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寿过人的孙思邈养生之法相信会对您有所裨益:发常梳,目常运,齿常叩,漱玉津,耳常鼓,面常洗,头常摇,腰常摆,腹常揉,摄谷道,膝常扭,常散步,脚常搓。
2“不观外台方,用药不神”的王焘, 670-755年,唐代陕西省郿县人。其著作《外台秘要》对民间单、验方也并不排斥。书中共收载了6900多首方剂,每一门都是以《诸病源候论》的条目为引,再广引方剂。每一首方,都注明了出处和来源,给后人的研究带来了很大的方便。许多散佚已久的医书,也都是在这部著作中看到大致内容的。而书中记载的治疗白内障的金针拔障术,是我国历史上对这种方法的最早记载,且仍被沿用。 《新唐书》,将《外台秘要》称作“世宝”,历代不少医家认为“不观《外台》方,不读《千金》论,则医所见不广,用药不神”,足见该书在医学界地位之高,其卓著的功绩是不言而喻的。 3.运气学说与王冰,号启玄子(公元710年—804年),曾任唐代太仆令。 王冰结合自己丰富的医学知识使《素问》奥义得以晓畅。他补入的《补注黄帝内经素问》24卷,81篇,《天元丵纪大论》、《五运行大论》、《五常政大论》、《六微旨大论》、《六元正纪大论》、《气交变大论》、《至真要大论》等篇章,比较客观地反映了运气学说。对于阴阳互根的问题,王冰亦进行了深入的阐发。在论述水液的输布代谢时,他谈到了肺、脾二脏的重要作用,其注释尤其强调肺、脾、肾三脏在水液代谢方面的功能。他所提出的“冲为血海,任主胞胎,二者相资,故能有子”理论,为历代医家所遵奉。王氏分别采用吐、汗、下、渗、泄等方法,使《素问》五郁治法更加明确具体。
4. 气病风疾与张文仲 620-700年。唐代著名医家,洛阳(今河南洛阳)人。曾任侍御医,尚药奉御,善疗风疾,精于灸术,撰《张文仲灸经》一书,已佚。还著有《疗风气诸方》、《四时常服及轻重大小诸方》十八首、《随身备急方》三卷,均佚,佚文可见于《外台秘要》。文仲通医理,尤功风与气之研究。他认为风有一百二十四种,气有八十种,若不能区分,会延误病机而致死亡;治疗气病与风疾,医药虽然大抵相同,然而人性各异。 另撰《随身备急方》三卷和《法象论》一卷,均佚。
5.针灸寿星的甄权 (541-643)。许州扶沟(今河南扶沟)人,甄权于针灸术造诣尤深,兼通药治。甄权一生著述颇多,绘有《明堂人形图》一卷;撰有《针经钞》三卷、《针方》、《脉诀赋》各一卷,《药性论》四卷。重养生的甄权一生行医,活人众多,通颐养之术,提出吐故纳新可使肺气清肃,是健身延年的有效方法;并主张饮食不必甘美。唐代名医孙思邈即根据其所绘图形重新绘制修订为“人体经络俞穴彩图”。
6.产科和食疗泰斗昝殷(797-859),唐代妇产科学家。 蜀地成都(今四川成都)人,昝氏精医理,擅长产科,通晓药物学,他将前人有关经、带、胎、产及产后诸症的经验效方及自己临症验方共378首,编成《经效产宝》一书,共三卷,为我国现存最早之妇产科专书。 此外昝氏对摄生、食疗也颇有研究。他的食治医方多具取材容易、价廉效验之特点,著有《道养方》、《食医心监》各三卷。另有《医方类聚》辑本。
7. 十剂类方与陈藏器(约687—757),四明(今浙江宁波)人。 因为《神农本草经》虽有陶、苏补集之说,但是遗逸尚多,因汇集前人遗漏药物,所以为《本草拾遗》,共十卷。此书就药物功用,分为解毒、破气、疗温、理风、主脾等数类,为后世中药按功用分类之起源。李时珍说:藏器著述,“博极群书,精核物类,订绳谬误,搜罗幽隐,自本草以来,一人而已!....此本草之书,所以不厌详悉也。”将中药的药物性能归纳为10类:宣、通、补、泻、轻、重、滑、涩、燥、湿,作为临诊处方基本法则,后世发展成“十剂”方剂分类法,至今犹为中医界应用。
8.鉴真东渡扶桑
鉴真(688~763)日文又称鉴真(がんじん),中国唐朝僧人,律宗南山宗传人,日本佛教律宗开山祖师,著名医学家。日本人民称鉴真为“天平之甍”,意为他的成就足以代表天平时代文化的屋脊(意为高峰)。 五十五岁,日本学问僧荣睿、普照力邀赴日传律,自鉴真和尚表示:“此为法事也,何惜生命”而展开东渡传法事迹。至今仍影响日本文化,如:唐代建筑的唐律招提寺、书法、药草医药学??现今日本药袋上仍有鉴真大和尚法相。十四世纪之前被称为“日本医学始祖”并曾设立悲田院施医施药,广结善缘。 9.王惟一和他的铜人(987~1067年)又名王惟德,宋代著名针灸医家。宋仁宗时曾任太医局翰林医官殿中省尚药奉御骑都尉,熟悉方药针灸。
于宋仁宗天圣四年(公元1026年),奉敕撰成《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三卷,并附有
《穴腧都数》一卷。 宋仁宗阅后,非常高兴,又下了一道命令:“御编图经已经完成,把它刻在石上,以便传给后代”,于是刻有《铜人针灸图经》的七块石碑流传于世。 朝廷又命王惟一铸造针灸腧穴铜人模型。接旨后,王惟一亲自设计铜人,从塑胚、制模以至铸造的全部过程,他都和工匠们生活在一起,工作在一起,攻克了无数技术难关,终于在公元1027年铸成了两座针灸铜人。 王惟一对针灸医学的贡献有三,一是撰写《新铸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二是铸造针灸铜人模型,三是将《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刻于石碑上。
10.“儿科鼻祖”钱乙,字仲阳,他是宋代著名的儿科专家,也是中国医学史上第一个儿科专家,创立了我国最早的儿科病历。他撰写的《小儿药证直诀》,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儿科专著,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儿科专著。 。后世尊称其为“儿科之圣”,“幼科之鼻祖”。 钱乙还借助于《颅囟经》的“小儿纯阳”之说的启示,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在张仲景总结的辨证施治的基础上,摸索出一套适应小儿用
的“五脏辨证”法。 著有《伤寒论指微》五卷,《婴孺论》百篇等书,此书一为历代中医所重视,列为研究儿科必读之书。
11.艾灸巨擘王执中(12~13世纪)字叔权,浙江瑞安人,宋代名医之一。王执中对针灸的研究是鬼斧神工,他的灸法也是数一数二的,撰成《针灸资生经》7卷(1220年),对灸法的处方配穴,体位选择,壮数多少,艾炷大小,施灸顺序以及对于灸后护理,都作了比较详细的介绍。王氏重视脾胃的观点亦体现于其针灸养生之论中,强调平时常灸气海、关元、足三里等穴,健运脾胃,强壮元气,对健身防病之重要作用。另著有《既效方》、《读书后志》。 又在《铜人》所记经穴的基础上,增加了眉冲、督俞、气海俞、关元俞、风市等5穴,对考证和整理经穴有一定贡献。
12.《证类本草》与唐慎微,字审元。出身于世医家庭,对经方深有研究,知名一时。 容貌不扬,但睿智明敏,医术精湛,医德高尚。患者不分贵贱,有召必往,风雨无阻。为读书人治病从不收钱,只求以名方秘录为酬,因此学者喜与交游。每于经史诸书中得一方一药,必录而相咨。从而积累了丰富的药学资料。经多年收集整理,编成<经史证类备急本草>(简称《证类本草》)三十一卷,目录一卷。该书总结前代药物学成就,举凡经史百家,佛书道藏中有关医药记载,均加择录,收药达一千七百四十六条。明·李时珍编写<本草纲目>主要
以此为蓝本。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宋代官修方书。全称《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宋神宗元丰年间(1078~1085)已有惠民局之设,专司民间医药,并诏医中高手进献秘方。到徽宗崇宁年间(1102~1106)药局扩增至七局,汇集名方,拟定制剂规范,称《和剂局方》。大观(1107~1110)时,医官陈承、裴宗元、陈师文奉命校正,厘为5卷,21门,收297方。南宋绍兴十八年(1148),药局改称太平惠民局,因此《和剂局方》也改称《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其后又陆续增添绍兴、宝庆、淳年间等有效验方,改为10卷,分诸风、伤寒、痰饮、诸虚等14门,共788方。继有人将南宋太医助教许洪《指南总论》3卷附入,专论药物炮炙和修治。
五、金元四大家 Jin and Yuan Dynasty :”Four Top Doctors”
中国医学发展到金元,形成了医学流派“四大家”,即刘完素(守真)、张从正(子和)、李杲(东垣)、朱震亨(丹溪)争鸣的局面。《四库全书提要》说:“儒之门户分于宋,医之门户分于金元。”
1. “寒凉派”刘完素(约1110~1200年),金代著名医学家,河间(今河北河间)人。其着述甚丰,《素问玄机原病式》、《黄帝素问宣明论方》、《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均为其代表作。尚有《伤寒直格》、《三消论》、《运气要旨论》、《治病心印》等多种。刘完素是金元四大家之首,寒凉派的代表人物。学术上以倡言“火热论”着称,对后世影响较大。他自己独创的方剂——“防风通圣散”,用药达十七味,为表里双解的有效方剂,目前仍在
2.“攻下派”的张子和(约1156~1228)中国金代医家。金元四大家之一。名从正,号戴人。睢州考城(今河南兰考人)
应用。
世业医,学宗刘完素。精医术。主要学说内容为三法
六门。强调病因多为外邪伤正,病以热证、实证为多,疾病分风、寒、暑、湿、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中医药发展史 - 图文(3)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