己的情感。物哀中的哀原本是以悲哀和同情为主体的,而在日本文学中却带有了“赞赏、爱恋、共鸣、同情、可怜和悲伤等更为广泛的涵义,即触物生情,由此产生上述的多重情感。成为一种多重的思想情感。 2、幽玄及空寂、闲寂
日本的幽玄是一种审美意念,要求:内容上的含蓄性、意义上的不确定性、虚与实和有与无的对立统一。
从幽玄一词中引申出两个审美理念就是空寂和闲寂。空寂和闲寂中的“寂”主要表达以悲哀、静寂为底蕴的枯淡和朴素、寂寥和孤绝的精神。空寂表示寂寞、冷清、贫困、寒酸。闲寂是经过岁月的磨砺而变得陈旧、破损的意义,同时又有一种人去楼空之后静寂,即寂寥、古雅的感觉。 二、日本芸術の特性 1、暗示と余白
不加任何装饰、简约、素朴之物,才可给人提供无限想象的空间,这就是日本人在艺术,尤其是绘画作品中所追求的一种审美意识。 2、不規則、不对称
日本人这种追求不对称和不规则的原因主要是两个方面,一个是日本造园基本是因势而造,即不对自然环境作太大的调整,因此在这样的状况下就很难 3、大胆な省略 4、空寂、闲寂
第十讲 日本茶道
一、茶种传入日本
日本人接触到茶的时间至少应该追溯到七世纪我国的唐代初期。但是,茶种子传入日本却是在八、九世纪唐代的中晚期,由两名遣唐学问僧最澄和空海带入日本,
但是,饮茶之风真正传入日本民间则是在十二世纪末至十三世纪的镰仓幕府时期(相当于我国的南宋时期)由一个叫明庵荣西的法师完成的。撰写了一部名为《吃茶养生记》二卷的书籍。他在书中从茶的种类、采摘、加工、制作以及饮茶的功效等方面介绍了中国的饮茶文化。他提到,茶具有提神和健胃的功效,并将茶称为“可以延年益寿的妙药”。因此,荣西被尊称为“日本茶祖”。 三、茶道的诞生
真正将饮茶赋予一种修身养性的精神内涵,并给其加上了文化艺术色彩的是被后世尊为日本茶道开山鼻祖的村田珠光。
珠光对日本茶道主要在以下几方面进行了改革:
11
1、草庵茶室的设立
珠光主张茶人要摆脱物欲的牵绊,通过不断的修行来参悟茶道的内在精要,把过去可宽敞的茶室改为只可容纳6、7人的简陋居室。他指出,只有在斗室之间,人们才可彼此贴近,才能抛却一切杂念,全神贯注地品评各种茶艺,才容易产生肝胆相照、心心相印的感觉,人与人的交流才能更加的深入。
2、把茶室的入口归为一处
书院式茶室有两个入口,一个是只有将军和诸侯才能使用的“贵人口”,一个是专供普通茶客使用的“躏口”, “躏口”则非常低矮,进出时必须弯曲着身体,跪下爬行。这明显带有蔑视与侮辱的意味。村田珠光取消了“贵人口”,将自己的草庵茶室一律只设“躏口”。从此,无论身份高低进入茶室一律都要爬进爬出。 3、开辟通往茶室的“露地”
所谓“露地”就是小路。意思是告诉来饮茶的人,茶道乃引导人们摆脱喧嚣世俗的高雅之途,要想真正体味茶道的内涵,必须具有淡泊明志、清心寡欲的心境,他让人们在通过一段“露地”之后才进入茶室,意在为人们创造一个超然物外、远离尘世的心理转变过程。 4、制定了一系列的茶道规则
在茶庵茶室中一律不使用以往豪华闪亮的一流茶具,而是使用枯黄色的粗瓷茶碗,室内装饰也摈弃书院茶室山水、花鸟、仕女的华丽色彩,而是简朴、暗淡的中国水墨画之类的作品,壁龛中会放一瓶插花,但茶道里的插花却是一些随便从野外采摘来的,力争不给茶客以着意雕琢装饰的感觉。总之,茶室中要追求朴素无华、恬静优雅、返璞归真的氛围。
5、淡化汉和界限
在珠光之前的茶道界有一种风潮就是全面仿照中国的做法,认为凡是来自中国的就一定是好东西,不管是茶道用碗、还是茶道礼仪,而珠光主张不需要区别何为日本本土的东西,何为来自中国的东西,而应该兼容并蓄,这为日本茶道独特性的形成开辟了道路。 四、茶道的最终完善
将茶道臻于完善的人物主要有武野绍鸥和千利休,他们对茶道的贡献主要表现在: 1、“和敬清寂”四字要诀
“和”代表平和,也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和睦与和气。
“敬”则指互相有礼有节、尊敬谦恭真诚地交往。在茶道的活动中,讲究人人平等,互敬互爱,没有上下尊卑和身份贵贱之分,以致达到“和敬”的境地。
“清”即清洁、整齐。茶道对“清”的解释是,每一个来参加茶道活动的人都要发自内心地喜
12
欢清洁,也要求饮茶者要拥有心智高远、清心寡欲的心境。
“寂”是指茶事中恬静而超凡脱俗的气氛和饮茶者们专注、闲适的表情。 2、一期一会
什么叫做“一期一会”的心情呢?江户时代末期最大的茶人井伊直弼在所着的《茶汤一会集》中,对“一期一会”这样解释道:“追其本源,茶事之会,为一期一会,即使同主、同客可反复多次举行茶事,也不能再现此时此刻之事。每次茶事之会,实为我一生一度之会。由此,主人要千方百计尽深情实意,不能有半点疏忽。客人也须以此世再不能相逢之情赴会,热心领受主人的每一个细小的匠心,以诚相交。此便是:一期一会。”日本茶人们在茶事中所抱的这种心态可以说是来自佛教的无常观。其目的是敦促茶人们珍惜每一次茶事,真诚地对待每一位茶人,相互之间谨言慎行,不但要求主客之间相互尊重、以诚相待,而且要求客与客之间也要相互尊重、以诚相待。让每一位茶人从每一次看似程序繁琐复杂的茶事中去获取生命的充实感。
第十一讲 花 道
在日本现在把“道”字用来代表两种内涵:一种是带有日本特有的价值观念的哲学理念;另一种就是经过努力和修炼才能掌握的学问和技能。
花道就是人们观赏大自然中的花草树木并逐渐将其引入日常的生活实际发展而来的,所谓花道,一言以蔽之,就是用植物或以植物为主的各种各样的材料祝贺而成的极具观赏性的艺术品。 一、赏花的习俗
公元六世纪,中国的佛教经朝鲜半岛传入日本。佛教中用花卉向佛像和死去的亡灵供花的风俗,也传入日本,这种花卉被称为供花。
二、花道的产生 1、插花形式的出现
15世纪的室町时期,在日本的插花界出现了两个重要的人物。一个是池坊专庆,另一个是立阿弥,池坊专庆和立阿弥将插在瓶子中间的花卉命名为“立花”,就是“站着的花”的意思。他们竭力在立花的风格上作出统一的规范,从而使立花具有了鲜明的艺术特色。因此,这两个人被后人尊称为“日本花道的开山祖师”。
2、立花与茶花
在他们的努力下,在当时的花道界已经形成了两种插花形式:一种就是“立花”,这是在人们聚会或请人来观赏时所使用的一种进行刻意装饰并较为正式的插花形式;另一种叫“茶花”,是用在茶室中的。从“立花”和“茶花”的风格来看,“立花”追求的是人工雕琢的形式,而茶花则是
13
随意、自然,无须人工雕琢的;从“立花”和“茶花”的形状来看,“立花”是有一定的形状和相对固定格式的,而“茶花”则相反,没有一定的形状和固定的格式,是完全自由和随心所欲的,直到现在茶花也属于没有流派的形式。
三、花道的理论化及发展
16世纪,京都六角堂顶法寺和尚池坊专应对立花的方法进行了整理归纳,最终撰写了日本花道史上的第一部理论专著《池坊专应口传》。
到了江户时代,又出现了两种新的插花形式:一种是在吸收了“茶花”风格的基础上,对有固定形状要求的“立花”进行简略化的一种插花形式,此种形式被称为“生花”;另一种插花形式是直接继承了无固定形状和格式的“茶花”而来的插花形式,这种形式叫做“投入花”。“投入花”就像字面意思一样,就是随意扔进去的意思,完全按照插花人的喜好随意而为。
明治维新之后,日本面向西方敞开了国门。这种门户开放给日本国民生活的各个方面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花道艺术方面,受西方文化的影响,由小原流的创立者小原云心创造的花道造型“盛花”给这门艺术带来了彻底的革命。
四、日本花道的流派 1、 池坊流
池坊流是日本花道界最传统、历史最悠久的一个流派。
池坊流的插花形式以“立花”为主,枝条数目取奇不取偶,一般以九条枝条最为常见,这九条枝条各安排在上、中、下段,形成特异的格调,插时各枝有一定的顺序和位置,不能前后倒置,总体成垂直并稍成圆柱型。它的插花构图着眼点在于线条的构成,讲究线条美。
2、未生流
未生流是江户时期末期由未生斋一甫创立的。
未生流以儒学的天地和合思想作为插花的基本原理,有意识地将构成世界万物的“天地人”的理念带入插花之中,即以天圆地方规则组合成两个直角三角形作为插花的基本花形,为插花技艺赋予了宗教的色彩。未生流虽然给插花赋予了高深艰涩的理论,但实际上它可用任何器皿、任何花草在直角三角形的花形中插入花枝,所以,它的插花技法,既简单明快,又有章可循,深得花道爱好者的喜爱。
3、小原流
小原流是明治时期末期由小原云心创立的一个流派。小原云心借助西洋园艺的灵感,发明了一种新的插花形式,叫做盛花。
小原流对花道界所做出的另一大贡献,就是改变了花道的传授方式。在以往的花道界中花道师
14
傅传授技艺都是以一对一的收徒的方式进行的,而到了小原云心之子小原光云时期,他采用了在私宅中将弟子们集中起来集体传授的方式,为大量培养花道人才开辟了一条新的路子,也为花道技艺的普及做出了贡献。
4、草月流
草月流是1927年由敕使原苍风所创立的一个流派。草月流对传统的插花技艺提出了质疑,他们认为以往的插花技艺太受形式的束缚和固定格式的约束,因而提倡自由使用插花器皿,在造型上不拘于形式,在素材上打破束缚,他们所创造的插花形式被当时称为“前卫插花”。
没有固定的格式和形状,充分表现个性、新鲜自由的插花形式或许就是草月流的特色。
第十二讲 歌舞伎
歌舞伎是日本所独有的一种戏剧,也是日本传统艺能之一。在日本国内被列为重要无形文化财,也在2005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歌舞伎的起源
歌舞伎诞生于400多年前的1603年。这一年德川家康宣布在江户地区建立德川幕府,使日本进入了最后一个军人封建专制的时期——江户时代。而这一年一个叫阿国的女子首先在京都街头演出了名为“かぶき”的舞蹈,这种前所未有的舞蹈形式震惊了日本全国,这一年被称为歌舞伎的诞生年,阿国则被公认为日本“国戏”歌舞伎的创始人。
三、歌舞伎的发展
歌舞伎从民俗发展成日本的国粹文化,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她经历了由\游女(妓女)歌舞伎\到\若众歌舞伎\,最终发展到现在的歌舞伎的原型\野郎歌舞伎\,逐渐成为现在这样专门由男演员演出的纯粹的歌舞演剧的艺术,而且将过去以舞蹈为主的歌舞形式,改成了具有故事情节的演剧内容。 。4、歌舞伎的流派
歌舞伎分为两大艺术流派。
一个是江户歌舞伎的代表,由市川家流派的创立者市川团十郎创造的“荒事剧”。它用抒情写艺式的演剧风格、文雅的道白,“隈取”化妆、夸张的表演动作,表现宫廷贵族武士家庭的生活情趣。也就是说,江户的歌舞伎则以武戏为主,内容常为勇猛武士舞刀弄枪,打打杀杀,颂扬忠义武勇。
另一个则是产生于京都,由阪田藤十郎创造的 “和事剧”,它用知情写实性的演剧艺术风格、大众化的语言、普通的生活场景、男女的恋爱情节,再现庶民阶层的生活意境。也就是说,京都歌舞伎多以文戏为主,内容常是男女谈情说爱、卿卿我我的爱情戏。
15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日本文化(3)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