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课前布置学生查阅韩愈、唐宋八大家、古文运动的材
料,课上展示。
2)教师指名朗读,正音、断句
3)学生结合课下注解翻译句子,弄通文意
4)学生分组总结文中的文言实词、虚词和通假字的用法 5)从文中找出能够表明作者观点的句子并朗读解释。
6)课文内容分析
第一段:正面阐述教师的作用、从师的必要和择师的标准。 教师的作用:“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从师的必要:“人非生而知之者,”“古之学者必有师”。 择师的标准:“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也。”
第二段:运用对比的方法,批判当时士大夫之族耻于从
师的不良风气。
第三段:举历史名人为例,进一步阐明从师的必要和以能者为师的道理。 举孔子的行动和言论来阐明道理,寥寥数
语,却又说得具体,有说明力。
第四段:赞扬李蟠“能行古道”,说明作《师说》的原
因,又一次强调了自己的观点。
第六单元 诗歌散文欣赏(7课时)
单元教学要求:
1、阅读教学要求(4学时) (1)新体诗诵读欣赏教学要求:
①要知人论世。诗歌不同于小说、戏剧、散文,由于诗歌自身的特点,要把握其蕴含的深层内容必须了解作者生平、思想、品德、遭遇等状况以及诗人所处时代的状况,否
则难以完成对内容、主旨的理解。
②要体会意象。诗歌语言的高度精炼性和语言容量的深广性,往往“以一当十”,“一字传神”。要想准确理解诗
歌,就要准确体会主观情感与客观形象融合的意象。 ③审美标准应多样。新诗因其内容与形式更开放、更包容、更多样化,其审美标准也应从多方面、多角度入手。
(2)散文阅读欣赏教学要求:
①把握散文“形散神聚”、 “以小见大”的特点。散文的内容可谓包罗万象,万事万物皆可取材,但万“事”皆有其“宗”。无论素材多么惊天动的,无论素材多么微不足道,无论素材是一事、一人、一景还是多事、多人、多景,都会因其“神”而具有了诗的圆满、完整如珍珠,也有了小说的严密紧凑如建筑。了解这一特点,散文的阅读欣赏的核
心问题就解决了。
②散文阅读基本步骤:整体感知,理清思路——精读品
味,明确主旨——鉴赏评价,拓展提升
2、写作教学要求(2学时):
一般理解广播稿的写作要求,设计学生熟悉的情景,选择学生熟悉的材料,结合教材写作练习要求,训练学生当堂
写出简短的广播稿。
3、口语交际教学要求(1学时):
一般理解应聘的要求。教师要补充相关案例,在与学生共同分析研讨中加深对应聘基本技能、技巧的理解和把握。引导学生深入社会实践,到人才招聘和人才交流现场观察学
习。
十六.《荷塘月色》(2课时)
1.《荷塘月色》的主题
通过在荷塘月夜的独步,表现了作者在时代的政治恐怖下寂寞、苦闷、彷徨无路的情绪和出污不染、洁身自好的情
操。
2.《荷塘月色》》的行文思路
⑴全文分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1):点明颇不宁静的心境,交代独游荷塘的时间、
地点和缘由。(点明题旨)
第二部分(2—6):勾勒荷塘轮廓,抒发月下独处的感受并描写荷塘月色。文章先写小径漫步,次写荷塘,再写月色,最后
写环顾四周,层次分明。(全文主体)
第三部分(7—8):写景中人——作者触景生情,由眼前景物联想到江南采莲风俗,表现作者思乡情结及对美好生活的
向往。(偏重抒情) ⑵三部分之间因果关系
表现为:心里颇不宁静(因)→观荷塘月色(果)(因)→想起采莲的事(果)(因)→惦着江南(果)(因)→心里颇不宁静(果)。据此,这种起承转合、果因相连的结构收到了一种浑圆一体意脉贯通的审美效果。
⑶首尾至少有三处相互照应
一是开头的一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这是全文的文眼,其实也是一个悬念。文章的结尾照应的句子回答这个悬念:\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二是开头的\妻在屋里拍着闰儿,模模糊糊地哼着眠歌\,与结尾的\妻已睡熟好久了\一句相呼应。三是开头的\我悄悄地披了衣衫,带上门出去\与结
尾处的\轻轻地推门进去\,这两处的呼应极为紧密,\悄悄\与\轻轻\说明了我的心情并没有多大改变。首尾的三处呼
应,使文章浑然一体,有机统一。 3.《荷塘月色》凸显了形散神聚的散文特点 全篇的“文眼”是开头的“心里颇不宁静”一句。尽管文中一会儿写“动”,一会儿写“静”,一会儿写“幻觉”,一会儿写“实感”,一会儿描摹眼前,一会儿展开联想,“形”确实很散,但始终没有离开“颇不宁静”这一
“文眼”。 4. 《荷》的艺术特色 ⑴运用情景交融的手法,
在写景中,作者委婉而曲折地表达了他不满现实、幻想超脱现实而又无法超脱的苦闷心理。在月光下,在荷塘畔,虽然陶醉了,感觉到一种“难得偷来片刻逍遥”的淡淡的喜
悦,但仍然夹杂着摆脱不开的淡淡哀愁。 第1段一开头就在字里行间流露出淡淡的哀愁,创造出
孤寂的氛围;
第2、3段径漫步时幽僻的路、蓊蓊郁郁的树、淡淡的月光,既简洁地叙述了荷塘周围的情景,也进一步烘托了作者
的内心世界;
第4、5、6段写荷花、荷香、荷波、月色和荷塘四周环境。宁静而幽美的境地充满了诗情画意,“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作者仍然摆脱不了那绵绵的愁绪; 第7、8段触景生情,沉浸在遐想之中时,“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作者又回到现实,并与开头相呼
应,内心的“不宁静”和环境的“静美”相反相成,轻淡朦胧的景色与淡淡的喜悦和哀悉融为一体,构成了《荷》的特
色。
⑵语言新鲜贴切、准确生动
①文章多处运用新鲜、生动的比喻、拟人 、通感等修辞。例如: 写“荷 叶”,用“亭亭的舞女的裙”作比就极为生动,赋予荷叶动态的美。写荷花的清香,用渺茫的歌声作比;写月光、月影说它们“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把嗅觉、视觉转化为听觉,把其中内在和谐的美表现得恰到好
处。
②文中有大量的叠词,不但传神地描摹出眼前之景,同
时也有一种音韵美。
《荷塘月色》中“蓊蓊郁郁”的树,“曲曲折折”的荷塘,“田田”的荷叶,像“亭亭”的舞女的裙,“脉脉”流水,“静静”的月光,“薄薄”的青雾??既加强了语意又
使文气舒展,音节和谐。
③用词贴切、准确。如《荷塘月色》写“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了和花上”这“泻”字,再加上“静静地”这个修饰语,就准确地写出月光既像流水一般地倾泻,但又是绝无声响的幽静。再如“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脉脉”,意思是默默地用眼神或行动来表情达意,
这里用来写流水,流水无声而好像也有情意了。
5. 《荷》与《绿》对比阅读
《荷塘月色》中笼罩着一层淡淡的哀愁,而《绿》中的狂喜之情非常浓烈。这是什么原因?是由于写作时代不同。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语文(人教版)基础模块下册教学计划(6)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