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悠的原理和技巧——以对韩寒《求医》一文的分析为例
@谁说这二货是少年岩:亲王yoooooooooテ▽テ我自己写的东西第二天都会忘记,同忏悔 @慎简:方与张鸣的访谈中,张鸣说,方曾经骂他假学者。但方不承认。张鸣说,可以查你博文。方立即说,应该有上文。。。韩寒傻啊,难道你也傻了?现成的逻辑学着点儿! @锁锁酱_太太你的节操:我也来忏悔……我都不记得我开过的坑了(。
@浅蓝传说:噗……轻而易举你爹啊(抱歉忍不住骂了),老子工作忙,断更半年了,年初四终于有空打算出宫更两章,发现四十万字要从头看一次啊有木有!!
@猫莔莔:回复@Gromit_Gao:当年我在征文上捞了个纪念奖那篇由于没留底稿至今除了题目啥都不记得了我会到处乱说么
@Moon_Aquarius:我也对自己写的小黄书忘的一干二净了。
@悉尼卡通:抱团取暖。看自己的旧文字经常会发出这样的疑问:这是我写的? @夏妩君:我连自己写的blog内容都记不全...
好了,休息时间,本节列这么多不是为了凑字数。而是希望基本上把大家的疑问涵盖掉。不要说忘掉一句话,一段话,一个书名来源,一个创作经历了。在高产作家中,忘掉配角、主角、情节、设定、标题,连写没写过这本书都忘掉,甚至边写书边忘掉,全是毫不出奇的事情。在起点看过书的朋友都有无数的经验。所谓作家应该对自己的作品像孩子一样,非常熟悉,乃是彻头彻尾的胡扯。
人的记忆规律是什么样的?几周、几个月、几年前的事情,忘记、记错、记串、记忆相互矛盾,是极其正常的事情。在这里,提醒一下,要注意区分“记忆矛盾”和“逻辑矛盾”。两者不是一件事。前者很正常,无任何说明力,后者有说明力。
那么在逻辑上这话为什么是不成立的呢。请温习第二节的逻辑陷阱: (1).请列出这个判断的标准D。
(2).请使用逆否命题说出这个标准D的逻辑陷阱。
在我的第二篇文章[6]中,曾经玩了一个游戏,破桥高考上北大,被怀疑是他的好基友烂桥代考的。然而在质问中,他死活想不起来高考是哪天考的,哪个考场考的,作文题目,数学大题,科目顺序,测试卷,模拟考,什么都记不得了,连发给他的高考数学卷子都不会做了。于是他毫无疑问是烂桥代考的。
首先列出判断的逻辑标准:
标准D:你记不住你的考试经历,所以你是代考的。
标准D的逆否命题:如果你不是代考的,你就能记住自己的考试经历。
经过逆否命题一转换,逻辑就很清晰——这个命题是非常荒谬的。但是在玩的时候,有些朋友很有信心。高考作文我是记不住了,可我有水平啊。我能证明自己。你看,那么多作家记不住,大家都不怀疑他们代笔,却怀疑韩寒。因为韩寒证明不了自己的水平啊。这不正说明韩寒有问题么?如果质疑的是马伯庸,就他的水平,肯定能证实自己不是代笔!(请大家把这篇文章爱特一下@马伯庸,你能证明吗?)
此时我不禁脑补了一个场景:马亲王穿着亲王戏服,带着高帽子在戏台上,底下黑压压的群众在批斗,主持的红小兵举着大喇叭说:“马伯庸!你一个数学从来不及格的人怎么能考上上海的大学?你这个电气公司做市场的小职员,只能业余写作,怎么写那么快?你的中篇小说作品涵盖科幻、奇幻、历史、灵异、推理、动漫这么多领域,你哪来的知识?你这个猥琐的中年胖子,怎么可能是《风起陇西》《寂静之城》这种大气磅礴、如此帅气的作品的作者?你上微博为什么从来不谈自己的创作经历,只会一个劲儿地发冷笑话?你的《笔冢》写了一半太监了,是不是没付够代笔团队的工资?团队散了写不出来了吧?说!你的团队去
11
忽悠的原理和技巧——以对韩寒《求医》一文的分析为例
哪了?”底下的群众一阵山呼海啸:“说不说?说不说?打倒反动亲王!代笔团万岁!祥瑞御免!祥瑞御免!”马亲王在台上昂起高贵的头颅,挺起胸膛:“我,我,我当然能证明!”
很多人会发现,玩“你高考是有人代考”游戏的时候,为啥总觉得缺了点什么?是的,缺的这个东西叫“怀
疑气氛”,一种舆论空间中的社会情绪。这就好像你发现很多传销组织洗脑很有效。于是你把传销组织的
教材和课程ppt拿过来,用来教朋友,朋友对你嬉皮笑脸——你忽悠啥呀,当我傻瓜啊?是不是很奇怪?同样的教材,同样的手法,却无法取得相应的效果。因为气氛。
这种方法,普通人是无法重现的。因为用各种暗示和煽动手段营造“怀疑气氛”是个非常高端的技巧,它需要一定的话语权,对大众心理和传播的深刻了解。在这种怀疑气氛下,任何正常的举动会被视为可疑,逻辑有缺陷的标准会被轻易接受,居委会大妈级的弱智分析家会被视为“福尔摩斯”和“名侦探柯南”,极度脑残的帖子会被视为“又一力作”。顶级的高手,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下,甚至可以让儿子揭发父母是历史反革命,妻子指证丈夫是特务。
缺失了这个怀疑气氛,回复理性思维后,这一切就不存在了。所幸的是,国内能做到制造大众气氛的人寥寥无几,无一不是各教派的主教、传销集团的首脑、公关公司的头牌,和大网站的运营总监。强烈建议@老沉直接雇佣老方做运营,新浪股票一定能涨的。
有很多年龄较大的知识分子,虽然逻辑上不能识别这个破绽,但是他们会从经验上对这样的做法感到警惕。因为这种做法以前使用过——对,就是典型的文革专案组手法。你不是没罪么?问问你就行了,越问,你就说的越多;说的越多,错误就越多,破绽就越多,自相矛盾的地方越多,证据嗖嗖地就积累起厚厚一本,很快你就“罪证确凿”了。有时连暴力都无需使用,只要你开口就行了。有趣的是,专案组的成员还觉得自己很正义,大家庆祝!我又挖出了一个隐藏很深的特务。
当年不少知识分子很傻,我身家清白,他本来就是有罪之身,你们能这么定他的罪,我可不怕,我能证明自己!但最后无一不在这种手段下,变成历史反革命。真是天真啊。看完这篇文章,你就知道为什么文革后首先想恢复的是正规的法律程序。记住:质疑者要有规范,审判者要中立,旁观者要应用逻辑思考问题。最容易出现的问题就是质疑者兼任审判者,和对逻辑不敏感。公众不敏感可以理解,知名的、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对逻辑不敏感,就需要反思。
这里尤其批评@兔主席。他一直在强调作家可以有限度自证的。但他构造的场景不够正确,在他的场景中,坐审判席的是理性中立的知识分子。但真实情况是,你面对的是急欲给你定罪的专案组成员,和在怀疑气氛下的大众。在这种气氛下,任何证据、证言、说法,都会被极度扭曲。比如拿出了手稿,欲图定罪的专案组成员和疑心病泛滥的公众都会很快“发现”新的疑点:手稿怎么可能是干净的?假的吧。你居然坐在手稿上拍照片,自己写的手稿难道不应该像宝贝一样呵护么?
下一章我们就开始说手稿的问题。 ------------------------------------------
4.控制信息
在这场争论中,质疑方获得了很多世界级的学术成果,涵盖比较文学、文本分析、考古、数学、书法鉴定、刑侦等等方面。手稿鉴定法是其中之一。韩寒拿出了手稿,有人马上指出,这手稿也太干净了。你看我写的作品,手稿都是修改过的,好脏。于是,大家开始“摆事实,讲道理”,真正的作家手稿是怎样的呢?当然是脏乱差。你这干净的手稿显然是假的。见下图:
12
忽悠的原理和技巧——以对韩寒《求医》一文的分析为例
博文配图:(脏乱的手稿)
前面几张是其它作家的脏乱手稿,最后一张是韩寒的手稿。对比强烈。看见这个证据,你会觉得,对啊,手稿那么干净,还一次成型,怎么可能?
@严锋老师尝试使用了这个学术成果,惊呼:我获得了一个音乐史上最大的发现。莫扎特(左)是有代笔的,而贝多芬(右)是原味的。[7] 博文配图:(莫扎特和贝多芬的手稿)
这个时候你会觉得有点不对,然后我们继续看: 博文配图:(鲁迅的手稿)
13
忽悠的原理和技巧——以对韩寒《求医》一文的分析为例
博文配图:(《阿Q正传》的手稿)
14
忽悠的原理和技巧——以对韩寒《求医》一文的分析为例
博文配图:(胡适的手稿)
实在太干净了有木有?不禁令人心生疑窦,这是誊抄过的吧?作家出版前可能把自己手稿重抄了一下。这个可能性确实存在,所以我们去找鲁迅去世前一天《鲁迅日记》的手稿。鲁迅不可能临死前一天还在拼命誊抄自己手稿吧?
博文配图:(鲁迅临终前几天的日记手稿)
15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忽悠的原理和技巧(3)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