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油田概况
1.1油藏地质特征
辽河油区涵盖辽宁省及内蒙古自治区哲里木盟、赤峰市部分地区,域内发育35个大小不等的中、新生代盆地,盆地面积9.572×104 km2。其中辽河盆地是辽河油区勘探程度最高、获得油气储量与产量所占比例最大的盆地,其探明石油地质储量占全油区的96.6%,2001年产量占全油区的97.1%。
自新生代以来,辽河盆地沉积了一套巨厚的沙河街组、东营组碎屑沉积,成为辽河盆地的主力含油气层位,该套储层具有沉积速度快、旋回韵律多、岩性及厚度变化大的特点。根据新生代构造的基底性质,将辽河断陷盆地划分为七个一级构造单元,即西部凹陷、东部凹陷、大民屯凹陷、沈北凹陷、西部凸起、东部凸起和中央凸起(图1.1)。
辽河断陷盆地是以断块油田为主要特征的复式油气区,具有多断层、多种圈闭类型、多套含油层系、多种油品性质、多种储集类型的特点。
⑴断层发育、构造破碎
辽河断陷的断裂活动十分剧烈,断层多、规模大,以张性正断层为主,多期多组,平面上纵横交错,纵向上相互切割,断裂活动控制着构造的基本格局。根据断层的大小,分为四级,其中三级断层控制了二级构造带内断块区的形成,四级断层使三级断块区内油气水分布进一步复杂化,故四级断块是油田开发的基本单元。
如主力区块兴隆台、曙光、欢喜岭、牛居和青龙台油田共发育大小断层192条,形成大小不等、形态各异的168个含油断块。这五个油田构造形态可分为两种类型。一是兴隆台、牛居和青龙台油田属于被断层复杂化的背斜断块油田,二是曙光、欢喜岭属于在斜坡背景上形成由若干断鼻构造组成的断块油田。
1
⑵受沉积环境影响储集层类型差异较大
由于构造活动剧烈,沉降速度与沉积速度较快,其沉积特征主要是多条水流出山入湖,河流短促,砂体发育,纵向与平面岩性变化大,从而储层物性及孔隙结构特征均存在明显差异。
①深水浊积砂体(大凌河油层):主要分布在欢喜岭油田,油层主要发育在中扇相,岩性为砾岩、砾状砂岩、含砾砂岩和砂岩,平均孔隙度23%,空气渗透率979×10-3μm2,多为泥质胶结,胶结类型以孔隙式为主,粘土矿物主要为高岭石,相对含量64.6%,其次为蒙脱石,相对含量为9.6%。油层润湿性为亲水性,砂体厚度平面虽然变化大,但分布范围较稳定。层内非均质明显,呈多个韵律迭加。孔隙结构具有细喉道,分选好,配位数低和高孔喉比的特点,平均孔隙半径5.17μm,主要流动孔喉半径平均为10.9μm,均质系数0.36,配位数2.36,孔喉比10.5。
②扇三角洲沉积砂体(杜家台油层、青龙台沙三油层、兴隆台油层和于楼油层):主要分布在曙光油田、青龙台油田、兴隆台油田和欢喜岭油田,油层主要分布在分支河道、砂坝及分流间薄层砂中。储层主要为砂砾岩、砂岩和粉砂岩,孔隙度为16%~27%,空气渗透率为236~5726×10-3μm2,胶结类型以孔隙式为主,粘土矿物以高岭石为主,相对含量占35%~78%,油层润湿性为亲水性。不同砂体平面展布特征不同,但在250~350m井距情况下,连通系数一般在80%左右,层内由多个次一级的韵律段组成,层内非均质严重。孔隙类型各油层不同,曙光油田杜家台油层以高-中渗、大-中孔、细喉为主;欢喜岭油田兴隆台油层以高渗大孔中-粗喉为主;青龙台油田沙三油层以高渗大孔细喉为主。
③洪积平原相沉积砂体——马圈子油层:主要分布在牛居油田,主要为分流河道砂体。储层平均孔隙度23%,空气渗透率547×10-3μm2,岩石成分主要为石英、长石和火成岩。胶结类型以接触式为主。粘土矿物以高岭石为主,相对含量占84%。孔隙结构属中渗、大孔、细喉、不均匀型,具有高配
2
位数、高孔喉比的特点,平均孔隙半径117μm,平均喉道半径3.2μm,配位数3.4。储层非均质严重,平面上砂体呈条带状,宽不过百米,纵向上单砂层由多个韵律段组成,渗透率高低相差几十乃至上百倍。
⑶油藏类型多种多样
由于断层、构造和岩性的影响,形成复杂的油水分布状况,油气藏类型复杂多样。通常按油、气、水空间分布关系将辽河油气藏划分为三大类九种类型:
气藏类:包括透镜状气藏、边水层状气藏、底水块状气藏和边水(小油环)3种类型;
油藏类:包括纯油藏、边水层状油藏、底水块状油藏3种类型; 气顶油藏类:包括气顶油藏、层状边水气顶油藏和块状底水气顶油藏3种类型。
另外,按储集空间类型划分,辽河油区具有孔隙型、裂缝型和混合型三类,以孔隙型为主。
⑷原油性质存在明显差异
兴隆台、曙二区和牛居油田地面原油密度小,一般为0.84~0.9048g/cm3,500C时原油粘度为52~179.1mPa.s,并且地层原油粘度低,小于6mPa.s。曙三、四区、欢喜岭锦16块兴隆台油层、欢17块原油粘度大。由南向北密度增大,原油粘度增高。 1.2稀油、高凝油开发现状
辽河油区是一个以稀油、稠油、高凝油为主要开发对象的复式油气区。截止2001年底,辽河油区共探明35个油气田,累积探明含油面积1 017km2,探明石油地质储量21.381×108t。按区域划分:辽河盆地陆上共探明26个油气田,含油面积907.6 km2,石油地质储量为19.4607×108t;滩海共探明4个油田,含油面积62.4 km2,石油地质储量1.2679×108t;外围盆地共探明
3
5个油田,含油面积47.4 km2,石油地质储量6524×104t。
截止2001年底,稀油累计探明含油面积760.9km2,石油地质储量9.3539×108t,占全油田的43.7%,动用储量7.5626×108t,标定采收率26.1%,可采储量为1.9962×108t;高凝油累计探明含油面积164.4km2,石油地质储量1.8962×108t,占全油田的8.9%,动用1.5648×108t,标定采收率25.3%,可采储量0.3958×108t。稀油、高凝油合计探明石油地质储量11.3501×108t,动用储量9.4588×108t,可采储量2.392×108t。
目前辽河油区稀油、高凝油投产总井数6 906口,开井4 062口,日产油水平1.701×104t /d,年产油510×104t,平均单井日产油4.2t/d,采油速度0.54 %,综合含水78.6 %,累积产油1.6528×108t,采出程度18.28%,采出可采储量的68.82%,剩余可采储量采油速度5.79%,综合递减8.36%,自然递减19.92%。注水开发油田投注水井1161口,开井551口,日注水平43883m3,月注采比0.88,累积注水4.8437×108m3,累积注采比0.84。 1.3开发形势分析
1.3.1可供开发的优质后备储量不足,资源接替紧张
随着勘探程度的加深,勘探目标日趋复杂、品位变差,以“低、深、难、稠、小”为主,后备优质储量不足,储量动用率目前仅为40%,产能建设工作逐渐萎缩,产能建设无法弥补产量的递减(图1.2)。
储采平衡系数和剩余储采比总体上呈下降的趋势。“九五”期间储采平衡系数下降为0.85,2001年底已下降储采平衡系数到0.79,低于股份公司平均水平。剩余储采比进入“八五”以来,平均储采比已小于10,2001年下滑到8.37,油田处于稳产的临界限,再没有优质储量的有效接替,稳产形式十分严峻。
1.3.2总体上进入开发中后期,进一步调整余地小,效果变差
“九五”期间,由于新区没有实现勘探目标,而且探明储量品位越来越
4
差,从而使可动用储量资源逐渐减少。为保证规划指标的完成,强化老区开发力度,使老区负担进一步加大。
稀油主力区块多已经历3~4次细分层系和井网加密调整,平均井距只有100~200m,水驱控制程度高达85~95%,已进入“双高”开发期,剩余油分布零散,现开采方式下调整的余地越来越小,效果逐渐变差。“七五”到“九五”期间,每口调整井增加可采储量从1.8~2.0×104t下降到0.9×104t左右,单井初期日产油由13t/d降到7~8t/d,新井当年累产油从2100t下降到1472t(图1.3)。
1.3.3受井况恶化、措施工作量减少等因素影响,导致稀油老区产量整体下降
油藏开发进入“双高”期,挖潜难度进一步加大,造成措施工作量锐减,效果逐年变差,老区措施挖潜平均单井年增油从“七五”的769t降到“九五”的435t,2001年各类措施井仅有110井次,年增油4.7×104t,单井年增油仅为428t。
其次由于注水井井况恶化,水质、分注工艺不过关,使得油田注水效果变差,递减趋势加大。如锦16块,由于储层胶结疏松,长期强注强采,93口注水井中管外窜槽40口,加上部分井套管变形,导致注水效果逐年变差,2001年年产油37.5×104t,较2000年下降8×104t吨,综合递减15.2 %,自然递减20.1%。
1.3.4进一步发展仍有一定潜力
一是资源潜力,经过二次资源评价,按最终探明程度65~70%计算,辽河盆地陆上待探明储量尚有2.64~4.34×108t,“十五”期间预计探明储量2.45×108t(包括海上及外围),增加可采储量4900×104t。截止到2001年底,辽河油区稀油、高凝油已探明未动用储量有2.1227×108t,经过反复筛选评价,从中优选出5427×104t的储量在“十五”后四年动用,预计增加可采储量976.8×104t,其中2002年在建产能的储量有9个区块23×104t ,其余
5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辽河油区三次采油技术应用研究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