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代,Internet(因特网)网络化时代到来。
2. 农业信息技术的研发已经涉及到农业生产、科研、教育、管理等众多领域,并成为引导这些领域进一步向前发展的强大动力
3. 虚拟农业、精确农业已初现端倪——多种信息网络系统、数据库系统、作物生长模拟模型、动植物生产转化系统、决策支持系统、检测预报系统、过程控制系统、数字图像处理系统、神经网络系统等迅速发展。
资料:虚拟农业、精确农业
虚拟农业——以农业领域的研究对象(包括农作物、畜禽鱼产品、农产品市场、资源高效使用等)为核心,采用先进信息技术手段,实现以计算机为平台的研究对象与环境因子的交互作用,以品种改良、环境改造、环境适应、作物增产等为目的技术系统。虚拟农业本身并不能实现作物生产,其科研成果必须接受真实种作的实践检验。——虚拟现实技术在农业领域中的具体运用。
精确农业——利用多种高科技手段,如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连续数据采集传感器、遥感、变率处理设备、决策支持系统等现代高新技术,获取农田小区作物产量和影响作物生长的环境因素(如土壤结构、地形、植物营养、含水量、病虫草害等)实际存在的空间以及时间差异性信息,分析影响小区产量差异的原因,并采取技术上可行、经济上有效的调控措施,分区对待,按需实施定位调控的?处方农业?。——高
26
科技农业工程。
三、农业传播的特点——多样性、社会性、时效性、周期性 1. 多样性(5种表现)
(1)农业传播形式的多样性——如农业电视节目、农业科教电影、农业广播节目、农业网站等。
(2)农业传播渠道的多样性:
a.人际传播——面对面传播,或借助各种传播工具的远距传播,如电话、书信、电报、传真、网络视频等;
b.组织传播——借助组织系统进行农业信息传播,如农业会议、展览、短期培训,专业农业信息服务中心、农技站等;
c.大众传播——通过电视、电影、广播、报刊、书籍等大众传播媒介传播涉农信息。
(3)农业传播者构成的多样性——如从事农业节目制作与播出的人员、政府农业部门的工作人员、专门从事农业信息服务的人员等等。
(4)农业传播内容的多样性——产前、产中、产后的信息,以及所有的涉农信息。
(5)农业传播受众需求的多样性——农业传播的受众遍布城乡各地和各个行业;不同的传播受众,其具体需求各不相同,并呈现出多层次、多样化特点。
2. 社会性
a.农业传播是人类社会传播活动的一种表现形式;
27
b.农业传播的目的是实现特定的社会效益;
c.农业传播活动需要全社会各个方面、各行各业的积极参与和大力支持。
3. 时效性
a.农业传播必须与当前的农业生产实际相适应,真正发挥对于农业生产的指导性、服务性功能。
b.农业传播时效性的决定因素——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决定农业传播的时效性;
c.农业传播时效性的具体表现——农业传播技术的选择必须符合受众的接受习惯和具体实际(如文化科技水平等)。
4. 周期性
a.传播时间具有周期性——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决定了农业传播时间的周期性(相关信息在特定期限内,如在一年内,需要周而复始地反复传播);
b.传播程序具有周期性——每一项传播内容都要经过传播的组织(如收集整理)、实施(如信息发送)、效果评价(如受众信息反馈)等各个环节。每个环节都需要周而复始地进行。
四、四、我国现阶段农业传播的基本状况
a.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建国伊始直至改革开放初期,农业传播的主要表现形式是农业技术的推广,是一种自上而下的线性传播。受当时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影响,农业推广人员与一般行政干部的区别不大;主要借助行政命令开展农业科技的传播工作,农业推广工作者的
28
工作阻力较小。
b.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社会阶层分化明显,由此促进了农业传播需求的增长和层次的提升,进而对农业传播者提出了更高要求。
第二节 农业传播的基本原则
(真实性、针对性、合作、效益)
一、真实性原则——体现在4个方面
a.准确表述涉农信息的5要素:时间(when)、地点(where)、人物(who)、事实(what)、原因(why)——新闻传播5要素;
b.传播内容符合客观实际,不歪曲、不编造;
c.农业科技信息应经过实践检验,证明其切实可行,而且符合当地当时的生产条件;
d.农业传播者对涉农信息或现象的分析、解释必须符合事理逻辑和通用常识。
二、针对性原则
a.针对不同地区的区域条件(如降水、海拔、土质、经纬度等)进行传播;
b.针对不同受众的特点和具体需求进行传播; c.针对不同季节(或节气)的变化规律进行传播。 三、合作原则
a.农业传播者之间的合作——传播需要多学科、多专业知识的交融;
b.农业传播者与受众之间的合作——前者主导作用,要善于调动
29
受众的参与意识;
c.社会各部门之间的合作——农业教育部门、政府部门、农业科研机构等。
四、效益原则——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
a.坚持经济效益原则。努力将传播成本和劳动消耗降到最低,提高生产力水平;
b.坚持生态效益原则。要大力宣传生态保护知识,要借助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动植物生物体,服务于人类需要,创造一个高产、优质、低耗、无公害的农业生产系统;
c.坚持社会效益原则。通过传播活动促进社会各阶层之间形成和谐的社会关系。
第三章 农业传播模式
本章主要内容
第一节 模式与传播模式 第二节 农业传播模式
第三节 中国农村的信息传播服务体系
第一节 模式与传播模式
一、模式的概念与功能 1.关于模式的定义
⑴学界关于“模式”的3种定义
a.对真实世界的理论化和简约化的表达方式。——[美]沃纳.赛佛林、小詹姆斯.坦卡德
30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农业传播技术与应用(研究生讲义)(6)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