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不是为了表现它们,作者将它们作为自己情感的化身,演绎出丰富深刻的情与理。这就叫做“开掘”。? 所以“托物言志”的文章是可以这样来写的:选定事物→思考定向→
描写蓄势→开掘议论。
5、教学重点 难点:理解石缝得的生命的生长特点,了解作者所赞美的精神与讴歌的人。学生能结合生活实际,培
养学生在逆境中顽强拼搏的人文精神。
6、教学建议:
对学生进行顽强拼搏精神教育应避免空洞的说教,假、大、空的教育收不到应有的效果,还会带来负面影响,让人产生反感,所以在教学中应特别注意两点:一是营造美的氛围:音乐、教师诗一般的语言、学生情感投入的朗读等,共同组成一个感染人的美好氛围。二是联系学生实际:结合生活体验,实实在在地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切忌拔得过高。对课文的基础知识作一般性的学习即可,不必抠得太死。不能支解文章,挖掘每句话的含义,这会影响文章的整体美感。应该在创设的美好情境中多读课文,交流、体会、认识,注重对学生美好情感的熏陶 7、应用训练——讨论。有人说,我们生活在幸福的年代,幸福的家庭里,因此不再需要像石缝间的生命那样顽强拼搏的精神了。又有人说,现在的孩子生活太优越了,需要对他们进行挫折教育,让他们尝尝苦头。你赞同哪一种看
法?如果不赞同,谈谈你的看法。
第三单元 人文情怀(8学时)
单元教学要求
1、阅读教学要求(4学时):阅读方法——精读与泛读。理解运用两种阅读方法的目的与意义,并能引导学生在
本单元的阅读教学中运用两种方法。
2、写作教学要求(3学时):
一般了解立论和驳论这两种论证方式。重点把握立论和驳论的写作方法和要求。参照例文,结合学生的生活和学习
实践,重点指导学生进行驳论的写作训练。
3、口语交际教学要求(1学时):
理解提问在口语交际及社会交往中的作用。把握提问的一般原则和方法。结合学生学习生活和专业实践活动,创设
情景,设计提问提纲,开展提问训练。
课文教学要点提示:
七、咬文嚼字(2学时)
1.文化常识:简单了解朱光潜及其作品,在中国美学史上的地位(我国现代美学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 2.解题:成语“咬文嚼字”出自元代无名氏杂剧《劝夫杀狗》:“哎,使不的你咬文嚼字。”《现代汉语词典》对这个成语的解释是:“过分地斟酌字句(多用来指死抠字眼儿而不领会精神实质)。”本文的含义是:“??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文学借文字表现思想情感;文字上面有含糊,就显得思想还没有透彻,情感还没有凝练。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
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
3.把握文章主体两个部分的内容
第一部分举郭沫若改台词、王若虚改“李广射虎”、“推敲” 这三个例子说明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第二部分讲文字联想意义的使用,有“点铁成金”和“套板反
应”的两面性。
4.通过对以下句子的阅读把握文章的中心
第三段:“??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文学借文字表现思想情感;文字上面有含糊,就显得思想还没有透彻,情感还没有凝练。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
想和情感。”
第五段:“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情感上
‘推敲’。”
第七段:“语言跟着思想情感走,你不肯用俗滥的语言,自然也就不肯用俗滥的思想情感,你遇事就会朝深一层去想,你的文章也就真正是‘作’出来的,不致落入下
乘。”
第八段:“我希望读者从这粗枝大叶的讨论中,可以领略运用文字所应有的谨严精神。”“文学是艰辛的事,只有刻苦自励,推陈出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
合,你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5.分析文中所举事例要证明的道理
(1)“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一句的修改:不同句式,
不同意味
(2)《史记》李广射虎一段的改写:增减文字,意味不
同
(3)“僧推月下门”一句的推敲:不同字眼,不同意境 (4)《惠山烹小龙团》三、四句的剖析:用联想义,意
蕴丰富
(5)“柳腰桃面”等套语的评述:滥词旧语,毫无新意
6.掌握主要艺术手法
即举事例,讲道理。不举例子,道理是空的;例子不典型,道理也不透彻;例子解说不好,道理也讲不好;例子不充分,道理也不充分。本文例多,又分析精辟,令人心悦诚
服。
7.教学建议
《咬文嚼字》是一篇内涵丰富的文艺随笔。作者旁征博引,论述了阅读及写作时应该“咬文嚼字”的道理。读者从中既能获得丰富的知识,又能得到深刻的启示。
(1)课文内容和文字可能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一定困难,因此教学中应让学生通过关键句理解作者所说“咬文嚼字”的道理,在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提炼作者的主要观点。
(2)品味作者所举事例,请学生结合自身阅读与写作实际,谈谈这些例子带来什么启示。
(3)作者提倡阅读与写作应该有“谨严精神”,其实做人、做事都应该有这种精神,请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或专业学习,谈谈这一观点所带来的启示。
八、获得教养的途径(1课时)
1.把握文章的观点及意义:作者认为读书是获得教养的主要途径。肯定了读书的作用,劝说人们用心研读经典作
品,在书籍中发现世界,认识社会,完善自我。
2.细读下面这些句子,理解作者的观点:
(1)为获得真正的教养可以走不同的道路。最重要的途
径之一,就是研读世界文学,就是逐渐地熟悉掌握各国的作家和思想家的作品,以及他们在作品中给我们的思想、经
验、象征、幻象和理想的巨大财富。
(2)对每一部思想家或作家的杰作的深入理解??不是因为获得了僵死的知识,而是有了鲜活的意识和理解。 (3)读书绝不是要使我们“散心消遣”,而是要使我们集中心智;不是要用虚假的慰藉来麻痹我们,使我们对无意义的人生视而不见,而是正好相反,要帮助我们将自己的人
生变得越来越充实、高尚,越来越有意义。
(4)世界文学的辉煌殿堂对每一位有志者都敞开着,谁也不必对它收藏之丰富望洋兴叹,因为问题不在于数量。 (5)因为教养得有一个可教养的客体作前提,那就是个
性或人格。
(6)让我们每个人都从自己能够理解和喜爱的作品开始阅读吧!但单靠报纸和偶然得到的流行文学,是学不会真正
意义上的阅读的,而必须读杰作。
(7)当多数缺少天赋的人将自己的阅读能力很快就只用来读报上的新闻或商业版时,少数人仍然为字母和文字的特
殊魅力所风魔。
(8)我们越是懂得精细、深入和举一反三地阅读,就越能看出每一个思想和每一部作品的独特性、个性和局限性,看出它全部的美和魅力正是基于这种独特性和个性。
3、教学方法提示
读课文,找出文中能够体现作者关于读书对修养的意义及读书经验的观点的句子,在充分理解作者观点的基础上,让学生自我反思,开展讨论,发表自己的读书感受。切不可离开教材,在没有充分理解作者意图的情况下让学生完全没
有目的地漫谈。可以设计以下话题供学生讨论: ①什么是真正的修养?获得教养的途径是什么?
②为什么要“研读世界文学”?
③为什么读书不在于数量,而在于读得“更精”、“更
深”?
④应抱着怎样的态度去读杰作?
⑤通过读书,有了知识,有了文化,是否一定就有“教
养”?
⑥学好了专业课,是否等于有“教养”?
⑦作者提倡个性化的阅读,那么,你认为任何个性化的阅读都是正确的吗?怎样做才能使个性化的阅读正确?
⑧你有没有“旧书不厌百回读”进而“常读常新”的读书体会,能不能说说?还可以向学生推荐以下几种关于阅读方法介绍的书籍或文章:《青年人的阅读》(余秋雨)、《如何阅读一本书》([美]莫提默·J·艾德勒 查尔斯·范多
伦)。 4、教学建议
本文是节选的一篇文化随笔,全篇围绕“读书”展开,从作者的写作意图及学生实际来看,应主要弄清以下两个基本问题:1、读书之于修养的意义(即“读书的妙处”);2、读什么书和怎样读书(即“读书的经验”)。对于文中“修养”与“教养”两个内涵互相交叉的概念,不必过于细究。应在深入领会作者意图的基础上,从读书的方法上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指导,从情感上激发学生阅读经典的欲望。因为“读书”是一个开放性较强的话题,因此在教学中,要强调学生的主体意识,强调对问题的探究,包容学生不同的观
点和独特的体验。
九、红楼点滴(1课时)
1.把握文章的层次结构:点滴一谈课堂的“散漫”,点滴二谈学术风气的“严正”。 然后又分别从各方面说明各层次所表现的主题。课堂的随随便便,先说不应该上课而上课的情况,这里面分三个方面;再说该上课而不上课的情况,这里又有三种情况。教学的严正,先谈教师之间如此,再谈
师生之间也是如此。
2.概括叙事与说理相结合的特色。在层次递进过程中,又分别对事件进行因果分析。如课堂散漫,不该上课而上课的情况出于几方面的因缘和合;该上课而不上课的情况出于教师和学生双方面的原因。在说理过程中,又分别举事例进行说明分析。如教学的严正,“忠于己信,当仁不让”的红楼精神,“坚持己见,也容许别人坚持己见”的红楼传统,“你干你的,我干我的,各不相扰”的红楼容忍风气。 3.抓住关键句看老北大:“一般人谈起北京大学就想到蔡元培校长,谈起蔡元培校长就想到他开创的风气──兼容并包和学术自由”,“点滴一谈的是红楼散漫的一面。还有严正的一面”,“ 可见都是忠于自己的所信,当仁不让的”,“ 这是红楼的传统,坚持己见,也容许别人坚持己
见”,等等。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语文(人教版)基础模块下册教学计划(3)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