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建设500kV区域中心变电所1座。远期吉安供电区内每个县、市有一座以上220kV变电站,配套建设220kV送配线路。
第二十条 通讯规划
加快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体系、信息标准体系、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努力形成标准统一、资源共享、安全有效的机制,实现信息高速互联互通。
(一)邮政:形成科学、合理、快速、高效的物质流通网络,构建迅速、准确、安全、方便的邮政通信体系。全面推进城镇住宅楼房通邮工作。
(二)电信:加快市域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信息网络运行速度,扫除电信覆盖盲区。积极发展计算机局域网、宽带网建设,并与国际英特网互联,逐步建立全球范围内信息共享和查询的高速信息网络。
(三)广播电视:全市广播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100%。完善光缆和微波传输网建设,市广播电视中心的节目可通过光缆和微波传送到每个乡镇和村。全市有线电视网与全省联网,并且能同internet及其它网络互通,形成大容量、宽频带、数字化的广播电视节目的综合数据信息双向传输的宽带网。
第二十一条 给水规划
建立有效的水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体系,基本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保证饮用水安全。加强水利设施建设,增加工程供水能力,以满足各行业用水需求。开展农村饮水安全及节水型社会建设。
第二十二条 排水规划
重点城镇应逐步完善城镇的排水系统,由雨污合流过渡到雨污分流,规划期末应建设城镇污水处理站。一般建制镇和乡集镇可实施雨污合流制。
第六节 综合防灾体系规划 第二十三条 防洪排涝
完善赣江流域防洪体系,进一步提高防洪除涝能力,重点加固赣江大堤,使赣江干流重要堤防能安全防御类似1962年型的特大洪水。中心城区防洪标准近期50年一遇、远期100年一遇。中心城区排涝标准按十年一遇一日暴雨一日排出设防。禾水河、孤河、遂川江、乌江、泸水等主要支流的堤防工程基本达到20年一遇以上的防洪标准。建立现代化的洪水预警预报、洪水调度、防汛抗旱系统。完成万安水利枢纽按100米运作的后续工作,建设峡江、井冈山、桐木堑、永丰水利枢纽和石虎圹航电枢纽。
第二十四条 消防规划
加强各级城镇消防规划的编制,坚持贯彻以预防为主的方针,提高全社会的消防意识,增强抗御火灾的能力,以适应保障安全的需要。县城以上城镇按责任区4-7平方公里/座的标准建设消防站;建制镇应建立消防站。进行消防通道、通信、设施的建设。
第二十五条 人防规划
认真贯彻“长期准备、重点建设、平战结合”的人民防空建设方针,立足适应打赢高技术局部战争和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要求,积极探索人民防空建设的新路子;加强人防工程建设力度,扩大人防工程建设规模,逐步缩小与人防工程实际需求的差距,形成以指挥工程为核心、人员掩蔽工程为主体、医疗救护工程和防空专业队工程等专用工程相配套的较为完善的人防工程防护体系,提高在高技术局部战争条件下城市人民防空能力。达到能应付现代战争及重大灾害事故,有效保护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目的。
第二十六条 地质防灾
坚持预防为主、避让与治理相结合,对可能发生滑坡崩塌的主要地段全面规划、突出重点。防治目标是减少人员伤亡,避免经济损失,提高预报成功率,促进地质环境和经济建设的协调发展。
第七节 开发管制
第二十七条 城乡土地利用
实现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合理利用,各类用地严格按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配置。耕地总量实现动态平衡,土地资源保护和开发取得明显成效,土地生产力和综合效益大大提高,对农副产品的需求得到保证,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显著提高;森林覆盖率稳定在66%以上,生态环境进入良性循环;实现耕地总量和城乡建设用地规模双向控制达标,达到建设和谐、平安社会,人居环境安全、舒适、优美的要求。
科学规划城镇居民点用地,逐步降低城镇人均用地标准。2010年和2020年,除井冈山市区外,中心城区和所有县城人均用地均应降至100平方米以内,其它城镇人均用地均应有显著控制和减少。
第二十八条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 进一步做好名城、名镇(村)、历史保护街区、文化遗址和文物保护单位等历史文化遗产的资源调查、申报和保护工作,充分发挥行政部门对其保护、监督职能。经批准的各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要认真编制保护规划,划定历史文化保护区、文物保护单位和重要的地下文物埋藏区的范围、建设控制地带,确定保护重点和保护措施,在保护区内严格禁止与历史文化遗存保护无关的各种工程建设。所有涉及历史文化遗存保护的建设项目严格按国家的法定程序进行规划、论证和报批。
第二十九条 区域空间开发管治
依据空间管治强度划分为三类区域:
(一)严格保护区:对基本农田保护区、自然保护区、水源地、生态脆弱区实行严格保护,严禁与保护无关的各类建设;
(二)控制开发地区:主要包括风景名胜区、生态功能保护区、森林公园等,其核心区和缓冲区不得从事开发活动。核心区和缓冲区以外的参观游览区在保护前提下经批准可进行合理适度建设;
(三)规划引导和调控地区,主要包括城市规划区、农村居民点、和通道地带等,其建设与开发建设必须符合相关政策、法律、法规和符合相应技术规范要求。
第三十条 环境保护
以提高区域环境质量为目标,逐步削减和控制工业和生活污染。实现城填环境清洁优美、生态良性循环,与人民生活初步富裕的现代文明相适应的环境目标。
大气环境质量符合国家二级标准,主要水系环境质量控制在国家II到Ⅲ类水标准(其中各县市城镇饮用水及峡江、吉安市珍贵鱼类繁殖保护区水质达Ⅱ类水标准)。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控制在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GB3096-93)各适用区域相应标准内。中心城区空气环境质量达到二级标准,井冈山市达到一级标准。
第三十一条 生态建设
合理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保证生态功能区用地需求。切实保护具有重要生态功能的林地,加快矿山的环境治理和土地复垦。全面整治水土流失,实施封山育林措施,开展流域治理,减少水土流失,坡度在25度以上的耕地全部退耕还林还草。新建国家级生态示范县(区)。建立西阳山自然保护区在内的12处自然保护区、10个森林公园,总面积为190万亩。进一步加强井冈山、武功山等风景名胜区保护建设。
第四章 规划区城乡统筹发展规划
第三十二条 规划区主要城镇职能、规模
根据城乡发展条件,结合乡镇合并,将近郊区内的8个乡镇规划为市镇,并划分为河西片区市镇组群、河东片区市镇组群和河南片区市镇组群。
(一)河西片区市镇组群
该组群位于河西片区,包括兴桥、樟山、长塘、曲濑4个市镇。规划该组群承接部分无污染城市工业的协作配套生产,积极发展无公害蔬菜产业、林果等农副产品加工业、旅游观光及相关服务业、生态农业等。规划市镇人口共约6.1万人,建设用地共约7.3平方公里。
(二)河东片区市镇组群 该组群位于河东片区,包括值夏、天玉、富滩市镇。规划该组群充分利用当地农林资源,发挥资源优势,积极发展农林产品加工业、蔬菜种植和养殖业。规划市镇人口约2万人,建设用地约2.4平方公里。
(三)河南片区市镇组群
该组群位于河南片区,包括横江市镇(凤凰、永和均被纳入中心城区)。规划依托交通优势,积极发展物流仓储、集贸业、粮油等农副产品加工业以及都市农业,成为物资集散交流基地。规划市镇人口约2.2万人,建设用地约2.6平方公里。
第三十三条 规划区新农村发展原则
农村居民点建设要走集中、集约的发展道路。加快推进农村居民点归并,将村庄人口集中至中心村和较大村庄。
城中村、园中村、近郊村按城市社区标准规划建设。其他的农村居民点建设要走集中、集约的发展道路,归并散户散村,完善村庄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配套,改善农村居民生活条件。
第三十四条 规划区重要基础设施建设 (一)城乡基础设施 (1)给水
规划区给水厂规划
水厂选址 水厂数量 总供水规模 服务范围
吉安城区 4 38.00万m3/d 中心城区、天玉、曲濑 樟山 1 1.50万m3/d 樟山、长塘 兴桥 1 1.0万m3/d 兴桥
值夏 1 0.50万m3/d 值夏、富滩
凤凰 1 0.9万m3/d 横江、凤凰、永和 (2)排水
规划区污水厂规划
污水厂选址 水厂数量 总供水规模 服务范围 吉安城区 3 32.00万m3/d 中心城区、天玉 樟山 1 1.20万m3/d 樟山、长塘、 曲濑 1 1.5万m3/d 曲濑、兴桥、横江 (3)电源
近期建设500kV中心变电所1座,选址河南片区敦厚镇路下,装机2×50MW。设500kV电力线6回。
(4)垃圾处理厂
2010年前完善樟山垃圾处理场的配套设施;新建一处粪便无害化处理场;继续完成樟山医疗废弃物处理中心。2010年后完成现樟山垃圾处理场的封场工作;在河西片区远离中心城区、远离赣江的尧塘新建一处垃圾处理场。规划在河东片区市郊社山建一处垃圾处理场;在河南片区距城区17公里处的梅塘乡裴家村新建一处垃圾处理场。
(二)社会服务设施统筹
完善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改善农村交通状况,开通新的公交线路,修建候车亭;增
加农村文化事业投入;深入开展便民服务项目建设;新增连锁便民店,发展农资连锁店。
第三十五条 规划区空间管制策略 (一)禁建区
禁建区包括基本农田保护区,水源保护区、山体水体保护区、自然和人文保护区的核心区、峡江水利水电枢纽工程库区淹没区以及地质灾害易发区。
基本农田保护区分布在城市近郊区。
水源保护区包括地表水饮用水源一级保护区。根据《江西省环境污染防治条例》,其范围为市自来水厂取水点上游1000米至下游100米的赣江、禾河水域,沿取水点一侧的滩地以及迎水面堤脚向背水面延伸100米的陆域。
山体水体保护区包括老虎坑水库、稠塘湖水库、禾河等河湖湿地及其周围防护区域,以及天玉山、真君山、天华山、西垅山、螺子山等自然山体。
自然和人文景观保护区有青原山自然保护区、钓源古村保护区、吉州窑遗址保护区、娑罗山自然保护区、渼陂古村自然保护区。其核心区域为禁建区。
地质灾害易发区分布在河西片区的易家——螺子山山脚,河南片区的渡头一带,以及河东片区的平湖一带、草坪桥——毛家,规划建议将其纳入禁止建设区。
该区域除进行农村居民点建设和保护需要直接相关建设外,禁止一切与城市建设相关的活动的开展,并严禁破坏景观与自然资源,保护耕地,禁止耕地转为非耕地,禁止侵占基本农田进行农村居民点建设。
(二)限建区
限建区包括一般农田用地区,自然和人文景观保护区的控制区,重要生态廊道区以及地质灾害评估报告中划定的灾害较易发区等。
一般农田用地区包括中、低产田、零星农田菜地等。
自然和人文景观保护区的控制区包括渼陂古村自然保护区、青原山自然保护区、钓源古村保护区、吉州窑遗址保护区、娑罗山自然保护区的控制区。
重要生态廊道区包括中心城区各组团之间的绿色隔离地区、沿主要河道两侧区域形成的绿化通廊地区等。
地质灾害较易发区有真君山——杉竹山,天华山——禾埠新村,神岗山,墨江头,周家岭——肖龙岗,永和镇的锦湖村、蔡家村,规划建议将其纳入限制建设区。
该区域除进行必要的农村居民点建设、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外,限制其他与城市建设相关的活动的开展。保护耕地,严格控制耕地转为非耕地,因建设需求确需占用耕地的,必须经过法定程序严格审批,经批准后方可实行。控制农村居民点规模,禁止侵占基本农田进行建设。
(三)适建区
适建区为高程50.5米-90米,坡度15°以下的地区,且经过综合用地条件评定的适宜城市建设的区域。
在该区域内,因城市建设发展需求,涉及将农田地转化为建设用地的,必须经过法定程序严格审批批准后方可实行;该区域内的农村居民点,原则上不再扩大其规模,应对其进行合理引导,促进其向城区集中。
第五章 城市性质与规模 第三十六条 城市性质
赣中地区的中心城市,井冈山红色旅游之都,省级历史文化名城。 第三十七条 城市人口规模
规划预测2010年吉安市中心城区人口为53万人,2020年吉安市中心城区人口为73万
人。
第三十八条 中心城区建设用地规模
规划预测2010年城市建设用地规模为52平方公里,人均城市建设用地指标为98平方米/人;2020年城市建设用地规模为76平方公里,人均城市建设用地指标为104平方米/人。
第六章 城市空间发展策略
第三十九条 城市空间拓展与整合策略
①实现城区对接,提高主城区的中心地位; ②通过新区建设带动老城改造;
③工业园区建设应突出特色,提升产业结构。 第四十条 城市发展方向
综合考虑到吉安市中心城区三大片区联动和紧凑发展的基本要求,规划期内可选择的城市发展方向有:
①河西片区向南发展至新村、宋家、神岗山;向西发展至路口、庙背、普塘、罗家坊;向北发展至曲沙。
②河东片区铁路以西地带适当向南北方向扩展,北至沙芜,南至老虎坑水库;铁路以东部分向南发展至横江,向东发展至菱塘、大塘、浒岗、云江,向北发展至临江。
③河南片区向西发展至罗家、塖上、对门、店下;适当向南发展至社前、连山、梨塘。另外将京九铁路以东与西陇山以南的用地作为远景城市发展方向。
第四十一条 城市空间基本格局
赣江、禾河在中心城区交汇,将整个城区自然划分为三大片区:河西片区(吉州区),河东片区(青原区),河南片区(吉安县敦厚镇及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各个片区内部又被河流、绿地、主干道、过境公路等分隔为若干组团。整个城区呈现“一城三片,两水三岸,多中心多组团”的城市空间格局。
①河西片区:集中心城区文化、娱乐中心,行政中心,商业金融服务中心为一体的综合型片区;
②河东片区:集旅游休闲、教育科研、商业贸易以及生态居住为一体的,具有滨江特色的新型片区;
③河南片区:工业及生产服务型片区。 第四十二条 城市布局结构
本轮规划延续上轮规划中的城市布局结构,采用“双环、方格路网、多中心多组团、轴线串接”的城市布局形式。
第七章 中心城区用地布局规划 第一节 居住用地与住房建设规划 第四十三条 居住用地规划原则 ①居住空间整体协调发展的原则;
②强调土地资源的节约、集约、高效利用,旧区改造与新区发展并重的原则; ③适度发展居住、服务、就业一体化社区的原则; ④倡导混合住区的原则;
⑤规划政策引导与市场行为相结合的弹性互动发展原则。 第四十四条 居住用地规划目标 在保证城市性质、职能得以实施和发展的前提下,通过对城市整体居住空间的统一规划,达到规划、政策、管理和房地产市场的协调一致,努力把吉安建设成为人民安居乐业、综合设施完善、环境优美、适宜居住的城市。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吉安市城市总体规划(2007-2020)(2)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