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社会化是指个体与社会相互作用,学习基本知识、生活技能和群体规范等社会文化,适应社会生活和承担社会角色并积极作用于社会、创造新的社会文化的过程
2. 社会化实质上是个人与社会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运作过程和个体发展的一种本质属性 二, 社会化的特点
(一)客观强制性和主观能动性
1. 社会化的目的是使个体认识到社会群体的一系列的规范、价值观,并将其不断内化,以满足群体其他成员的期望,
2. 无论个体是否情愿,在他身上总会实现社会化的,这就是社会化的强制,
3. 主观能动性主要有两点:一是个体自觉的有目的的用社会行为规范来约束自我,以求达到社会角色的最佳扮演效果,满足社会的期望,二是个体在社会化的过程中,还会在不同范围、以不同的程度影响其他个体的社会化,既个体对社会关系系统的反作用过程, (二)阶段性和终身性
1. 个体的社会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随着个体年龄阶段呈现出不同的特征,
2. 终身性基于这样两个方面:一是个体在不同年龄阶段的需求也不同,为了满足自身欲望就必须不断的调整自己的行为模式以适应社会的需要和达到自我满足的目的,二是生活于社会中的人不仅要适应社会而且其本身又在促成社会的变化,个体与社会的交互作用是连续不
断的,由此推断社会的持续发展,个体的社会化也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贯穿人生全程, (二)独特的个性和普遍的共性
1. 由于每个人都会表现出自己独特的行为方式,彼此之间存在着相当大的差异,使社会教化产生出不同的效果和结果,每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的能动性不一样,社会化的结果呈现出鲜明的个性色彩,可以说社会化不仅是社会教化个体学习社会文化,使其取得社会成员资格的过程,而且也是个体通过学习和积累社会知识,形成自我个性的过程,
2. 个性的形成要受到社会时代、社会关系的制约,每个时代、每个地区、每个民族的个人在其个性中表现出某种相同的共同特征,形成普遍的社会共性,即国民性,它一般由地域文化、民族心理共同形成, 3. 人的社会化既是形成社会共性的过程,又是个体独特性形成的过程,二者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 三, 社会化的意义
1. 社会化是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对立统一的基础,是个人习得社会属性、称为社会人的必要前提,
2. 社会以人的存在为前提,人的实践活动维系着社会的存在延续和发展,没有人的社会化也就没有社会。
3. 共同的民族心理、思维定势、行为模式和价值观是组成群体、社会的基础,是社会正常运转的必要条件之一, 第三节 社会化的必要条件
一,社会化的本能论和环境论
1. 本能是指动物在进化过程中通过遗传固定下来的行为模式,它随着个体发育的成熟和适当刺激经验而逐一显露出来,
2. 人的一切复杂行为都取决于环境的影响,这种影响是通过条件反射来实现的,
二,个体社会化的遗传基础
1. 遗传素质是人社会化的自然基础和潜在因素,为自然人到社会人提供了可能性,
2. 人类特有的遗传潜在的能力在以下几方面:
A,语言能力,人的语言能力是人社会化的生物基础。人的语言已经超越感官刺激的本能,所反映的是客观刺激在头脑中形成的表象和概念,是人脑抽象思维的结果,它使人们彼此之间可以通过口头语言或书面语言传达信息,交流情感,沟通思想。语言不仅是人们交流的手段,也是上代提供给 下一代的潜在素质和实现社会化的中介,人类的语言习得和运用能否顺利进入社会、有效的开展社会化过程,实现个体的人生价值并最终作用于社会的一种基本的能力,
B,思维能力,巴甫洛夫从生理遗传的角度区别了人和动物大脑反射活动,提出了两种信号系统的学说,一是以实物即信号为条件刺激的条件反射,称作第一信号系统,二是以言辞即第二信号为条件刺激物的条件反射,称作第二信号系统,前者是人和动物共有的,后者是大脑皮层进化到人类阶段特有的产物,
C,学习能力,主动的把社会化内化为自己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
从本质上把握客观事物的特性,理性的指导自己的言行,使自我成为一个能动的主体,
D,人有较长的生活依赖期,个人在依赖期的学习被认为是个人能否取得社会人的资格、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的一个重要环节,个人在依赖期的学习首先是自我认识,认识自己的生活环境和自己所处的地位,了解与周围人之间的关系,学习怎样与他人相处,其次是学习各种生活技能、知识文化。人的这种生活依赖期一方面为人被迫接受社会化,成为社会人提供了 足够的时空,另一方面也为人类传递和创造文化,提高人的素质提供了可能性, 三, 个体社会化的外在条件
1. 文化,特定的文化对其成员的共同人格和行为方式的形成起着决定作用,使他们的思维定势、观念形态、行为方式与生活实践自然的符合它的 要求和规范,并以价值观念形态积淀于民族心理意识之中,发挥程度不同、功能不一是社会效应,
2. 家庭,默德克认为家庭一般具有性、经济、生殖、教育等功能,帕森斯把儿童的社会化和成人人格的安定视为家庭的本质功能,作为个体社会化的起点,家庭的功能在于:首先,童年期是人一生社会化的关键时期,对个人今后的智力水平、个性特征、道德情操的形成和发展将产生深远的影响,所以父母的文化素养、教养方式对个体心理和观念的影响有相当的渗透性;其次,处于依赖期的儿童在生理和心理上对家庭的感情最为强烈,父母对儿童有强大的支配能力和权威作用,家庭启蒙教育对儿童日后的社会化具有重要作用;最后,人从一
出生起家庭便给与了他血缘、种族、宗教、经济条件、政治地位、地域文化等社会特征,而各种社会关系也要通过家庭这个中介作用于儿童,
3. 学校,它是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地向社会成员传授科学知识、技能、价值标准、社会规范的社会化机构,其功能和特点是:首先在于其教育的系统性,其次它具有一定的约束性和强制性,是社会的雏形,最后,它还起着人才筛选过滤的作用,并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他们今后的职业取向和人生价值观的实现,
4. 同辈群体,是由年龄、地位、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大致相同的人组成的关系密切的非正式群体。原因分析:首先它是一个非正式群体,其活动事先没有计划性和目的性,个体可以自由选择和组合。个体一般是不知不觉中接受影响的,其次,同辈群体有自己的价值标准、行为规范和消费方式,有自己心目中的偶像,有自己的乐趣,甚至在发型和服饰上都有一致或相近的要求,往往构成亚文化群体,最后,同辈群体在平等的基础上相互交往,其社会化极少带有强制性, 5. 职业背景,职业的社会化一方面使个体在新的生活环境中调整自己的行为方式,通过自己的职业活动或职业成就来确立自己的社会地位,另一方面,个体在职业活动中会不同程度的把在家庭和学校习得的文化知识以及所具有的技能作用于社会,因此,在职业社会化这一过程中,既是新一轮社会化的开端,又是个体发挥能动性,积极创造社会财富,实现人生理想及价值的外化过程,对促进人与社会形成良好互动尤为重要,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现代社会学笔记(3)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