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不知道山中有人了,所以更显得空了。“空山”二字点出此处有如世外桃源。 (2)颈联的词序可以作怎样的改动?改了好还是不改好?为什么? (3)颔联和颈联写得十分热闹,这和作者要创造的寂静、宁谧的环境是否和谐?为什么? (4)尾联运用典故,而取其相反之义,我们怎么理解这一句?它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呢? 四、课堂小结 在这首诗中,诗人运用生花妙笔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清新宁静的雨后山村图,一幅优美的山水画:清幽的山景,淳厚的民风,这正是他理想中的生活环境。他不忍离开,回到官场上那种纷纷扰扰的生活中去,表现了诗人热爱大自然,陶醉于闲适恬淡的生活情趣。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厌恶官场,想归隐山林的强烈愿望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板书设计: 5、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教学反思
11
李鹊镇中心小学集体备课
(一年级上学期传统文化)
课题 教材分析 第6课 柳桥晚眺 一课时 《柳桥晚眺》是宋朝诗人陆游的一首诗。诗人在河边听着鱼在水中跳跃,眼前的树林正等待着鹤鸟的归巢。悠闲的云儿不愿化作雨滴落下来,因此便在青山绿树之间飘来飞去。恬静的环境反映了诗人闲适的心情。 1.在老师的帮助下让学生对照“解析”理解诗句的意思。 2.在诵读的基础上使学生能够熟练背诵《柳桥晚眺》和《夜雪》这两首诗。 3.背诵并理解“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4.在老师的帮助下使学生了解古诗诵读的方法,学会借助插图理解古诗里包含的意思。 5.通过诵读感受古诗的韵律美,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 6.感受自然风光的美丽,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1.朗诵和背诵诗歌。 2.背诵并理解“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课件 一、导入新课 我们来欣赏一首古诗。配乐播放《柳桥晚眺》。 二、学习诗句,理解诗意 1.过渡:这节课我们学习宋朝陆游的诗。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南宋山阴人。12岁即能诗文, 一生著述丰富,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等数十种存世。陆游具有多方面文学才能,尤以诗的成就为最。自言“六十年间万首诗”,今尚存九千三百余首。其中许多诗篇抒写了抗金杀敌的豪情和对敌人、卖国贼的仇恨,风格雄奇奔放,沉郁悲壮,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在思想上、艺术上取得了卓越成就,在生前即有“小李白”之称,不仅成为南宋一代诗坛领袖,而且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地位,是我国伟大的爱国诗人。 2.多种形式朗读诗句。 柳桥晚眺 小浦闻鱼跃,横林待鹤归。 闲云不成雨,故傍碧山飞。 3.引导学生理解诗句。 (1)通过刚才的朗读,你读懂了什么?谁来说说。(引导学生说完整话) 12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准备 修改意见 教 学 过 程
(2)质疑:有没有不懂的地方吗?学生说。 (3) 反复朗读,熟练背诵。 小结:老师先总结诗句意思。 水边听到鱼儿从水面跃起,在林字里等待鹤鸟的归来。悠闲的云儿下不了雨,偏偏要贴着青山飞过。 4.总体把握诗歌的情景 何谓“意境”?这里的“意”,是作者的主观感受(情);“境”是指客观世界(景),两者融为一体便成为意境。因此,意境是诗人借助于多种艺术手法而创造出来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物我同感的一种美好的艺术境界,是诗情和画意的完美统一。 诗人在河边听着鱼在水中跳跃,眼前的树林正等待着鹤鸟的归巢。悠闲的云儿不愿化作雨滴落下来,因此便在青山绿树之间飘来飞去。恬静的环境反映了诗人闲适的心情。 三、日积月累 补充陆游的的其他诗词。 游山西村 (南宋)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诗意:不要笑话农家腊月做的酒浑浊,丰收之年有丰足的佳肴款待客人。一座座山、一道道水重重叠叠,怀疑会无路可行的时候, 忽然看见柳色浓绿,花色明丽,又一个村庄出现在眼前。 四、学习《夜雪》 夜雪 白居易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这首五绝作于任江州司马时。是说,夜间忽觉被窝里有点冷,继而看见窗户发亮,原来是下雪了;时时听见竹子被压折的声音,方知雪下得很大。觉衾寒窗明,而知有雪,闻折竹之声,而知雪重,写来曲折有致,构思巧妙,别具一格。就景写景,又景中寓情,“冷”、“夜雪”和“折竹声”,委婉传出诗人被贬后的寂寞冷清之状和无限感慨。 五、拓展延伸 1.交流收集到的材料:出示白居易的诗句。 2.总结谈话:我们祖国的语言文字是多么的丰富多彩,同学们利用业余时间多背些名诗名句。 3.把我们今天所学到的古诗讲给家长听,背给家长听。 板书设计: 柳桥晚眺 小浦闻鱼跃,横林待鹤归。 闲云不成雨,故傍碧山飞。
13
教学反思 14
李鹊镇中心小学集体备课
(一年级上学期传统文化)
课题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准备 第7课 衣冠服饰 一课时 1.使学生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内容。 2.在教师的引导下,能够具体联系实际弄明白课文的意思。 3.使学生懂得养成穿着得体、爱护衣物、取放物品有定处的好习惯。 了解文中表达的意思,养成穿着得体的好习惯。 课件 一、导入: 一个人的身份、气质、内在的素质可以从穿着中得以体现。在日常生活中,正确对待自己的衣帽服饰,懂得爱护和珍惜,取放要有定处,养成良好的习惯,形成规律,这样会给自己带来不少的方便,减少许多麻烦。 从今天起我们一起来学习基本的礼仪和常规的习惯,看看在平时的生活中怎样让自己变的更文明、礼貌赢得别人的欢迎和喜爱。板书课题,齐读 二、学习周总理的故事 1.过渡:说到穿着的学问,这里有一个周总理的故事,请小朋友自己读读。 2.学生自由读故事。 ⑴ 自己轻声读几遍,把故事读通顺。 ⑵ 指名读,正音。 ⑶ 齐读,读正确流利。 3.引导学生理解故事。 ⑴ 通过刚才的朗读,你读懂了什么?谁来说说。(引导学生说完整话) ⑵ 质疑:有没有不懂的地方吗?学生说。 ⑶ 小组互相学习,交流感受。 ⑷ 指名反馈,师生补充。 小结:周总理的故事的确非常让人感动。作为一名国家领导人,他深深地明白仪容的重要。那么你认为什么是美丽的仪容呢? ⑸ 反复朗读,熟练背诵。 三、联系实际,畅谈体会 1.谈话:在学习生活中,你对仪容的理解?请说给大家听15
修改意见 教 学 过 程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一年级上册传统文化教案(3)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