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动物生理学考研复习资料全(2)

来源:网络收集 时间:2019-02-17 下载这篇文档 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或QQ: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除去了纤维蛋白原的血浆就是血清。 四、血浆的主要成分

血浆是一种淡黄色的液体,由90%的水和100多种溶质组成,约占血液总量的50%-60%,是机体内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水(90-92%)

养分:血浆蛋白质、脂类、葡萄糖、维生素等 血浆 电解质:Na、K、Ca、Mg、HCO3、Cl、HPO4、SO4

代谢产物:氨基酸、多肽、乳酸、酮体、尿素、尿酸、肌酸、肌酐、马尿酸、胆色素和氨 O2、CO2、和N2等气体 其他:激素和酶等

白蛋白(主要由肝脏合成) 血浆蛋白 球蛋白:α、β、γ 纤维蛋白原 五、血浆蛋白的功能

调节血浆和组织液间的渗透压——白蛋白 参与脂类和脂溶性物质的运输——α、β球蛋白 参与机体的免疫反应——γ球蛋白

血浆功能 参与凝血、纤溶和生理性止血——纤维蛋白原 营养功能——白蛋白 运输功能——结合蛋白 六、血浆渗透压

溶液中的溶质促使水分子通过半透膜从一侧溶液扩散到另一侧溶液的力量。 构成:①晶体渗透压:由晶体物质,特别是各种电解质构成,如K+、Na+等。 作用:调节细胞内外水的平衡,维持细胞正常容积和形态。 ②胶体渗透压:由各种血浆蛋白质构成,主要是白蛋白、球蛋白。

作用:有利于血管中保留水分,维持毛细血管内外水的平衡,维持血容量。 等渗溶液:与细胞和血浆渗透压相等的溶液。如5%葡萄糖溶液、0.9%NaCl溶液、1.9%尿素溶液 等张溶液:能使红细胞保持正常体积和形态的溶液。如5%葡萄糖溶液、0.9%NaCl溶液 张力:溶液中不能透过细胞膜的颗粒所形成的渗透压

尿素能自由透过细胞膜,故1.9%尿素溶液虽然与血浆等渗,但将红细胞置入其中后立即溶血,所以不是等张溶液。 渗透压的大小与溶质颗粒数目的多少呈正比而与溶质的种类和颗粒的大小无关。 七、红细胞生理 (一)形态和数量

哺乳动物——无核、双凹圆盘形 骆驼和鹿——呈椭圆形 禽类——有核、椭圆形

红细胞是血细胞中数目最多的一种。同种动物的红细胞数目常随品种、年龄、性别、生活调节等不同而有差异。 幼年动物高于成年动物 雄性动物高于雌性动物 营养条件好的高于营养不良的

高海拔地区的动物红细胞数量和血红蛋白含量均高于低海拔地区的动物

6

+

+

2+

2+

--2-2-

(二)红细胞的生理特性

1.红细胞的渗透脆性: 红细胞在低渗溶液中发生膨胀、破裂和溶血的特性。

红细胞脆性: 当红细胞可塑变形能力降低以后,细胞挤过小口径的毛细血管时即容日发生破裂,这种一破裂的特性称为红细胞脆性。

溶血:红细胞内血红蛋白逸出并进入血浆中的现象,称为红细胞溶解,简称溶血。

临床意义:衰老红细胞的抵抗力较弱,脆性较大;网织红细胞和初成熟的红细胞抵抗力较强,脆性较小。 某些化学物质,疾病和细菌等,能使红细胞脆性有所增大,不同程度地引起溶血。 先天性溶血性黄疸患者其脆性特别大;巨幼红细胞性贫血患者其脆性显著减小;

2.红细胞悬浮稳定性:在循环血液中,红细胞在血浆中保持悬浮状态而不易下沉的特性,称为悬浮稳定性。 通常用红细胞沉降率(简称血沉)反映红细胞悬浮稳定性。

血沉:通常以红细胞第一小时末在血沉管中下沉的距离表示红细胞沉降的速度,称为红细胞沉降率或血沉。 意义:血沉愈慢,表示悬浮稳定性愈大 血沉愈快,表示悬浮稳定性愈小

测定血沉有助于某些疾病的诊断,也可作为判断病情变化的参考 活动性肺结核病,风湿病 血沉 特征:血沉快慢与红细胞无关,与血浆的成分变化有关

3.红细胞的可塑变形:红细胞经常要挤过口径比它小的毛细血管和血窦孔隙,这是的红细胞会发生卷曲和变形,通过后恢复原形,这种变形称为可塑变形。 (三)红细胞的生理功能 1.运输O2和CO2

2.缓冲血液酸碱物质:HHb和HbO2均为弱酸性物质。组成两个缓冲对共同参与血液酸碱平衡的调节作用。 KHb/HHb和KHbO2/HHbO2 (四)红细胞生成和破坏

1.红细胞的生成条件:①正常的红骨髓造血功能

抑制

放射、某些药物 骨髓造血 再生障碍性贫血

②机体能提供充足的造血原料:蛋白质和铁

铁的供应不足、铁丢失过多 缺铁性贫血(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③必要的成熟因子:VB12和叶酸;铜和锰 食物中南的叶酸和VB12缺乏 胃壁细胞分泌内因子 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2.红细胞的破坏:平均寿命120天;主要由于衰老而遭破坏;在脾脏和骨髓中被吞噬 (五)红细胞生成的调节

①爆式促进因子(BPA):促进早期红系祖细胞增殖 ②促红细胞生成素(EPO):促进晚期红系祖细胞增殖

③雄激素、甲状腺素、生长素增强红细胞生成,雌激素抑制红细胞生成。 缺氧是刺激红细胞生成的直接因子

机体缺氧 刺激肾脏 EPO增加 促进造血器官红系祖细胞的增殖、原血母细胞的分化、成熟和Hb的合成 血液中红细胞增加 缓解了缺氧 (六)白细胞生理:种类、数量及各自的生理功能 白细胞比红细胞体积大、数目少、比重小,有细胞核。

7

中性粒细胞(50%-70%):吞噬与消化 有颗粒细胞 嗜酸性粒细胞(2%-4%):参与过敏反应 嗜碱性粒细胞(0.5%-1%):参与变态反应 白细胞 淋巴细胞(20%-40%):细胞免疫、体液免疫 无颗粒细胞 单核细胞(2%-8%):吞噬、免疫 白细胞的主要功能是消灭侵入机体的外来异物,即免疫功能。 吞噬细胞——非特异性免疫 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 白细胞 免疫细胞——特异性免疫 淋巴细胞 白细胞:根据其细胞质中有无特殊的嗜色颗粒,将其分成粒细胞和无粒细胞。粒细胞又依据所含颗粒对染色剂的反应特性,被区分为中性粒细胞(红色和蓝色)、嗜酸性粒细胞(红色)和嗜碱性粒细胞(蓝色);无粒细胞则可分成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

中性粒细胞:在机体的非特异性细胞免疫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当病原微生物突破皮肤侵入机体时,淋巴细胞将产生大量化学趋化因子,这些趋化因子能诱导中性粒细

胞向炎症区运动,并参与防御反应。

特点是变形运动活跃,吞噬能力很强。对细菌产物的直接和间接趋化作用都很敏感。

有很强的运动游走与吞噬能力,能吞噬、水解入侵细菌、坏死细胞和衰老红细胞等,可将入侵微生物限定并杀灭于局部,防止其扩散。是炎症时的主要反应细胞。 急性化脓性炎症 血液中的中性粒细胞百分率 嗜碱性粒细胞:与组织中的肥大细胞有很多相似之处,胞内的颗粒中含有多种具有生物活性的物质: 肝素:对局部炎症部位起抗凝血作用 组胺和过敏性慢反应物质:参与过敏反应

趋化因子A:吸引、聚集嗜碱性粒细胞参与过敏反应

嗜酸性粒细胞:具有变形运动能力,但吞噬作用不明显。其主要功能是抑制嗜碱性粒细胞和肥大细胞的致过敏作用及

参与对蠕虫的免疫反应。它可释放PGE1、PGE2和组胺酶。

①缓解过敏反应和限制炎症过程。

过敏反应时,可吸引大量嗜酸性粒细胞趋向局部,并吞噬抗原抗体复合物,从而减轻对机体的危害。 ②对寄生虫的免疫反应

单核-巨噬细胞:①吞噬和消化作用——吞噬和消化病原微生物、凋亡细胞和损伤组织 ②分泌功能——在抗原或多种非特异因子的刺激下分泌多种物质 ③处理和递呈抗原——激活淋巴细胞并启动特异性免疫应答 ④杀伤肿瘤细胞 淋巴细胞:T淋巴细胞——实施细胞免疫

B淋巴细胞——实施体液免疫,即抗体免疫 (七)血小板的形态、数量及生理功能

循环血液中的血小板是无色透明、无细胞核、双凸圆盘形或杆形小体 由骨髓巨核细胞的胞浆断裂而成,在血液中仅存留5-11天 能消耗氧,产生乳酸和二氧化碳,具有活细胞的特征

8

血小板的生理特性:1.粘附 2.聚集

3.释放反应:血小板受刺激后,可将颗粒中的ADP、5-HT、儿茶酚胺、Ca2+、血小板因子3(PF3)

等活性物质向外释放的过程。

4.收缩 5.吸附

血小板的生理功能——参与生理性止血和血液凝固过程,保持血管内皮的完整性 1.参与生理性止血

小血管损伤后血液将从血管流出,正常动物仅在数分钟后出血将自行停止。 过程:小学馆受伤后立即收缩;血栓形成,实现初步止血;纤维蛋白凝血块形成 2.参与凝血

血小板中含有多种与血凝有关的因子(PF3、PF2、PF4),对凝血过程具有极强的促进作用 3.保持血管内皮的完整性

血小板抗原融入血管内皮细胞,对内皮细胞修复有重要作用。 血小板的凝血过程

损伤:当血管内皮细胞损伤 暴露出胶原纤维

粘附:血小板粘着在胶原纤维上 吸附凝血因子 促凝血酶原激活物形成 松软血栓

聚集:彼此粘连聚集成聚合体

释放:释放血小板因子 促纤维蛋白形成 网络红细胞 扩大血栓

收缩:在Ca2+作用下其内含收缩蛋白 血凝块回缩 坚实血栓 八、血液凝固和纤维蛋白溶解

(一)生理止血——小血管损伤后血液将从血管流出,正常动物仅在数分钟后出血将自行停止,这种现象称为生理性

止血。

血管内皮细胞:激活血小板、释放缩血管物质 参与者 血小板:粘附、聚集、释放 血液凝固与抗凝系统

(二)血液凝固——血液离开血管数分钟后,血液就由流动的溶胶状态变成不能流动的凝胶状态的凝块,这一过程称

为血液凝固或血凝。

它包含着由一系列凝血因子参与的、复杂的蛋白质的酶解反应,其最后阶段表现为血浆中的可

溶性的纤维蛋白原转变为不溶性的纤维蛋白,后者呈丝状态交错重叠,将血细胞网罗其中,称为胶冻样血凝块。

生理意义:凝血速度很快,一般几分钟完成。

①堵塞伤口,起到止血、减少出血的作用; ②防止细菌等异物侵袭伤口,保护机体。

凝血因子:血浆与组织中直接参与血液凝固过程的物质,统称为凝血因子。根据发现的先后顺序,以罗马数字编号的

凝血因子有12种。

9

(三)血液凝固的基本过程 第一步 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

第二步 凝血酶原 凝血酶

Ca 2+

凝血酶原激活物

凝血酶 第三步 纤维蛋白原 纤维蛋白

途径:分为内源性和外源性两种

主要区别在于凝血酶原激活物形成的过程不同

血液凝固的机理:1.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PF3,Xa,V,Ca)

(1)内源性激活途径:从激活因子XIII开始至激活因子X的过程。参与凝血的因子全部存在于血浆中。 特点:反应步骤多,凝血速度慢

(2)外源性激活途径:从因子III释放开始至因子X的激活过程。凝血的组织因子(组织凝血吉美,

因子III是来自血管外组织,而不是来自血液)

特点:反应步骤,凝血速度快 2.凝血酶的形成

凝血酶原(II) 凝血酶(IIa) 3.纤维蛋白的形成

XIII

纤维蛋白原 纤维蛋白单体 纤维蛋白多聚体

凝血酶

XIIIa Ca

2+

2+

凝血酶原激活物

凝血酶 Ca

2+

10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动物生理学考研复习资料全(2)在线全文阅读。

动物生理学考研复习资料全(2).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本文链接:https://www.77cn.com.cn/wenku/zonghe/479157.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Copyright © 2008-2022 免费范文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 邮箱:tiandhx2@hotmail.com
苏ICP备16052595号-18
× 注册会员免费下载(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