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原因:①高福利挫伤了一些人的生产积极性;
②高福利不利于科技教育发展; ③高福利导致严重的财政困难;
④高福利是导致经济“滞胀”的因素之一。
(3)启示:①必须建立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才能稳定社会秩序,以使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②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必须量力而行不可操之过急; 仿陕西学生笔记出题 凡尔赛
材料一 无论就其深度还是广度而言,第二次工业革命都远远超过第一次工业革命。 就深度而言,第二次工业革命是19世纪的电磁学和热力学这两门新兴科学物化 的技术成果;就广度而言,第二次工业革命遍及一切与功、电、磁、热、光相 关的技术领域。时至今日,人们仍然时时刻刻地直接感受着它所带来的恩惠。
2014届第五次月考历史学科试题 第 11 页 共 90页
材料二 科学在铸造世界的未来上能起决定性的作用??没有科学, 现代工业国家就一点也不能存在??一个国家若不充分利用自己的知识资源来推 进科学,并推广科学的运用,它就不能长久继续存在。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第二次工业革命就其深度与广度而言超过第一次工业革命的
具体表现。结合所学
知识,任举一例说明第二次工业革命至今给我们带来的“恩惠”。
(2)根据材料二,概括说明科学的作用。
(3)综合上述材料,你有何感想?
(1)就深度而言,第二次工业革命是19世纪的电磁学和热力学的技术成果;广度而言,遍及一
电、磁、热、光相关的技术领域。电灯、汽车等
(2)科学在铸造世界的未来上能起决定性作用;一个国家要长久继续存在必须推进科学、推广科
2014届第五次月考历史学科试题 第 12 页 共 90页
用。
(3)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社会的进步,离不开科学等
年代尺是我们归纳整理历史知识的重要方法之一。下面的年代尺描述了哪个国家的发
展历程( )
646年
1868年
1945年 20 世纪60年代末
A.日本
B.德国
C.英国
D.美国
二战后,美国、西欧、日本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普遍经历了一个经济调整发展时期,其共同原因是
A.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B.朝鲜战争的爆发 D.形成经济共同体
C.采用最先进的科技成果
.图表是我们研究历史的重要工具。下面《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增长率(%)统计表》
时间(年) 1952—1960 1961—1970 日本 8.2 11.2 美国 2.8 4.1 英国 2.7 2.8 联邦德国 7.5 4.8 法国 4.8 5.8 据此可以说明这一历史阶段,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形势是 A.一波三折 B.持续发展
2014届第五次月考历史学科试题 第 13 页 共 90页
C.停滞不前 D.危机四伏 漫画题
.对下图变化原因的解析错误的是( )
A.二战后美国对西欧和日本的援助 C.日本制定了适当的经济发展政策
B.美国霸主地位受到欧洲和日本挑战 D.二战后欧洲逐渐走向联合
一战后,在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旨在调整国际秩序,但它们都试图以牺牲中国主权利益来达成目的,最有力的证据是
A.《凡尔赛和约》 《九国公约》 B. 《北大西洋公约》 《四国条约》 C.《华沙条约 》 《五国条约》 D. 《四国条约》 《五国条约》 .
罗斯福上台后,雷厉风行地开始了“新政”。在上任后短短三个月左右的时间里,国会与他高度配合,一口气制定了15项重大立法,先后出台了《紧急银行法》、《农业调整法》、《国家工业复兴法》等法案。上述措施体现了“新政”突出的特点是
2014届第五次月考历史学科试题 第 14 页 共 90页
A.整顿银行
B.国家干预经济
D.改变资本主义制度
面对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大危机,美国大规模兴建公共工程的主要目的在于
A.促进农业发展以摆脱经济危机
B.促进就业以缓和
社会矛盾
C.发展对外贸易
C.兴修水利以防水土流失
D.保护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
“五年计划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尤其是因为同一时期西方经济的崩溃。社会主义不
再是空想家的梦,它是发展中的事业。美国新闻记者林肯·斯蒂芬斯从苏联回国后声明:‘我看到了未来,它行得通。’因此,原先的怀疑态度转变为真正的兴趣,有时转变为模仿。”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的这段话主要说明 A.新经济政策的成就 B. 苏联经济体制的影响 C. 罗斯福新政的特点 D. 经济危机出现的原因
列宁《十月革命四周年》说:“我们也学会了—至少是在一定程度上学会了革命所必需的另一种艺术:灵活机动,善于根据客观条件的变化而迅速急剧地改变自己的策略,如果原先的道路在当前这个时期证明不合适,走不通,就选择另一条道路来达到我们的目的。”文中“另一条道路”是指
A.社会主义工业化 C.新经济政策
B.农业集体化 D.武装斗争政策
2014届第五次月考历史学科试题 第 15 页 共 90页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西安爱知中学2014届第五次月考 (1)(3)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