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切花月季的生产栽培技术规程(设施、露地栽培)(4)

来源:网络收集 时间:2019-04-10 下载这篇文档 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或QQ: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应喷洒在植株20厘米以下的部位,避免农药对切花月季的直接污染。切花月季对某些农药较敏感,容易出现药害,如克螨特、菊脂类等,在防治时要慎重使用。药剂使用时,做到喷洒保护性广谱杀菌剂和杀虫剂与针对具体病虫害的治疗性药剂的使用相结合。

2.2月季主要病虫害防治方法

2.2.1.主要病害

月季白粉病:月季白粉病(Sphaerotheca rosae)首先从中上部开始,叶片、花蕾及嫩稍上发生。初期叶上出现褪绿黄斑,逐渐扩大,出现白色粉末状霉点,随后着生一层白色粉末状物,严重时全部有白粉层,嫩叶染病后翻卷,皱缩、变厚、有时为紫红色,叶柄及嫩稍染病时膨大,反面弯曲,幼叶展不开。老叶则出现圆形或不规则的白粉状斑,但叶片不扭曲。老叶通常不易受感染。有的病菌在某些月季品种的叶片上引起不明显的针尖状坏死斑。花蕾染病时表面被覆白粉层,发育停滞,花朵畸形,皱缩脱落。染病后植株生长衰弱。白色霉点布满全叶,叶片变得凹凸不平,或者扭曲,叶色开始变成灰色,新梢发育不良,花枝花茎柔软弯垂,花蕾下部密生霉菌,花茎变色。开放的花瓣受侵染的可能性小,但有些深色花品种出现小而圆的褪色斑。

发病规律:病菌以菌丝体在芽、叶、枝上越冬。春季以子囊孢子或分生孢子初次侵染,分生孢子发芽适温17~25℃,30℃以上受到抑制,室温在2~5℃以上,白粉病即可发生。发病湿度范围很宽,相对湿度23~99%都可以发病,潮湿环境最易发病,但有水冲刷叶面时对孢子萌发不利,因此5、6月和9、10月是发病盛期。栽植过密、土壤中氮肥过多,钾肥不足易发病。温室(棚)中可周年发病。在等地,管理不善的大棚内周年发生,一般每年3、4月开始个别植株开始发病,随后逐步迅速蔓延直到10、11月,入冬后发病自然减轻。叶片大而薄的品种易感病,易感病品种:红成功、红胜利、红衣主教、巴比伦、好莱坞、假日公主等;抗病品种:卡罗拉、玛丽娜、坦尼克、索尼亚。

防治方法:选用抗病品种;温室加强通风,温度不宜过高,降低温室的湿度;平衡施肥,避免氮肥过多,适当增施磷钾肥;早春剪除病枝、病叶,每次剪花高峰期过后,结合修剪清除病枝、病叶并进行一次彻底的打药剂防治,减少病害侵染源。主要防治方法是用99%硫磺熏蒸,利用硫磺蒸发器每周进行3~5次,在

夜晚大棚内每次硫磺熏蒸5~8小时,根据发病情况决定硫磺熏蒸次数和时间。此外,用药剂防治可在生长期喷70%甲基托布700~1000倍液、20%粉锈王子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50%多菌灵1000倍液;7~10天喷一次,连续喷施2~3次。也可以用1000~1200倍的保丽安(多氧霉素PS乳剂);用0.02~0.03%的硝酸钾水溶液喷雾防治月季白粉病。在叶片的表面和背面同时喷洒能较大程度地提高防治效果,喷后叶面保湿度2至4小时能产生更好的效果。

月季霜霉病:月季霜霉病(Peronospora sparsa)在叶、新梢、花上发生,初期叶上出现不规则淡绿斑纹,后扩大并呈黄褐色和暗紫色,最后为灰褐色,边缘色较深,渐次扩大蔓延到健康组织,无明显界限,潮湿空气,病叶背面可见稀疏的灰白色霜霉层,叶片容易脱落,腋芽和花梗部位发生变形,出现病斑,严重时新梢基部出现裂口,沿切口向下枯死`,有的病斑为紫红色、中芯为灰白色,新梢和花感染时,病斑与病叶相似,稍上病斑略凹陷,严重是叶萎蔫脱落,新梢腐败枯死。

发病规律:病菌以卵孢子越冬越夏,以分生孢子侵染,孢子萌发温度1~25℃,最适温度为18℃,高于21℃萌发率降低,26℃以上完全不萌发,26℃24小时孢子死亡,病原孢子从叶背面的气孔侵入,侵入时需要有水滴存在,侵入过程3小时左右。侵入后温度在10~25℃,空气湿度为100%时,经过18小时开始形成新的孢子。在贵州贵阳、遵义、六盘水等地,温棚(室)中主要发生在6~9月雨季;秋、冬季夜间大棚内湿度过大也易发生此病。光照不足、植株生长密集、通风不良、昼夜温差大湿度高、氮肥过多时病害特别易于发生。

防治方法:大棚内湿度过大是诱发霜霉病的主要因素,调节控制大棚内的湿度是防治该病的主要措施,水肥供应使用滴灌设施,选择晴天中午前浇水、施肥,避免低温、高湿,减少叶面保湿时间,控制空气湿度,多开天窗换气。全年大棚夜间加强通风,避免棚内出现雾气、叶片结水露、滴水。冬春季夜间低温,在温棚(室)内结合热风加温,可以降低夜间低温棚(室)内植株及叶面上的凝结水,同时注意天窗关闭留有换气空隙已便通风排湿。目前霜霉病没有特效药,可用70%百菌清700~1000倍液、58%雷多米尔1000倍液、80%代森锰锌等杀菌剤保护和预防。用百菌清、乙磷铝锰锌等药进行烟雾熏蒸。

月季灰霉病:月季灰霉病(Botrytis cinerea)在叶片发病初期为叶缘叶尖水

渍状小斑,光滑稍有下陷,后期叶片变色,密生灰色霉点,花蕾上发生花不开放,变褐色腐烂掉下。花受侵害时出现小型火燎状斑点,不久变成大型褐色斑腐烂,花瓣变褐色皱缩腐败。植株受侵害时在茎节中间腐烂,枯萎而死,温暖潮湿环境下侵染部位长满灰色霉层,一般症状发生在花瓣、有伤口的茎、叶和嫩枝。 发病规律:病菌以菌丝或菌核潜伏在病部越冬,产生分生孢子侵染,繁殖温度2~21℃,最适15℃,空气湿度大和叶片上有水是发病的必要条件,在1~2日内即可发病,嫁接时为保湿覆盖,通气不良易发病,露地栽培雨多时易发病,栽培过密易发病。易感病品种:托斯卡尼、地平线、奥赛娜、纳欧米、雪山等。抗病品种:卡罗拉、红衣主教、坦尼克、维西利亚等。灰霉病在贵州黔中地区容易发生,每年5~9月高温多雨期间发病较重,冬春干燥期间发病较轻。切花月季采收后储运期间,花朵呼吸产生的热量不易散发,易发生灰霉病,花瓣产生病斑腐烂。

防治方法:与霜霉病的防治方法基本相同,调节控制大棚内的湿度是防治该病的主要措施降,降低温棚(室)内空气湿度,减少叶面保湿时间,温棚(室)中注意通风,湿度不宜过高,在切花时期温棚(室)内的空气湿度控制在70%以下;在高温多雨季节,晴天要及早打开侧窗和天窗,雨天也要及早打开侧窗,以便温棚内通风排湿,降低温棚(室)内及植株间的空气湿度;冬春季夜间低温,在温棚(室)内结合热风加温,可以降低夜间低温棚(室)内植株及叶面上的凝结水,无加温条件的大棚在晴天的早晨,天亮后太阳出来之前要及时打开侧窗和天窗通风排湿,可防止早晨大棚上的凝结水直接滴到植株和花头上。下雨要防止大棚薄膜、水槽漏水,水滴直接滴到植株和花上诱发病害。在大棚内要及时清除病残,减少侵染来源,有病植株应从病症部位以下剪去。化学药剂防治有采用百菌清熏蒸及灰霉利、扑海因等喷雾。

月季根癌病:病原为野杆菌属细菌Agrobacteriumtumefaciens Smith et Towns。发病时根茎、根发生大小不规则肿瘤,节结状,木质可达几个毫米。植株生长不良,矮化叶小,发黄早落。

发病规律:生育适温25~30℃,病原细菌通过伤口如虫咬伤、机械损伤、嫁接口侵入,一部分基因整合到寄主基因组上,即使消除了细菌肿瘤也不能消除,可随水传播,寄主范围广。月季根癌病以往在贵州被误认为线虫。病害主要通过

外购月季种苗传入。目前开始不断有种植户发现病害。月季根癌病的寄主广泛,李子、桃、苹果、葡萄易感染。这些果树种植过的土壤建议不种植月季。 防治方法:购月季种苗时注意检查根系,发现有病植株立即销毁;不要在有病地段栽培月季或进行彻底的土壤消毒,栽培地应排水良好;栽植前将根系浸入链霉素500万单位溶液中两小时;生物防治可用A.radiobacter品系K84喷洒病株,对植株无害;嫁接时工具进行彻底消毒,用开水加5%福尔马林或者10%次氯酸钠溶液消毒8~10分钟。田间病株可先用利刀清除病块,深达木质部分,然后用农用链霉素500万单位灌根,可抑制此病。 2.2.2主要虫害

蚜虫:主要是月季长管蚜虫(Macrosiphumrosivorum)、月季绿蚜虫(Rhodobiumporosum)、桃蚜(myzus persicae)。多为无翅蚜,少有有翅蚜。无翅成虫体长约3~4豪米,一般淡绿色。蚜虫多集中在花蕾、嫩稍及嫩叶,幼叶集中在叶片背面为害,少数在老叶片为害。受害花蕾、幼叶、嫩稍不易伸展,蚜虫大发生时排泄大量蜜露,易发生霉污病。

发生规律:在贵州黔中地区,温棚(室)内周年发生危害。成蚜和若蚜在叶芽和叶背取食越冬,2~3月早春在月季嫩稍、嫩叶上繁殖,为害嫩稍、花蕾及嫩叶,3~4月平均气温20℃度,相对湿度70~80%繁殖最快,5月为第一次发生为害高峰期。夏季高温多雨不利于蚜虫繁殖,发生为害较轻。秋季气温变暖干燥,又适宜蚜虫的繁殖发生,9~10月为第二次发生高为害峰期。因此,每年春秋季4~5月、9~10月有二次发生高峰。在温棚(室)内每年从2月中旬到11月均在发生为害,仅在冬季为害较轻。在田间缺水干燥的地块,枝株长势较弱,叶色浅绿、叶肉丰软的品种易发生蚜虫危害。

防治方法:每次剪花高峰过后结合修剪,剪去有蚜虫的枝叶集中销毁。化学药剂采用80%敌敌畏熏蒸,利用硫磺蒸发器每天夜晚(15~20毫升 /100米2)熏蒸1小时,关闭大棚到天亮,连续2~3天即可有效控制蚜虫危害,熏蒸时注意密闭大棚四周。此外,叶面喷施用乙酰甲胺磷、20%蚜螨灵、40%氧化乐果、50%杀螟松等防治。

螨类:在贵州黔中地区主要有朱砂叶螨(Tetranychus cinnabarinus)、二点叶螨(Tetranychus urtice)(俗称红蜘蛛)等。成虫体长0.3~0.5米米,有暗红、朱红、绿色、黄色、褐色等多种体色,有4对足,背和足上生有细毛,刺吸

式口器。繁殖力极强,一年能发生10~20代,可进行两性生殖或孤雌生殖,条件适合时每7天可以繁殖一代。症状:初期叶正面有大量针尖大小失绿的黄褐色小点,后期叶片从下往上大量失绿卷缩脱落,造成大量落叶。有时从植株中部叶片开始发生,叶片逐渐变黄,不早落(苹果叶螨)。

发生规律:螨类在叶背吮吸汁液,主要通过空气飘散或爬行传播和人为携带传播。干旱高温时是繁殖高峰,植株和空气湿度高于85%时为害大大减轻。保护地中全年均可为害,一般在缺水缺肥、植株生长不良,叶子发黄的地方先出现。在大棚内首先点状发生,最早危害植株基部的叶子,随后蔓延扩散从枝叶一直危害到花头。

防治方法:保持大棚内的湿度合适。定期检查大棚内的螨虫发生及危害情况,发现危害及时采取措施防治,把螨虫控制在发生初期(出现个别植株点状分布时)。结合整枝,发现有螨虫的枝叶及时清除,集中处理。大棚内对零星发生红蜘蛛的植株一定要及时喷施农药防治。药剂防治:幼螨、若螨、成螨可用类农药,如1.8%爱福丁1200~1500倍液、1.8%阿维菌素1500~2000倍液;虫螨光等防治。为提高防治效果,可用食用醋调节药液的pH值在6~6.5之间。

蓟马:为害月季的蓟马主要为花蓟马(Frankliniella intonsa)等。体长1~3米米,雌成虫淡褐至褐色、雄成虫淡黄至黄色;若虫乳白色至淡黄色。蓟马是刺吸性昆虫,蓟马通过刺吸花瓣吸取养分。花瓣受害轻时不易被发现。为害重时后开始从花瓣有粉色或红色不断扩大的斑点,甚至花瓣变褐,花朵逐步萎缩成球状,切花失去商品价值。蓟马对花瓣的危害还造成花瓣灰霉病进一步发生。蓟马是国际进出口重点植检对象。

发生规律:在温棚(室)内周年发生危害,蓟马以各种虫态在月季上冬越,每年高峰期从3~11月,特别在高温期间危害比较严重;12月~2月(冬季)危害减轻。在一般生活史里,产卵于花蕾里,从卵到成虫经历四个若虫阶段。在成熟之前,若虫有两次离开植株钻入土壤。成虫有翅,有很强的飞翔能力。蓟马特别喜欢危害香味浓的花朵,采花期主要在花瓣中危害,无花转移危害新梢、幼叶。蓟马生长繁殖较快,在20℃、25℃温度下完成一代分别需要28、25天。 防治方法:由于有花蕾的保护作用以及若虫有两个阶段进入土壤,防治较为困难。及时剪除有虫植株和花朵、及时清理温棚(室)内的废花,并集中销毁,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切花月季的生产栽培技术规程(设施、露地栽培)(4)在线全文阅读。

切花月季的生产栽培技术规程(设施、露地栽培)(4).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本文链接:https://www.77cn.com.cn/wenku/zonghe/584248.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Copyright © 2008-2022 免费范文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 邮箱:tiandhx2@hotmail.com
苏ICP备16052595号-18
× 注册会员免费下载(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