展示和字典收藏两大部分组成。展示部分设在三个院落的第一层,共十个展室。收藏部分设在三个院落的二楼,分五个典藏阁。另外,还有四间字典名人堂。
[字说厅]
- 17 -
您首先参观“字说厅”,这里展示的是汉字与字书形式的变迁。 木简上的文字介绍了汉字的发展演化过程和书籍的变化过程。汉字是由陶文、甲骨文、钟鼎文、石鼓文等进化而来的,成熟后先后出现了大篆、小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等书写形式。作为汉字载体的书籍,历经了甲骨书、青铜书、石头书、简牍书、帛书,最后出现的是纸质书;书籍的制作远古是刻、写,后来出现雕版印刷、活字印刷,近代又有了石印、铅印等。
大厅中央的三个独立灯箱,分别展示的是陶文、石鼓文和钟鼎文。 三面墙上的刻版是古今代表性字典的27个版样,反映了字书印制形式的变化。大家看到的版样上的字都是反的,但印出字来就是正的了。如果版上的字是正的,印出来的字就是反的了。
现在请您到第一展室参观
字典在中国古代称字书。先秦至两汉是字书的萌芽奠基时期。 请大家随我参观一下展板上的内容。首先大家看到的是甲骨文,甲骨文是商周时代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最初出土于河南安阳小屯村的殷墟,又称“殷墟文字”。先后出土十余万片,是最古的文字体系。
金文也称钟鼎文,是商周时期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字体主要是大篆。内容涉及祀典、征伐等。
简牍是战国至魏晋主要的书写材料,简指竹木片,牍指木板。均用毛笔书写。
仓颉相传是黄帝的史官,创造了汉字。实际上,汉字并非哪个人所创造,是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逐渐产生形成的,仓颉有可能是古代整理文字的一个代表人物。
中国的字书萌芽于先秦。《史籀》是最早的一部字书,是由西周宣王时期的太史所撰写,供教学识字而用;秦朝统一后,李斯作《仓颉》,赵高作《爰历》,胡毋敬作《博学》,这些书籍都是当时供人们识字用的课本。但这书仅仅是字书发展的雏形。
字书的真正奠基在两汉。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是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字典,不仅可供识字用,更重要的是解释了文字的形体结构
- 18 -
及读音和字义,而且首创部首检字编排,开创了字典的先河。大约成书于西汉的《尔雅》是我国第一部词典,它首创按文字内容性质分类解释词义的体例,开创词典的先河。西汉扬雄的《方言》是中国最早的方言词典。东汉刘熙的《释名》是中国最早的音训词典。
总之,这些字书在编撰体例、读音、释义各方面都为后世字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现在请您到第二展室参观
魏晋至两宋是字书的继承发展时期。继承发展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对《说文》、《尔雅》的增补。晋朝吕忱编写的《字林》,收字达12800多;南朝梁顾野王编写的《玉篇》,收22000多字,是我国现存第一部楷体字书;三国魏张揖编写的《广雅》,不仅对《尔雅》的解释加以补充,而且增加了《尔雅》未收的名物,很有价值。
继承和发展的另一方面是韵书大量出现。韵书是对汉字审音辨韵的书。三国时期魏国的李登撰写的《声类》、晋朝吕静撰写的《韵集》是最早的韵书,但都已经失传;隋代陆法言的《切韵》影响较大,当然后期还出现了一系 列的相关韵书。山西夏县人司马光不仅是大史学家,而且是文字学家,撰写了《类篇》。唐宋八大家之一的王安石也是一位文字学家,著有《字说》。
总之,这个时期的字书更加注重实用,内容更广泛,在注音释义各方面都发生了积极变化。
现在请您到第三展室参观
辽、西夏、金、元是字书发展的特殊时期。
这个时期的字书可以分为文字类与双语类两部分,其中双语类字书对当时的政治、经济、历史、社会、民族、文化、地理等都有反映,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辽僧人希麟的《续一切经音义》,连同唐僧人玄应和慧琳的《一切经音义》,在朝鲜、日本及南亚广为流传。
西夏《番(bō)汉合时掌中珠》是反映当时社会的一面镜子。 维吾尔族学者编撰的《突厥语大词典》在编撰体例上开创了很多
- 19 -
先例。
元代卢以纬撰写的《语助》,是我国目前所能见到的最早论述文言虚词的专著。
其他代表作还有辽代行均的《龙龛手镜》、西夏的《文海宝韵》、元代的《蒙古字韵》等。
现在请您到第四展室参观
明清是字书的兴盛时期。标志性字书有《字汇》、《正字通》、《康熙字典》、《佩文韵府》等。
明代梅膺祚编写的《字汇》,在编排体例上将《说文》的540个部首减为214个,收字由《说文》的9353个增加到33179个,字义解释更清楚,便于使用;明代张自烈的《正字通》,在编排、注释方面对《字汇》有所改进。
康熙是清代入关后第二个皇帝,本名爱新觉罗??玄烨。八岁即位,年号康熙,在位61年。统治期间,平定边疆,发展经济,重视文化事业,号称盛世。影响深远的《康熙字典》就是他在位期间修成的。
相府主人陈廷敬晚年任《康熙字典》总裁官,主持《康熙字典》编撰。《康熙字典》是中国古代字书发展的顶峰,它在总结历代字书编撰经验,吸收《字汇》、《正字通》长处的基础上多有创新。收单字达47035个,体例沿用214个部首,分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集,同部首下按笔画多少排列字序,注音释义引征考辨详尽,而且有总目、检字、补遗、备考等附录,成为后世字典编撰的楷模,影响极为深远使用非常广泛。《康熙字典》是中国历史上一部由皇帝下令编撰、皇帝亲自作序、又以皇帝年号命名的字典,“字典”这一名称也由它而来。所以,《康熙字典》堪称中华第一字典,皇家唯一版本。这边您看到的九张龙图就是不同版本《康熙字典》的扉页。《康熙字典》不仅在中国影响巨大,在国外也出版过许多版本,在中间的两个玻璃展柜中您看到的就是日文版和英文版本的《康熙字典》。西面墙上是《康熙字典》的版本目录,仅我们收集了解到的版本就有近130种。
- 20 -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皇城相府导游词书籍实习(4)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