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保留天皇制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
第一,如果美国答应保留天皇制,将有利于促使日本早日投降,从而大大减少美军的战争伤亡。第二,保留天皇制有利于满足战后国际政治及远东政策的需要,使日本成为远东地区抗衡苏联 的坚定势力。天皇将为美国占领期间推行统治政策提供便利,并有助于防止社会革命或动乱的发生。
第三,“和平宪法”的性质本身也是天皇制得以保留的一个原因。
消极作用:第一,尽管天皇只是日本的象征,但是,由于“和平宪法”对天皇的规定是将战前统治帝国的天皇与战后民主主义嫁接的结果,所以,天皇成为了团结全体国民、受到全体国民景仰的中心,天皇的神圣意义并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第二,裕仁天皇经历了侵华战争和珍珠港袭击而不退位,导致日本国民未能充分认清其战争的责任并诚恳地表示道歉,从而对日本民主和世界和平都产生了不良影响,也为军国主义思潮的复活留下了可能。
第五讲 日本人的人际关系与习俗
一、“娇宠”心理
这个概念是由日本著名精神病专家土居健郎提出的。 1、何谓娇宠心理
简单地说就是恋母情结,是婴幼儿对父母依赖、撒娇,希望得到父母宠爱的一种心理。主要有两层含义:
第一, 娇宠心理是一种爱,是一种难以用语言表达的一种感情或情绪,比如,亲子之间血浓 于水的亲情、无需用言语表达的一种孩子对父母的依恋;
第二, 娇宠心理是以“地位的差异”和权威为前提,是下位者对上位者的强烈依赖,含有“服 从权威”的意思。
在娇宠心理的第一层含义中,应该是人类通用的,不好看出太大的差别,但是从第二层含义中,却能看出日本人独特的心理与思维意识。
因此,西方的一些人类学家认为,“日本人是缺乏独立性,是相互依赖性的民族”。 2、娇宠心理形成的原因
形成这种娇宠心理的原因就是日本男女性别分工所带来的,家务与育儿完全由母亲承担的育儿方式。由于家庭等级观念的影响,日本家庭更强调女性的角色,男子更关注外面的世界。日本孩子就出现了孩童时在母亲的娇宠和呵护的环境下成长,而到了成年就要进入一个受到礼仪和各种繁缛的规矩约束的清一色的男性为主导的工作环境,日本人在成长过程中经历反差较大的两个环境、并在教育上存在非连贯性的特点是日本人娇宠心理形成的主要原因。
3、娇宠心理在人际关系中的反映
6
日本人的“娇宠”心理表现在人际交往中主要具有两方面的特征:
第一、“娇宠”关系以相互依赖为前提,因而日本人人际关系的模式是相互依赖的。他们根据人的亲疏关系,也就是是否存在“娇宠”(依赖)关系,来区分内外,建立一种内外有别的人际交往关系。他们一般把自己周围的人际关系主要分成三个同心圆:
第一个圆称为内圆,是离自己最近的那个圆。在这个圈子里是与自己有“娇宠”关系的人,也就是有血缘关系的亲子关系以及关系密切的亲属。在这个圈子里,可以毫无顾忌,可以放松,可以撒娇,可以任性,甚至有一些出格的行为,也会得到长辈的谅解。这是让他们倍感温馨,而且一直不愿割舍的圈子。
第二个圆,即中圆。这个圆由亲属及小集团以外的人组成,是由朋友、熟人、邻居组成的圈子。在这个圈子里,没有娇宠关系,需要客气,要注意自己的言行,要有礼节,彬彬有礼,还要讲究和谐,与人和睦相处,否则,会被视为异类,会遭到集团的抛弃。
第三个圆是外圆,这个圈子是与自己没有任何关系的人,所以,对这个圈子的人既没有娇宠关系,也没有必要客气。而且一般来说,日本人对外圆这个圈子的人是漠不关心,甚至是冷酷的。
第二, “娇宠”的词语,还有一种模糊不清,界限不分明的含义。因为在内圆中建立起来的娇宠关系是日本人性格养成的基础和起点,所以,因任性、撒娇,甚至出格的行为有人替你承担责任并得到大人的谅解的依赖心理,导致了日本人是非不清、逃避责任、做错了事希望对方尽快忘却的易于健忘的心理特征。
第六讲 日本的家庭和婚丧嫁娶
一、
日本的家庭
1、 家庭中的“资格”与“场合”
日本纵式社会的特征,决定了在“资格”和“场合”之中,更强调“场合”,这种意识也同样反映在日本人的家庭理念中。与中国家庭重视血缘关系不同,日本家庭,并不完全强调血缘关系,同样考虑“场合”问题。
如果一个家庭中没有了男性继承人,日本通常是吸收一个没有血缘关系的男子作婿养子。为了自己家业的繁荣,招婿入门以继承家业在日本是很普遍的事。实际上,日本历史上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母权制的色彩非常严重,招婿婚是主要的婚姻方式,直到12、13世纪才开始向嫁娶婚的形式转变,这种婚姻形式直到14世纪才得到普及。
形成中日两国之间上述差距的主要原因是在家庭观念之中,中国人更注重血缘关系,而日本人则注重超越血缘关系的“场合”,其目的是为了家业的存续和繁衍。在日本传承了几百年的家族企业及茶道或花道流派并不鲜见,就是因为他们并不特别强调血缘关系,而是强调家业及技艺的传承,
7
这也是他们的家业与技艺代代相传,不会中断的原因。
2、家庭中的等级关系
这里所说的等级制度是指法律和习俗承认某些人在家庭中拥有特权而另一些人却没有。中日两国之间均有过“男尊女卑”的观念,但现在中国提倡男女平等,“男尊女卑”的观念日趋减弱,而日本仍然有严重的“男尊女卑”现象,无论在家庭和社会,日本女性均无法与男性享受同等的权利。
在一个日本的家庭之中,与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建立起的关系相比,似乎家族、家业的传承更为重要。所以,为了家业的传承,才有家长与长子处于优势地位、媳妇比兄弟更重要,以及婿养子非常普遍而且并不受到歧视的一些独特的家庭理念和传统观念。 二、
分工明确的日本夫妻
在日本的家庭之中,丈夫对妻子称为“家内”,妻子把丈夫称为“主人”,夫妻之间的家庭和社会分工非常明确,“男主外,女主内”的观念表现得非常突出。 三、
日本人的婚丧嫁娶
1、恋爱与结婚
日本人大多也是自由恋爱。男女双方在恋爱中,自然把两人是否“习性相投”作为选择对象的第一条件,但是作为第二条件,男性提出来的是“会干家务、会做饭”,而女性提出的则是“有稳定的收入”,仍然逃不脱“男主外、女主内”的男女性别分工的模式。
日本是一个多神教的国家,各种风俗习惯并存。神前仪式就是在日本神社的神殿中举行,主婚人向神报告两人结婚一事。佛前仪式就是在佛教寺院中向佛祖汇报结婚一事。教会仪式就是按照西方人的习惯在教堂里举行。人前仪式就有些与我们的形式相同,即在双方父母与亲友面前举行的婚礼。
2、 葬礼
在日本基本都是按照自古以来流传的佛教的形式举行葬礼。
第七讲 宗教与日本人的生活
一、 多神教
日本人的宗教信仰非常随便,他们没有一个固定的宗教,他们属于多神教的民族。在日本人的宗教观念中,多神和多佛的概念是并存的。
日本主要的宗教是佛教和神道教,大部分日本人都是两种宗教的教徒。但是佛教和神道教也属于多神教的范畴之类,在日本,人们对一神教倒反而无法理解。日本人总是将神佛并称,许多日本人家里都有一个“佛龛”,但“佛龛”里既供奉神道教的东西,又有佛像,同时还供奉着祖先的照片。 二、日本神道教
在日本,最让日本人产生亲近感的宗教就是神道教。因为神道教的一些习俗与仪式直接影响到
8
日本人的日常生活。 三 、靖国神社问题
靖国神社是位于日本东京都千代田区九段坂的一座神社。
靖国神社建于1869年8月6日(明治2年6月29日),原称“东京招魂社”,以纪念在明治维新时期日本内战戊辰战争中为恢复明治天皇权力而牺牲的军人。在1879年(明治12年),东京招魂社改名为靖国神社。
靖国神社在明治维新后是供奉为日本战死的军人,包括甲午战争(1894-5年)、日俄战争(1904-5年)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因此,日本全国神社都由内务省管理,唯独靖国神社由军方管理。在二战时期主要由陆军省和海军省直接管理。现在在靖国神社存放着接近250万名为日本战死者的灵位,其中有210万死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二战之后,遵循政教分离原则,改组为一般民间的宗教法人。
尽管这样,靖国神社并没有在亚洲各邻国引起特别大的关注。真正成为外交问题的是,1978年秘密将14个被盟国远东军事法庭处决的甲级战犯的牌位放入了靖国神社的供奉的名单里。这些甲级战犯包括首相东条英机、外相广田弘毅和陆军大将土肥原贤二。正由于这些主要战犯的灵位也同时被供奉于神社内,所以每当日本政要前往靖国神社参拜,都会引起二战期间遭受过日本侵略的亚洲国家及人民的反对和愤慨。
第八讲 节日文化 一、 新年
日本人认为祖先的灵魂是附着在松树上回来保佑家人的,因此,新年期间要在家门口摆上一棵松树称之为“门松”。 “鏡餅”是新年最重要的供品,人们认为它可以把神的保佑带来,是神与人的媒介,当人们把供奉在神佛之前的年糕撤下来分开吃掉的时候,就获得了神的保佑。
吃完年夜饭,看完红白歌会,在接近半夜12点的时候,日本人一般走出家门,前去参拜神社并聆听新年的钟声。因为是新年的第一次参拜,因此称为“初詣”,中文应该叫“初次参拜”。 二、成人节
每年新年开始后,即一月份的第二个星期一是成人节。日本的习惯是按满日子来计算。 按照日本现行的法律规定,在年满20岁正式进入成人行列之后,才可以饮酒、吸烟,并具有了投票的权利。在成人节这一天每个市的政府机构都要出面来为这些步入成人社会的新成人们举行盛大的庆贺仪式。 三、节分
所谓节分,就是季节变换的意思。季节变换一年中应该有四次,即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的
9
前一天,但是在日本是从江户时代开始节分主要指立春的前一天以及在这一天举行的各种传统活动。 在每年立春的前一天(2月3日或4),日本人有撒豆驱鬼的习俗。预示着新春来临之前驱赶一切魔鬼和灾难,迎来风调雨顺的新生活。 四、偶人节
日文叫“雛祭り”,中文翻译成偶人节或女儿节,也叫桃花节。其实,日本的女儿节来源于中国的上巳节。上巳节是中国古老的传统节日,俗称三月三。
据说上巳节的习俗是在奈良时代传入日本的,但是,女儿节正式起始时间并不在室町时代,而是在江户初期。最初人们把用纸做的一对男女立姿偶人竖靠在小巧的屏风前,并摆上草饼和白酒等供品。后来又出现了身穿各种衣服的各种形态的偶人,以及仿照家具、嫁妆等日常用具。
五、端午节(儿童节)
5月5日端午节,但是在日本被称为“儿童节”主要是专门为男孩子举行庆祝活动的节日,所以,准确地讲应该叫“男儿节”,由此可见,这个节日与中国的端午节存在相当大的差异。
在端午节期间,凡是家中有男孩的家庭都要在家中摆放武士偶人和甲胄,并在房子外边高高悬挂起鲤鱼旗幡。现在在端午节,成为祝愿男孩子健康成长、出人头地的节日,挂鲤鱼旗是祝愿家中的男孩子能像鲤鱼跳龙门一样有出息。一般是端午节的早晨挂出去,傍晚的时候收回来。 六、 盂兰盆节和中元节
盂兰盆节是每年的7月15日,佛教称为盂兰盆节,也称为“盂兰盆会”。这是为了纪念释迦牟尼的弟子目莲的日子,藉以表扬他的孝道。佛教徒每年都在7月15日举行盛大的“盂兰盆会”,并在这一天拜祭死去的亲人,我国民间俗称鬼节,节日这天,人们带上祭品,到坟上去祭奠祖先,与清明节上坟相似。
佛教中的盂兰盆节在道教中被称为中元节。现在,在日本为了庆祝中元节,不仅是为了拜祭死去的亲人,还为了祝贺对方平安度过上半年而寄去礼物。赠送礼物的对象主要有媒人、老师、上司等一直关照自己的人,不在一起生活的父母,以及交往比较深厚的邻居等。 七、七五三
11月15日,日本人认为奇数是吉祥的数字,当男孩子为3岁、5岁,女孩子为3岁、7岁时,为了庆贺他们平安度过孩子成长的重要时期而举行的一种庆祝仪式。
第九回 日本的审美理念
一、 日本的审美意识 1、真实与物哀
真实即以自己的体验对自己的所见所闻真实而有序地描写,即如实地表现自我,如实地表现自
10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日本文化(2)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