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计269个,种类已扩大到汤剂、丸剂、散剂、膏剂、酒剂、洗剂、浴剂、熏剂、滴耳剂、灌鼻剂、吹鼻剂、灌肠剂、阴道栓剂、肛门栓剂等。后世称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为“方书之祖”,称该书所列方剂为“经方”。目前是日本认可的汉方药方源。《伤寒杂病论》对针刺、灸烙、温熨、药摩、吹耳等治疗方法,许多对自缢、食物中毒等的急救方法也有收集,是祖国医学中的宝贵资料。
此时期的医学书籍颇丰,有四大类 1.“医经者,原人血脉经(络)[落]骨髓阴阳表里,以起百病之本,死生之分,而用度箴石汤火所施,调百药齐和之所宜??。 《黄帝内经》18卷、《外经》37卷,《扁鹊内经》9卷、《外经》12卷、《白氏内经》38卷、《外经》36卷、《旁篇》25卷 。 2. “经方者,本草石之寒温,量疾病之浅深,假药味之滋,固气感之宜,辨五苦六辛,致水火之齐,以通闭解结,反之于平。及夫其宜者,以热益热,以寒增寒,精气内伤,不见于外,是所独知也,书目有:《五藏六府痹十二病方》30卷,《五藏六府疝十六病方》40卷,《五藏六府瘅十二病方》40卷,《风寒热十六病方)26卷,《秦始黄帝扁鹊俞拊方》23卷,《五藏伤中十一病方)31卷,《客疾五藏狂颠病方》17卷,《金疮瘛疭方》30卷,《妇人婴儿方》19卷,《汤液经法》32卷,《神农黄帝食禁》7卷,共计11部,288卷 。3.房中性医学涉及男科、妇科书目有:《客成阴道》26卷,《务成子阴道》36卷,《尧舜阴道》23卷,《汤盘庚阴道》20卷、《天老杂子阴道》25卷,《天一阴道》24卷,《黄帝三王养阳方》20卷,《三家内房有子方》17卷。 (原书谓186卷)。4.神仙者,所以保性命之真。有导引、气功、按摩、炼丹、服食芝菌等养生保健内容的神仙类书如:《黄帝歧伯按摩》10卷,《黄帝杂子芝菌》18卷,《黄帝杂子十九家方》21卷,《泰壹杂子十五家方》22卷,《神农杂子技道》23卷,《泰始杂子黄冶》31卷等 。
秦汉时医书托传说圣贤、医人和神话人物较多,如《淮南子·修务训》所言:“世俗之人多尊古而贱今,故为道者必托之于神农、黄帝而后能入说。” 汉代小学的发展也促进着医药文献的整理研究。《尔雅》是中国最旱解释包含医药知识词义的专著,西汉·史游的《急就篇》作为一本启蒙书,叙有百余种可入药的动植物,60多个人体部位器官名,70多种疾病以及卫生知识,以七言歌诀的格式来记载。
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对疾病的解释,对药物和有关医事的注解,都包含丰富的资料,该书涉及药物和病名各数百种,是后世医药文献注释的重要参考书。
东汉时,一些学者在注释经史中,涉及不少医学内容,如郑玄注《周礼》、《周易》、《寺经》等。高诱注《战国策》、《淮南子》、《吕氏春秋》等。上述种种虽然不是医药学专著,但在众多医药卫生专著散佚的情况下却可以反映出两汉时期医药卫生知识在文人学士中已得到普及,这也可以反证其时医药学发展的水平。 秦汉时期对医书的整理与保存,使得一些医书得以流传下来,为后世医学的发展和进步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三 两晋南北朝 West / East Jin Dysnasty and Northern and Southern Dynasties period
1.脉学巨匠王叔和,名熙,汉未至西晋期间高平人,著述《脉经》厥功甚伟,还为整理张仲景《伤寒卒病论》作出贡献。王叔和在养生方面还有一些精辟的论述。主张从起居饮食方面进行谓摄,以求得长寿,却病延年。他提出饮食不可过于杂乱,要适量,是我国早期对饮食
制度养生的最早的较系统的论述。
2.针灸与皇甫谧(215~282)名静,字士安,自号玄晏先生,安定朝那(今甘肃平凉,一作灵台)人 ,他的《释劝论》中,表达了他对爱好医术的愿望。由于他身体素弱,立志学医,终于习览经方,遂臻其妙。”他的《针灸甲乙经》这部专著成为针灸学巨著,历代对之评价甚高。王焘认为皇甫氏“洞明医术”,认为他的这部著作为“医人之秘宝,后之学者,宜遵用之”。《四库总目提要》盛赞皇甫氏这部著作“与《内经》并行,不可偏废”。
3.道医合一的葛洪(284~364年),字稚川,自号抱朴子,东晋著名医药学家,化学家,道教领袖,学贯百家。汉族,晋丹阳郡(今江苏句容)人。他是预防医学的介导者,著有《肘后方》,书中最早记载一些传染病如天花“天行发斑疮”、恙虫病症侯及诊治,比美国医生帕姆在1878年的记载,要早1500多年。其在炼丹方面也颇有心得,丹书《抱朴子·内篇》具体地描写了炼制金银丹药时“丹砂烧之成水银,积变又还成丹砂”有关化学的知识,“以曾青涂铁,铁赤色如铜”,就描述了铁置换出铜的反应。葛洪一生著作宏富,有《抱朴子》七十卷,另有《金匮药方》百卷,《肘后备急方》四卷。
葛洪苦学故事:葛洪,丹阳人,贫无童仆,篱落不修,常披榛出门,排草入室。屡遭火,典籍尽,乃负笈徒步,不顾千里,借书抄写,卖薪买纸,然火披览。 4.设医学的大医令-秦承祖(公元五世纪)
曾在刘宋初期任大医令,并奏准设立医学。似此,则当为我国古代医学教育之起始。秦氏尤精于针灸术,著有《偃侧杂针灸经》三卷,《明堂》三卷,《侧偃人经》、《本草》和《药方》等,另有《脉经》六卷,均佚。 5.、《本草经集注》与陶弘景(456~536)
陶弘景,字通明,自号隐居先生或华阳隐居 ,丹阳秣陵(今江苏镇江一带)人。博物学家,对本草学贡献最大。早期各朝代本草著作虽多,但无统一标准,内容散乱,草石不分,虫兽无辨,临床运用颇为不便,他将当时所有的本草著作分别整理成《神农本草经》及《名医别录》,并进而合而为一著成《本草经集注》,共收药物730种。成为我国本草学发展史上的一块里程碑。该书的主要特点是开创了使我国本草学成为一门包罗万象的博物学。创立按药物治疗性质分类的“诸病通用药”分类法,又开创本草著作分总论、分论体例先河 。他在我国本草学发展史上有着不可磨灭的功绩。他还整理了葛洪的《肘后方》为《补阙肘后百一方》,并著有《效验方》。
6. 交流南北药材的徐之才(492~572)
是南北朝时期一代各医,出身世医家庭,其先祖为徐熙,南朝丹阳人,人称“东海徐氏”。 他医术高明,在北地名声很大,所撰有《药对》及《小儿方》,尤其对本草药物及方剂研究较深,故而有人把后世之十剂归于徐之才所创。此外,徐氏对妇科也有一定的见解,其《逐月养胎法》实本自先秦时期《青史子》中胎教法而作,对于孕妇之卫生及优生均有重要意义。另外,徐氏还著有《徐王方》、《徐王八世家传效验方》、《徐氏家秘方》及《雷公药对》,惜均已佚。徐氏一家由南仕北,对于南北地区医药之交流,也有积极的意义。
四、唐宋贡献 Contributions from Tang and Song Dynasty
1.药王孙思邈 541-681年。长寿的他自己在《备急千金要方》中说他在一百多岁时写的 ,汉族,唐朝京兆华原(现陕西铜川市耀州区)人,是唐代医药学家 ,他也是一位地位很高的道教人物,在很多道教宫观里都有\药王殿\。他医德高尚,重视养生,济世活人,
是一位真正的道士。尊为药王,他却不用动物入药。 当时的朝廷下令征孙思邈为国子监博士,被他拒绝了。其把\济世活人\作为他的终生事业,为了解中草药的特性,他走遍了深山老林,并十分重视民间的医疗经验,不断积累走访,及时记录下来,最终完成了不朽著作《千金要方》。公元659年完成了世界上第一部国家药典《唐新本草》。
一生著书八十多种,其中《千
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合称为《千金方》,60卷,药方论6500首。它是唐代以前医药学成就的系统总结,被誉为我国最早的一部临床医学百科全书,从基础理论到临床各科,理、法、方、 药齐备,对后世医学的发展影响很深远。 唐太宗李世民赞孙思邈“凿开径路,名魁大医。羽翼三圣,调合四时。降龙伏虎,拯衰救危。巍巍堂堂,百代之师”。宋徽宗敕封为“妙应真人”,被后世尊称为“药王”。药王孙思邈对我国医药学贡献的“二十四个第一”如“阿是穴”和“以痛为腧”的取穴法, 葱管导尿术的发明,今天仍然有临床意义。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中医药发展史 - 图文(2)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