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把握课文主题:“藏羚羊跪拜”呈现了最圣洁的母爱,并因此反衬出人类为了满足一己之私欲,冷酷无情地屠杀生命的罪恶。从而教育孩子关爱生命,懂得人与自然和谐
共处的道理。
2、藏羚羊的资料介绍
藏羚羊主要分布在我国青海、西藏、新疆三省区,是我国一级保护濒危动物,主要生活在高原荒漠一带,如藏北的羌塘,青海的可可西里,以及新疆的阿尔金山一带令人类望而生畏的无人区。它们形体优美,性格刚强,动作敏捷,善于奔跑,被人们誉为“高原精灵”。由于人类的非法捕杀,藏羚羊的数量越来越少。
3、课文分析
这个故事的主人公到底是谁?你为什么这样认为? A、由藏羚羊的动作描写、神态描写感受母爱。
分析(1)找出描写藏羚羊的哀求时的动作、神态加以分析
藏羚羊的期盼、悲痛、害怕、无助、恐惧?? 讨论交流:这是母羚羊的最后哀求,可惜它无法用语言表达出来,让我们想象一下,如果你是这只藏羚羊,你在这最后的时刻,会对老猎人说什么呢?
B、由老猎人的心理描写、细节描写感悟人性美。 分析(1)老猎人到底是个怎么样的人?
找出文中描写老猎人的句子品析细节描写、动作描写对表现心理的作用。
老猎人的举动:瞅见藏羚 举枪瞄准 扣下扳机 开膛破腹 半途而停 葬羊埋抢
老猎人的心理:兴奋不已 心头一软 忐忑不安 吃惊、明白 追悔莫及 深深忏悔
老猎人的形象:经验丰富、枪法精准;性格豁达,崇尚自由; 有爱心的。
分析(2)如何理解“杀生和慈善在老猎人身上共存”这句话。
分析(3)思考“天下所有慈母的跪拜,包括动物在内,都是神圣的。”这句话的含义。(谈谈对母爱的理解)
思考:本文哪部分最让你感动?为什么? 4、拓展训练(任选其一)
(1)如果藏羚羊在跪拜时会说话,他会对老猎人说什么?
(2)如果给你一个机会,你有什么话想对老猎人或藏羚羊说? (3)如果你是老猎人,结束了打猎生涯后,你会去哪儿?
5、应用训练
(1)请你设计一则保护动物或珍爱生命的公益广告语。结合实际谈谈我们如何珍爱生命。
(2)老猎人从此在藏北高原上消失了,也一定给大家这样的感觉。他消失了,去了哪?又做了些什么?结合课堂讨论内容,请续写老猎人的下落,300字左右。
(3)爱好影视的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课后观看影片《阿凡达》或《可可西里》,写下观后感。
第二单元 生命真谛(10学时)
单元教学要求(6学时):
1、阅读教学要求(6学时):阅读方法——揣摩与品味。要求读者从文章的整体出发,披文入情,深入到文章的内部去分析,或静思默想,或圈点批注,或深情诵读,或交
流讨论,潜心会文,反复涵泳,体会文章的妙处。 2、写作教学要求(3学时):议论文写作——观点、材料、方法。要求观点正确、鲜明;学会选择充分而恰当的材料证明论点;掌握几种常用的论证方法。在此基础上,参照例文,指导学生写作训练。写作训练可以自主设计话题和题
材。
论点:①正确。②鲜明。 论据:①典型。②充分。
论证:①举例论证。②引用论证。③对比论证。④比
喻论证。⑤类比论证。
3、口语交际(1学时):调解。通过训练,使同学们
学会调节人与人之间的矛盾或纠纷。
调解要求:①保持中立态度。②净化调解环境。
③指出不妥之处。④消除对立情绪。
课文教学要点提示: 四、人生三步骤(2学时)
1、领略人生的三个层次以及三个层次之间的关系:《人生三步骤》将人生分为三个步骤或三个阶段,即一为“生活”(外在表征);二为“行为与事业,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所在);三为“德性性命”(生命
的最终归宿)。三个层次三种境界。
2、反复诵读,品读课文中对于生命的一些独到深刻的见解。如①生活应该在外层,生命则在内部,生命是主,生活
是从。
②安是人生中第一个重要的字??富贵贫贱只是人生的一种境遇,而我们要的是安与乐。只要我们的行为合乎我们的天
性,完全可以不问境遇自得其乐。
③做人第一要讲生活,这是物质文明。第二讲行为与事业,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人文精神。最高的人生哲学讲的则是德性。德形是个人的,同时也上古今人类共同的。人生
的归宿也应在此。
3、文章主要写作特色:
①对人生的谈论立意于中国传统文化,立意高远,思想
深邃。
②论述过程中语气随和,深入浅出。 ③自然朴实而又充满情感的语言。
4、阅读指导建议:先整体感知,领略人生的三个层次;在此基础上,反复品读,把握每一个层次着重强调了什么,三个层次之间具有怎样的关系;然后迁移阅读,觉的自己的人生处于哪一个层次,你对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有哪些新的认
识。
5、应用训练:请结合职业生涯规划课所学的知识,写一
篇小短文——《我的人生规划》.
五、淡之美(2学时)
1、理解作者阐述的人生淡美的境界。淡作为人生的一种生存方式,蕴涵着人生的大智慧。它是进取中的从容自如,荣辱不惊,乐观豁达,舒展大气。他是历经人世沧桑后的经验和感悟,是抛缺私欲和狭隘之后的旷达和洒脱,是了悟生命真谛之后的升华和飞跃,淡,可以让我们除去心头的浮
躁。
2、分析文章的行文结构
本文结构清晰,开篇提出观点——淡,是一种至美的境界。接着由淡妆的美谈起,然后写自然西湖的淡美,水墨画的淡美,茶的淡美,最后上升到对人生和禅理曾面淡美境界
的阐述,在浓与淡的对比中表明作者的态度。 3、揣摩和品味富有哲理句子的涵义。如下列几句:
①没画出来的,要比画出来的,更耐思索。 ②尤其落到自己的头上,一旦要依仗什么自画像时,倒是
宁可淡一点的好。
③其实,看的淡一点,可为而为之,不可为而不强为之的话,那么,得和失,成和败,就能够淡然处之,而免掉许多
不必要的烦恼。
4、教学建议
①作者推崇“淡之美”,但并不否认“浓之美”,正如文中所说:“浓是一种生存的方式。淡,也是一种生存方式。两者,因人而异,不能简单的以是或非来判断的。”因此对
于青春期的学生,不能一味的强求接受“淡之美”,在让学生理解人生淡美境界的同时,允许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生活
方式。
②引导学生在与人相处时,对待生活中的一些褒贬问题时,要采用淡之美的观点来释放自己的心灵空间。
六、石缝间的生命(2学时)
1、把握小说的主题:本文是一篇有着强烈哲理意味的状物散文,主题鲜明,歌颂了困境中顽强拼搏的生命力,诠释着生命的崇高和倔强。生命有时无法选择自己的境遇,既然
无法选择境遇,就选择坚韧和顽强。
2、品读文中描绘的三幅生命画卷:
①无名的野草:在不可能存活的地方存活了,在几乎不可
能的情况下奇迹般延续着物种的繁衍。
②苦苦的蒲公英:改变自己的形象,发展着生命的根,
长成柔韧而强固的筋条。
③参天的松柏:向上扭曲、旋转、伤痕累累,盘根错节,终于在不属于自己的生存空间里为自己占有了一片天
地。
3、把握“石缝间的生命”具有的精神?
“石缝间的生命”具有在艰苦乃至恶劣的环境中,不失生命
的尊严、顽强拼搏、创造辉煌的精神。
4、作品的艺术特色:
《石缝间的生命》从全文而言,是借小草、小花、松柏写生命力的坚韧和顽强。这就叫做“托物”。在作者的笔下,作者表现石缝间顽强的生命,笔力集中在特征分明的“根”上。这生命之根,凝聚了作者的情感,也将引发作者的议论。这就叫做“定向”。在“定向”的同时,作者对所托之物进行了精美的、充满情感的描写,努力地逼真地表现出了所写之物的外貌形态——很明显,这是为了下一步的抒情与议论。这就叫做“蓄势”。然后作者用大量篇幅,海潮般地倾泄出心中的感悟。他赞叹立足于石缝间的生命的价值,他评说石缝对于锻炼生命的意义,他希望一切生命都应敢于去寻求最艰苦的生存环境。原来,写小草、小花、松柏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语文(人教版)基础模块下册教学计划(2)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