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沉为主 少
(4)由于直射点的季节移动,引起气压带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
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移动。移动方向:就北半球而言,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18.北半球冬、夏季节气压中心--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1)海陆分布下气压带、风带特点:
①南半球基本上呈带状分布,因为南半球海洋面积占优势
②北半球气压带断裂成块状分布,因为北半球陆地面积大,海陆相间分布 A夏季:亚洲大陆上形成亚洲低压,太平洋上形成夏威夷高压; B冬季:亚洲大陆上形成亚洲高压,太平洋上形成阿留申低压。 (2)季风环流 ①.概念:风向在一年内随季节有规律地向相反或接近相反的方向变化。也是大气环流的组成部分,亚洲东部的季风环流最为典型。
②.东亚季风最显着的原因:位于世界最大大陆亚欧大陆,东临世界最大海洋太平洋,海陆热力差异最大。
③.东亚季风与南亚季风对比:
东亚季风 南亚季风 季节 冬季 夏季 冬季 夏季 风向 西北风 东南风 东北风 西南风 源地
蒙古、西伯利亚
太平洋
蒙古、西伯利亚 印度洋 成因
海陆热力差异
海陆热力差异+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 性质 寒冷干燥 温暖湿润 温暖干燥 高温高湿 比较
冬季风强于夏季风 夏季风强于冬季风 分布
我国东部、朝鲜半岛、日本
印度半岛、中南半岛、我国西南地区
④季风的影响:季风的共性特点:雨热同期;降水量季节变化大,易有旱涝灾,宜兴修水利。 ⑤东亚的两种季风气候及各自分布区(以秦淮一线为界);各自气候特点 A--温带季风气候:秦淮以北季风区;冬干冷;夏湿热
B--亚热带季风气候:秦淮以南季风区;冬温和少雨;夏湿热 C--东亚两种季风气候的冬夏季风风向相同,成因相同
D--注意季风区城市工业布局中大气污染企业的分布(盛行风的垂直郊外)。 E--季风区是世界上水稻种植业主要分布地区
19、我国的旱涝灾害、雨带的移动与副热带高压的强弱有密切关系。 (1)雨带的移动: ①春末(5月),雨带在华南(珠江流域)(华北春旱,东北春汛) ②夏初(6---7月),雨带移到长江中下游地区 ---梅雨(准静止锋) ③ 7--8月,雨带移到东北和华北,长江中下游 进入\伏旱\(反气旋) ④ 9月,副高南退,北方雨季结束,南方进入第二个雨季。
(2)雨季:北方雨季开始晚结束早,雨季短;南方雨季开始早结束晚,雨季长 (3)旱涝灾害:
①副高北移速度偏快(夏季风强),造成北涝南旱 ②副高北移速度偏慢(夏季风弱),造成北旱南涝.
③我国水旱灾害发生的根本原因是:夏季风的强弱和进退的早晚。
20.锋面天气系统的特点
(1)概念:两种性质不同气团之间的交界面
(2)锋面的特点:①狭窄倾斜的过渡地带;②两侧温度、湿度差别大;③附近伴有云雨、大风等天气。
(3)锋面系统的分类及天气 分类 概念
过境时天气 过境后天气 实 例 冷锋
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 云层加厚、大风、多雨雪天气
气温湿度降低、气压升高、天气转晴
北方夏季的暴雨;冬季的寒潮;冬春季节出现的沙尘暴。 暖锋
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移动 云层加厚、多连续性降水
气温升高、气压下降、雨过天晴 我国东部大部分地区降水 准静止锋
冷暖气团势均力敌或地形阻挡长时间在一个地区摆动 阴雨连绵 雨过天晴
初夏(6月)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梅雨天气;冬半年,贵阳多阴雨冷湿天气。
注意:
①冷锋过境雨区在锋后,出现雨雪、降温天气。过境后,气压升高,气温骤降,天气转晴;
②暖锋过境雨区在锋前,多为连续性降水。过境后,气温上升,气压下降,天气转晴。 21.低压(气旋)、高压(反气旋)天气系统的特点
低压或气旋,高压或反气旋,分别是对同一个天气系统的不同描述。低压、高压是对天气系统气压状况的描述,气旋、反气旋是对天气系统气流状况的描述。
由于低压(气旋)中心气流上升形成云雨天气,而高压(反气旋)中心气流下沉形成晴朗天气。
(1)低压(气旋)系统
气旋的气流在水平方向上从四周流向中心,使气旋中心的空气在垂直方向上被迫上升。空气在上升过程中温度降低,其中所含水汽容易成云致雨。所以每当气旋过境时,云量就会增多,常常出现阴雨天气。夏秋季节,在我国东南沿海经常出现的台风,就是热带气旋强烈发展的一种特殊形式。 (2)锋面气旋
地面气旋一般与锋面联系在一起,称为锋面气旋。锋面气旋是我国中高纬度地区常见的天气系统,冬半年在我国东部地区十分常见,除整体自西向东移动外,还应注意比较冷锋与暖锋
的移动速度。如果冷锋移速较快,则冷锋附近形成较窄的雨区,并伴有大风降温;暖锋雨区较宽,持续时间也较长。若冷空气势力很强,冷锋便追赶暖锋,直至暖空气完全被抬升,我国东部大部分地区被冷气团占据,气温明显下降,云和降水逐渐消失,天气以冷、晴、干为主。
一般气旋是辐合上升系统,特别是锋面上气流上升更为强烈,常常产生云、雨,甚至有暴雨、雷雨、大风天气。一个成熟的锋面气旋的天气模式是,气旋的前方是宽阔的暖锋云系及相伴随的连续性降水天气,气旋的后方是比较狭窄的冷锋云系的降水天气,气旋的中部(两锋之间)是暖锋控制下的晴朗天气。 (3)高压(反气旋)系统
反气旋的气流在水平方向上由中心向四外流出后,垂直方向上高层的空气就自上而下来补充,形成下沉气流。空气在下沉过程中温度升高,其中所含水汽不易凝结。所以反气旋控制的地区,天气晴朗。例如,我国北方广大地区,秋季经常在高压系统的控制下,出现\秋高气爽\的好天气。 (3):存在锋面的低压系统,主要活动在中高纬度,多见于温带地区,人们习惯称之为锋面气旋。在我国北方中高纬度地区,一般气旋和锋面联系在一起。是我国常见的天气系统。 (4)低压系统(气旋)、高压系统(反气旋)及其影响下的天气比较
气 旋 反气旋 气压状况
气压中心低、四周高 气压中心高,四周低 气压梯度力方向 从四周垂直指向中心 从中心垂直指向四周 气流流向 北半球
逆时针方向中心辐合上升 顺时针方向四周辐散下沉
南北球
顺时针方向中心辐合上升 逆时针方向四周辐散下沉 天气状况 多云雨天气
多晴朗、干燥天气 我国典型的天气
夏秋季节东南沿海地区经常出现的台风天气
长江流域七、八月份的伏旱,冬季暴发的寒潮天气
22、影响气候形成因子: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下垫面、人类活动 23、判断气候类型的步骤:判断南北半球→判断热量带→判断雨型。
(1)热带的四种气候类型:各月均温在10℃(或15℃-有分亚热带沙漠划分时)以上,降水不同,气候类型差异较大:
①热带雨林气候:常年受赤道低压影响,终年高温多雨。
②热带沙漠气候:常年受副高或来自陆地的信风影响,终年高温少雨。
③热带季风气候: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和气压带风带移动影响形成。主要分布在南亚地区,冬季盛行东北风,为旱季,夏季刮西南季风,6--9月为雨季。
④热带草原气候:受赤道低压和信风交替控制。赤道低压移来时,是湿季,信风移来时为旱季,农业活动在雨季播种,旱季收割。 总的来说:热带季风比热带草原雨量多
重点区别:热带季风气候与热带草原气候:①前者年雨量1500-2000mm而后者 750-100mm;②前者的雨季是突变的,而后者的雨季是渐变的;③前者月降水量超过3个月,而后者的月降水量不超过3个月。
(2)亚热带气候类型:冬季最冷月均温在0-10℃,全球只有两种气候类型:
①地中海气候:除南极洲外,其它各洲都有分布,在南北纬30o-40o大陆的西岸,受西风带和副热带高压带交替控制,冬季温和多雨,夏季炎热干燥。
②亚热带季风气候:分布在南北纬25o--35o大陆东岸,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影响形成。冬季--偏北风--低温少雨,夏季-偏南风--高温多雨。
预热不同期:重点区别:亚热带季风气候是雨热同期而地中海气候雨热不同期。
(3)温带与亚寒带、寒带气候类型:除温带海洋性气候外,冬季最冷月均温在0℃以下。 ①温带海洋性气候:最冷月均温在0-10℃之间,分布在南北纬40o--60o大陆西岸(地中海气候高纬一侧),终年受西风控制,终年温和多雨
②温带季风气候:分布在北纬35o--55o大陆东岸(亚热带季风的高纬一侧),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影响形成。冬季受冬季风影响,寒冷干燥;夏季受夏季风影响,高温多雨。 ③温带大陆性气候:全年受大陆性气团控制,日较差大、年较差大,降水稀少,降水主要在夏季。
④针叶林气候:最热月均温在10-20℃之间,分布在北纬50°~70°N,受极地大陆(海洋)气团控制,冬寒长夏短暖
⑤苔原气候:最热月均温在0-10℃之间,分布北半球极地附近临海,极地气团控制,全年严寒。
⑥冰原气候:最热月均温在0℃以下,分布在南北半球极地附近内陆,极地气团控制,全年酷寒。
有无降雨的区别。重点区别:温带季风气候与温带大陆性气候:前者有明显雨季(2-3个月),后者没有。 (4)注意区别下列气候:
①\热草\与\热季\:\热季\年降水量>1500 mm,月降水也多于\热草\;
②\亚季\与\温季\:\亚季\最冷月>0℃,\温季\最冷月<0℃,只能在1月。 ③\温季\与\温大\:用月降水量区别,\温季\有2个月降水量>100mm。
④\温海\与\地中海\:\温海\最冷月>0℃,最热月<20℃,降水分配较均匀,冬雨较多。 ⑤ 南半球的地中海气候与北半球的\亚季\:降水柱状图特点相似(七月多雨),气温曲线不同。
24、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太阳辐射:是形成气候的最基本因素。
?下垫面:是大气的直接热源和水源。地面状况不同直接影响大气中的水热状况,表现在: ①海洋与陆地:大陆性气候气温的日较差、年较差大,气温最高月在7月,最低气温在1月。年降水量少,且比较集中。
海洋性气候日较差、年较差小,最热月在8月、最冷月在2月,年降水量较多,分配较均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高考地理必背知识点总汇(4)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