燥、火六门。主张祛邪以扶正,治病善用汗、吐、下三法,后世称攻下派。但亦注意适时补益。其先攻后补之治法一反滥用温补之时弊。又曾用心理疗法治愈因惊得病的顽症 。编成《儒门事亲》15卷,《三复指迷》、《张氏经验方》等
3.“补土派”李杲 ,字明之,真定(今河北省正定)人,晚年自号东垣老人,生于1180年,卒于1251年。他是中国医学史上“金元四大家”之一,是中医“脾胃学说”的创始人,他十分强调脾胃在人身的重要作用,因为在五行当中,脾胃属于中央土,因此他的学说也被称作“补土派”。据《元史》记载“杲幼岁好医药,时易人张元素以医名燕赵间,杲捐千金从之学”。 4.“丹溪派”朱丹溪1281-1358年,由于他医术高明,治病往往一帖药就见效,故人们又称他为“朱一帖”、“朱半仙”。婺州义乌(今浙江义乌县)人。朱丹溪倡导滋阴学说,创立丹溪学派,主要是“相火论”、“阳有余阴不足论”,并在此基础上,确立“滋阴降火”的治则,倡导滋阴学说及《局方发挥》一书,对杂病创气、血、痰、郁的辨证方面。在15世纪时,由日本人月湖和田代三喜等传入日本,成为沿用至今的日本汉医的辨证纲领。迄今日本尚存“丹溪学社”。日本仅医滩、气、血、水病因学说,由张仲景的水饮和朱丹溪所创
之气、血、痰演化而来。
5.“易水学派”张元素,字洁古,世称“张易水”。金代易州(今河北易县)人。自幼习儒,八岁举神童。二十七岁试经义进士,犯皇帝讳下第,乃退而习医。苦研经年,洞彻医理。时河间名医刘完素患伤寒,已八日,头痛脉紧,呕逆不食。元素往候,刘面壁不顾。元素曰:“何见待若斯之卑哉?”诊脉毕,曰:“若病某乎?”曰:“然。”“若服某药乎?”曰:“然。”元素曰:“误矣!某味性寒下降,走太阴,今脉如此,非某药不效!”刘服其言,饮药而愈。自此,元素之名沸起,人重之若遇和、扁。其于医理推重《内经》诸书,而临证多不循古,尝谓:“运气不齐,古今异轨,古方新病不相能也。”故自成家法,为“易水学派”之开山。曾以明经任涿州学正。着有《医学启源》三卷、《洁古本草》二卷、《珍株囊》一卷,《洁古家珍》一卷、《洁古注叔和脉诀》十卷(与其子张璧合着)、《脏腑标本寒热虚实用药式》一卷、《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三卷,均刊于世。子张璧,门人李杲、王好古,皆得其传。
六、明清名医 Ming and Qing Dynasty Famous doctors
1.李时珍的《本草纲目》(1518-1593),字东璧,晚年自号濒湖山人,湖北蕲春县蕲州镇东长街之瓦屑坝(今博士街)人,明代著名医药学家。 先后到武当山、庐山、茅山、牛首山及湖广、安徽、河南、河北等地收集药物标本和处方,并拜渔人、樵夫、农民、车夫、药工、捕蛇者为师,参考历代医药等方面书籍925种,考古证今、穷究物理,记录上千万字札记,弄清许多疑难问题,方成《本草纲目》。各代《本草》,自神农所传止三百六十五种,梁陶弘景所增亦如之,唐苏恭增一百一十四种,宋刘翰又增一百二十种,至掌禹锡、唐慎微
辈,先后增补合一千五百五十八种,时称大备。历三十年,阅书八百余家,稿三易而成书,曰《本草纲目》。增药三百七十四种,厘为一十六部,合成五十二卷。首标正名为纲,余各附释为目,次以集解详其出产、形色,又次以气味、主治附方。不仅对中医药学具有极大贡献,而且对世界自然科学的发展也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被誉为“东方医药巨典”,英国著名生物学家达尔文也曾受益于《本草纲目》,称它为“中国古代百科全书”。英国著名中国科技史专家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写道:“16世纪中国有两大天然药物学著作,一是世纪初(1505年)的《本草品汇精要》,一是世纪末(1595年)的《本草纲目》,两者都非常伟大。”《本草纲目》有一百多万字,记载了一千八百多种药物,每一种都有图,是中药书籍中一部伟大的著作,已经被译成几国文字,在全世界流传。此外他对脉学及奇经八脉也有研究。著述有《奇经八脉考》《濒湖脉学》等多种。
2.“温补学派”张景岳生于嘉靖四十二年,自幼聪颖,创制了许多著名的补肾方剂。张氏学说的产生出于时代纠偏补弊的需要,对后世产生了较大影响。因其用药偏于温补,世称王道,
中年以后著书立说,著作首推《类经》。《景岳全书》内
容丰富,囊括理论、本草、成方、临床各科疾病,是一部全面而系统的临床参考书。 章楠《医门棒喝》 云:“或曰:尝见诵景岳者,其门如市”,则自顺治中叶至1828年的近200年间,几为医所必读,可见景岳的温补理论之影响深远。《质疑录》,共45论,为张氏晚年著作,内容系针对金元各家学说进行探讨,并对早期发表的论述有所修正和补充。张景岳善辨八纲,探病求源,擅长温补,治疗虚损颇为独到,反对苦寒滋阴,很好地纠正了寒凉时弊。他的阴阳学说、命门学说对丰富和发展中医基础理论有着积极的作用和影响。 张景岳的学术成就对中国医学的发展做出卓越的贡献。
3.“医林状元”龚廷贤(1522~1619),字子才,号云林山人,又号悟真子。江西金溪人。1593年,治愈鲁王张妃臌胀,被赞为“天下医之魁首”,并赠以“医林状元”扁额。 龚廷贤著有:《种杏仙方》4卷(1577)、《万病回春》8卷(1587)、《复明眼方外科神验全书》6卷(1591)、《云林神彀》(1591)、《鲁府禁方》4卷(1594)、《寿世保元》10卷(1615)、《小儿推拿方脉全书》3卷(1604)。尚有《医学准绳》4卷、《经世全书》8卷,《痘疹辨疑全幼录》3卷,《本草炮制药性赋定衡》13卷等。《万病回春》和《寿世保元》流传最广。 龚信《古今医鉴》是在龚廷贤协助下并加以补充而成的。袭氏著作浅显实用,传入日本、朝鲜
等国。
4.《古今医统正脉全书》王肯堂(1549-1613),字宇泰,一字损仲,号损庵,自号念西居士,金坛(今属江苏)人。 精研医理,能做眼窝边肿瘤切除手术,又能治愈疯疾。历11年编成他广泛收集历代医药文献,结合临床经验,以10年时间编著成《六科证治准绳》。这是一部集明以前医学大成的名著,书中对各种疾病的症候和治法叙述“博而不杂,详而又要”,为历来医家所推崇。还辑有《古今医统正脉全书》44种,著有《针灸准绳》、《医学正宗》、《念西笔尘》等,为祖国医药保存了许多有价值的资料。
5.“卫、气、营、血”与叶桂, 字天士,江苏吴县人。 切脉望
色,如见五藏。治方不出成见,尝曰:\剂之寒温视乎病,前人或偏寒凉,或偏温养,习者茫无定识。假兼备以幸中,借和平以藏拙。朝用一方。晚易一剂,讵有当哉?病有见证,有变
证,必胸有成竹,乃可施之以方。\叶天士的着作《温热论》,是对治疗温热病的大量临证经验的高度概括和总结,是温病学派的开山之作。 他将使用了千余年的以\六经辨证\为主的外感病诊断方法,进一步发展为以\卫、气、营、血\四个层次为主体,由表及里的辨证方法, 标志着中医学在辨证水平上的又一次提高。自此,也将\伤寒\与\温病\两大学说从辨证方法上区分开来。他这种大胆的创新来自于对先贤着作的透彻分析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因此,也有人认为,叶天士称得上是对《伤寒论》理解得最透彻的一位医家。
6.中西对比中善于发现彼此的优势的周岩(1832~约1905年),字伯度,号鹿起山人,清朝晚期著名医学家,出生于山阴(今浙江绍兴)。披览医籍,精研岐黄。为人诊疗,亦获良效,遂有医名。其时西医东渐,部分中医自弃其学,扬西抑中。对此,周氏以为中医之弊,不在守旧而在弃旧,谓西医“遗气化而究形质”,与唐容川“持中西之平”观点相仿。著有《六气感证要义》一卷(1898年),认为外感病证的病因不出风、寒、暑、湿、燥、火六气,参以个人心得以阐明症、因、脉、治。《本草思辨录》(1904年),全书共4卷,主要就128种药物的药性进行了讨论。
七、现代中医药发展
Modern Chinese Medicines development with 10 Pharmacophia Standards renewed
第一部《中国药典》1953年版由卫生部编印发行,收载药品 531种,其中化学药 215种,植物药与油脂类 65种,动物药13种,抗生素2种,生物制品25种,各类制剂211种。药典出版后,于1957年出版年版第一增补本。
1965年1月26日卫生部公布《中国药典》1963年版,,共收载药品1310种,分一、二两部,各有凡例和有关的附录。一部收载中医常用的中药材446种和中药成方制剂197种;二部收载化学药品667种。此外,一部记载药品的“功能与主治”,二部增加了药品的“作用与用途”。
1979年10月4日卫生部颁布《中国药典》1977年版自1980年1月1日起执行,共收载药品1925种。一部收载中草药材(包括少数民族药材)、中草药提取物、植物油脂以及一些单味药材制剂等882种,成方制剂(包括少数民族 药成方)270种,共1152种;二部收载化学药品、生物制品等773种。
《中国药典》1985年版 于1985年9月出版。 1986年4月1日起执行。该版药典共收载药品1489种。一部收载中药材、植物油脂及单味制剂506种,中药成方207种,共 713种;二部收载化学药品、生物制品等776种。
1985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正式执行,进一 步确定了药品标准的法定性质和药典委员会的任务。
1987年11月出版《中国药典》1985年版增 补本,新增品种23种,修订品种172种,附录21项。1988年10月,第一部英文版《中国药典》1985年版正式出版。同年还出版了药典二部注释选 编。
1990年12月3日卫生部颁布《中国药典》1990年版自1991年7月 1日起执行。典分一、二两部,共收载品种1751种。一部收载784种,其中中药材、植物油脂等509种,中药成方及单味制剂275种;二部收载化学 药品、生物制品等967种。
《中国药 典》1995年版自1996年4月1日起执行,收载品种共计2375种。一部收载920种,其中中药材、植物油脂等522种,中药成方及单味制剂398种;二部收载1455种,包括 化学药、抗生素、生化药、放射性药品、生物制品及辅料等。一部新增品种142种,二部新增品种499种。 编制出版《药品红外光谱集》第一卷(1995年版)。 于1992年、1993年先后编制出版《中国药典》1990年版第一、第二增补本,二部注释 和一部注释选编,《中药彩色图集》和《中药薄层色谱彩色图集》以及《中国药品通用名称》等标准方面的配套丛书。《中国药典》1990年版英文版亦于 1993年7月出版发行。
《中国药典》 2000年版 于 2000年 1月出版发行,2000年 7月 1日起正式执行,共收载药品 2691种,其中一部收载 992种,二部收载 1699种。一、二两部共新增品种 399种,修订品种 562种。这版药典的附录作了较大幅度的改进和提高,一部新增附录 10个,修订附录 31个;二部新增附录27个,修订附录32个。《中国药典》2000年版英文版与中文版同步出版。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中医药发展史 - 图文(4)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