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作:高适:《别董大》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诗仙: 李白。 特点: 以抒发个人情怀为中心,咏唱对自由人生个人价值的渴望与追求。诗词自由、奔放、顺畅、想象丰富、气势宏大。语言主张自然,反对雕琢。
代表作:李白:《月下独酌》、《梦游天姥吟留别》、《蜀道难》。 诗圣: 杜甫 特点: 诗歌艺术风格沉郁顿挫,多表现忧时伤世,悲天悯人的情怀。自中唐到宋代以来都继承了杜甫的写实风格。
代表作:《三吏》、《三别》、《兵车行》。 3、白居易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又号香山居士,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中国文学史上负有盛名且影响深远的诗人和文学家。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新乐府》、《秦中吟》等。 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4、白居易前后期的创作风格有什么不同?
前期: “兼济天下”。创作了大量针砭时弊、反映民生疾苦的诗作,如《秦中吟》、《新乐府》、《长恨歌》、《琵琶行》。
后期:“独善其身”。呈悲凉、狂放之态 。这一时期他创作了大量的闲适诗。 如《常乐里闲居偶题十六韵》、《官舍小亭闲望》等。 5、《长恨歌》的创作背景
6
答:元和元年(806),白居易任周至县尉,一日与友人陈鸿、王质夫到马嵬驿附近的游仙寺游览,谈及李隆基与杨玉环的事,王质夫认为,像这样突出的事情,如无大手笔加工润色,就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他鼓励白居易:“乐天深于诗,多于情者也,试为歌之如何?”。于是白居易写下了此事,陈鸿同时写下了一篇传奇《长恨歌传》。 6、《长恨歌》的双重主题
《长恨歌》的主题有四种说法:讽喻说、爱情说,双重主题说和揭示宫廷秘闻说。
讽喻:“讥明皇迷于色而不悟也”,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这首诗是讽刺唐明皇的荒淫误国的。
爱情说: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这首诗里对李隆基和杨贵妃爱情的歌颂和同情,“不过述明皇追忆贵妃始末,无他激扬”。
双重主题说: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诗的前一部分是讽刺唐明皇的荒淫误国,后一部分是对唐玄宗、杨贵妃坚贞专一爱情的歌颂。 双重主题说更合适。李杨爱情,本身是很美好的。但美好的爱情却导致了政治的混乱,把爱情也送入了坟墓。 爱情讽刺双重主题说
“一方面对李杨两人的生活荒淫、招致祸乱作了明显的讽刺,另一方面对杨贵妃的死和两人诚笃的相思赋予了很大的同情”,全诗“更为偏重的是对于李杨两人悲剧遭遇的同情”。(王运熙)
此诗前半是现实主义的,以讽谕为主,后半则用浪漫主义手法,多凭想象夸张,所述已非历史事实。两部分的主导方面在后半篇,为使前
7
后有机结合,前半的讽刺保持着一定的限度,而且多有讳饰。将此诗看成纯粹的讽刺诗或爱情颂歌都不恰当。 7、《长恨歌》的叙事线索。
爱情的起因——爱情的盛宴——乐极生悲、安史之乱爆发——仓皇逃难、马嵬兵变——爱情的悲剧、刻骨的思念——访求仙山、再结来世之缘。 8、白居易的诗歌理论
⑴、诗歌的作用:补察时政,泻导人情。“惟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 《寄唐生》 )
⑵、诗歌的内容要反映现实,反映时事。“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与九元书》 ) “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著也”( 《新乐府序》 )
⑶、诗歌形式要为内容服务。但也要注重诗歌形式,做到声情并茂。
①“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 《与九元书》 ) ② 诗歌的语言要通俗易懂。
白居易把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定位为“长恨”,原因是什么? 他们既是爱情的享受者,又是灾难的制造者,他们特殊的身份地位,使他们的爱情走向毁灭。
《长恨歌》中描写杨玉环“闻到汉家天子使”的情态的诗句是九华帐里梦魂惊。揽衣推枕起徘回,珠箔银屏逦迤开。云鬓半偏新睡觉,花冠不整下堂来。风吹仙袂飘摇举,犹似霓裳羽衣舞。
8
《长恨歌》中记载唐玄宗与杨贵妃七月七日在骊山长生殿,两人的爱情誓言是: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背诵《长恨歌》中的佳句 三、宋词知识概述
1、宋词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每个阶段的代表人物?
宋词的发展,大体经历了北宋时期、北宋中期、南北宋之交、南渡以后、宋末元初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晏殊、张先、晏畿道 ,欧阳修等人承袭“花间余绪”,北宋前期,以小令为主,为由唐入宋的过渡 ;
第二阶段:北宋中期,柳永、苏轼在形式与内容上所进行的新的开拓以及秦观、贺铸等人的艺术创造 ,促进宋词出现多种风格竞相发展的繁荣局面 ;
第三阶段:南北宋之交,,周邦彦在艺术创作上的集大成 ,体现了宋词的深化与成熟。这三个阶段在时间上并非截然分开 ,而是互相交错在一起的 ;就其发展演变的实际情况看 ,继承与创新也不是相互脱节的
第四阶段:南渡之后,辛弃疾、李清照、陆游等人用词反映抗金斗争,表达了爱国主义热情,从此,词作与社会现实生活、词人的命运、人格更紧密相连,词人的艺术特性日益鲜明突出。这一阶段,空前解放了词体,增强了词作的艺术表达力,最终确立了词体与五、七言诗歌分庭抗礼的文学地位。
最后阶段:最后阶段是遗民词。这一时期词坛两大特点,一是创
9
作活动的群体性; 二是题材风格的趋同性。代表人物:周密、王沂孙,杨缵等
(北宋前期:晏殊、欧阳修、张先(小令);北宋后期:苏轼; 南宋前期:辛弃疾;南渡以后:辛弃疾、陆游;宋末元初:张炎) 2、宋词是给燕乐所配的歌词,燕乐又是当时流行的曲子,因此词也叫曲子词
从外观看:词与诗歌不同,词有词牌;句式长短不齐,因此又叫长短句 3、辛弃疾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别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显示其卓越军事才能与爱国热忱。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作品集有《稼轩长短句》,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对辛弃疾的评价:辛弃疾在文学上与苏轼齐名,号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王士禛语)。有人(陈廷焯)这样赞美过他:稼轩者,人中之杰,词中之龙。
4、《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词中活用了那几个典故?运用典故的目的何在?每个典故发生的时间是什么时候?
10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大学语文(2)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