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面的降解,注入到地层中的聚合物粘度已损失70%左右。另外针对油层非均质性问题,常采用调剖和堵水技术,但其作用多限于井筒周围5~10m,不能深入到油层深部,达不到大幅度提高原油采收率的目的。该方法通过在聚合物中加入交联剂,使体系粘度远远大于单纯的聚合物溶液粘度,能够更加有效地封堵高渗透层,提高原油采收率。其特点是用少量的聚合物就能得到较高粘度的凝胶液,且成胶时间可控制,达到深部调驱的目的。
辽河油田开展了大量的弱凝胶调驱室内实验研究,确定了弱凝胶体系评价方法。通过聚合物品种对成胶的影响、单纯聚合物粘度与浓度关系、交联体系等研究获得了两种配方体系,有机交联剂~聚丙烯酰胺配方体系和有机铬~聚丙烯酰胺交联配方体系。有机交联剂~聚丙烯酰胺配方体系适宜于温度在55℃~80℃范围的油藏,聚丙烯酰胺浓度在300~1000mg/l范围,有机交联剂浓度在400~1000mg/l范围,24小时内成胶,其粘度为2000~5000mPa.s以上,该体系抗温,有很好的长期热稳定性,成本低。有机铬~聚丙烯酰胺交联配方体系在地层温度下,其聚合物浓度在400~1000mg/l范围,交联剂浓度在200~600mg/l范围,污水条件下成胶,要求pH值大于6,24小时内成胶,其粘度达几千mPa.s,弱凝胶较稳定,在100天内凝胶基本不变,成本高,有一定的流动性,加入缓凝剂可控制成胶时间。研究表明,弱凝胶调驱可提高采收率5%以上。弱凝胶调驱技术在沈阳油田的27井次得到应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目前,已完成了锦16块弱凝胶调驱技术实施方案。
⑷“2+3”提高原油采收率技术
“2+3”技术是指在充分二次采油的基础上进行有限度的三次采油的技术。它是二次采油向三次采油的过渡技术,是既有提高波及系数,也有提高洗油效率的一种新的提高原油采收率技术。该项技术的核心,是在对地层充分调剖,将地层的大孔道一定性堵塞的基础上,注入少量的高效驱油剂,将高含油饱和度的中、低渗透层的油驱出,形成油墙,再通过油墙与前面分散
26
的油聚并,形成更大的油墙,最后从油井采出,这样可以减少驱油剂的用量和充分发挥驱油剂的作用,提高原油采收率。
近年来,辽河油田在如何提高稠油油藏洗油效率研究上作了大量普查和针对性的研究工作,取得了系列的研究成果,筛选出适合油藏特点的高效廉价的洗油剂。室内试验结果表明实施小段塞可提高驱油效率20%左右,有的高达30%以上。显示出良好的应用前景。这些技术与区块整体调剖技术的有机结合,必将成为稠油转换开发方式的一项可行技术。针对锦90块油藏特点,目前已完成了该块“2+3”提高采收率技术方案编制工作。
⑸分子膜驱油技术
分子膜驱油技术是一种新型的提高原油采收率技术。它的驱油机理不同于常规的化学驱。它以水溶液为传递介质,膜剂分子依靠静电作用沉积在呈负电性的岩石表面,形成纳米级的超薄膜,从而改善储层表面性质和与原油相互作用状态,使得原油易于剥落和流动,达到提高采收率的目的。
辽河油田通过开展分子膜剂在岩石表面的吸附与解吸特征、分子膜剂的扩散作用、原油与分子膜剂体系界面性质的研究,基本弄清了分子膜驱驱油机理。室内实验结果表明,连续驱替可提高驱油效率7%~12%。1998、1999年分别在兴隆台油田的兴53井组和兴212块开展了膜驱矿场试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3.2.2三次采油矿场试验方案设计
目前,辽河油田成功地将聚合物驱、碱/聚合物驱、分子膜驱试验方案应用于现场实施,取得了明显的试验效果。在三次采油方案设计方面,已形成了以下几大技术:
⑴应用油藏精细描述技术建立了可靠的三维地质模型。
⑵通过油藏工程研究,对所选试验区块水驱开发历史进行全面深入研究,在此基础上对三次采油试验进行部署,并对开发指标及经济指标进行预测,为试验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27
⑶应用三次采油数值模拟技术优选适合油藏地质条件的注入配方体系,并预测试验开发指标,为试验决策提供依据。
目前辽河油田已拥有了一套三次采油数值模拟软件——FACS及FAPS软件。并应用该软件完成了“九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曙22块碱/聚合物二元复合驱工业性矿场试验研究”中的三次采油数值模拟工作及“三次采油潜力再评价”中数值模拟工作。
⑷应用三次采油经济评价技术预测实施方案的抗风险能力,为决策三次采油试验提供了科学依据。
3.2.3三次采油现场实施及跟踪评价技术
⑴注采工艺研究
辽河油田通过“八五”及“九五”化学驱油技术研究攻关,目前已实现了自行研制的注剂井口、井下封隔器、取样器、防腐油管、防砂技术、调剖技术、示踪剂技术等矿场试验的应用,基本能满足化学驱注采工艺的要求。
⑵地面注入系统研究
根据化学驱特殊的地面注入系统,设计了混配注入站注入工艺流程,并自行研制了化学驱配套设备,建成了具有一定混配能力和注入能力的混配注入站。实践表明,化学驱地面注入系统运转较正常,基本保证了矿场试验的实施。
⑶矿场试验跟踪评价技术
跟踪评价包括:配方体系对油藏适应性评价、方案设计指标评价、注采工艺及监测技术评价、注入系统评价等。在先导试验过程中,根据试验跟踪评价结果,及时调整实施方案,改进工艺流程,确保试验顺利开展。 4辽河油区三次采油潜力分析
“七五”期间,辽河油区曾进行过三次采油潜力评价。到“九五”,一次评价已有十年历史,油藏经过十年开发,地下流场及性质已发生了显著变化,
28
一次评价已不能满足开发生产的需要。因此,“九五”期间,原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总公司对陆上油田进行了三次采油潜力再评价及规划研究工作。根据总公司的统一部署,辽河油田对辽河油区已投入开发的稀油、高凝油、稠油三种类型的油藏进行了三次采油潜力再评价和规划研究。其中所评价的稀油、高凝油油藏地质储量为52 122×104 t,共120个开发单元。三次采油潜力分为技术潜力和经济潜力。在目前形势下,认为技术潜力及经济潜力均占优势的三次采油方法的潜力较大。
技术潜力标准:通过三次采油试验,比水驱提高采收率3%以上,认为具有技术潜力。
经济潜力标准:经济评价参数按有关行业规定及1996年度各评价区块实际发生的财务费用来确定(表4.1)。当评价期内税后内部收益率大于12%时,认为该三次采油方法具有经济潜力。
表4.1 三次采油二次评价主要经济参数表
项目 参数值 油价 (元/t) 1085 油商品率 % 93 聚合物费用 (元/t) 20000 碱费用 (元/t) 2200 活性剂费用 (元/t) 20000 CO2单耗量 3 (m/t油) 400 4.1 化学驱潜力
在化学驱评价中,共评价了28个代表块。其中聚合物驱评价了9个块,二元驱评价了10个块,三元驱评价了9个块。对于重复评价的区块,根据技术潜力及经济潜力评价结果,优选最可行的方法,因此,去掉重复评价的部分,化学驱实际只评价了14个代表块。在聚合物驱评价中,有两个块(包1、齐2-14-11块)不具备技术潜力,因此,适合化学驱的代表区块共有12个。 4.1.1聚合物驱
有5个代表块具备聚合物驱技术潜力,均为I类块,分布在欢喜岭、曙光、兴隆台和静安堡油田。静安堡油田的沈84块为高凝油油藏,其余4个块为稀油油藏。聚合物驱技术潜力覆盖储量为12 453×104 t,技术潜力为651.4
29
×104 t。除锦2-6-9块不具备经济潜力外,有4个块具有经济潜力,覆盖储量为12 281×104 t,经济潜力为632×104 t(表4.2)。
表4.2 辽河油区聚合物驱潜力分类表
代表块 代表块 欢17 锦2-6-9 杜18 兴212 沈84 小计 提高采收率/% 10.1 11.3 10.1 5.5 3.5 6.0 储量/10t 743 172 627 325 2564 4431 4覆盖区块 4潜力分类 4潜力/10t 75 19.4 63.3 17.9 89.7 265.3 储量/10t 743 172 1991 1089 8458 12453 4潜力/10t 75.0 19.4 201.1 59.9 296 651.4 技术 Ⅰ Ⅰ Ⅰ Ⅰ Ⅰ 经济 Ⅱ 不具备 Ⅰ Ⅱ Ⅱ 4.1.2二元复合驱
有5个代表块具有二元复合驱技术潜力,其中I类块有3个,Ⅱ类块有2个。马19块虽然采收率的增值较高,因其井况较差,多数井不能正常开井生产,因此划分为Ⅱ类块。这5个代表块分布在曙光、兴隆台、青龙台、大洼油田。预测平均提高采收率为12.4%。技术潜力覆盖储量3 847×l04 t,潜力为452.9×l04 t。有3个代表块具备经济潜力,覆盖储量2288×l04 t,潜力为273.4×l04 t(表4.3)。
表4.3 辽河油区二元复合驱潜力分类表
代表块 曙22 清5 龙11 小计 兴58 马19 小计 合计 提高采收率 /% 10.6 16.6 12.3 12.3 9.9 13.2 12.6 12.4 代表块 储量/10t 473 170 1078 1721 158 763 921 2642 4覆盖区块 4潜力分类 4潜力/10t 50.1 28.2 132.6 210.9 15.6 100.7 116.3 327.2 储量/10t 902 170 1216 2288 796 763 1559 3847 4潜力/10t 95.6 28.2 149.6 273.4 78.8 100.7 179.5 452.9 技术 Ⅰ Ⅰ Ⅰ Ⅰ Ⅱ Ⅱ Ⅱ 经济 Ⅱ Ⅱ Ⅰ 不具备 不具备 4.1.3三元复合驱
适应三元复合驱的技术潜力有2个代表块,分布在曙光油田和荣兴屯油
30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辽河油区三次采油技术应用研究(6)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