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各人种的人口数量是不等的。白色人种最多,约占世界总人口地54%;黄色人种第二,占37%;黑色人种约占8.5%;还有其他混合人种约占0.5%。)
(以上部分如果学生已经回答了,可以省去)
【承转】同学们收集到的关于人种的资料很多,由于时间关系,无法在课堂上一一展示,课后利用板报再交流。通过刚才的交流,同学们对世界三大人种有所了解。 【板书】二、国家和地区
【提问】你们是怎样理解国家的?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小结。
【归纳】国家是有一定的空间范围的,在这个空间内有自己的主权,不允许别国侵犯。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国旗和国歌。 【提问】课前请你们收集资料,有没有收集到国旗的? (学生一一出示国旗并介绍)
【练习】请同学们看书第31页图2—23,把下列国家的国旗与下图中的国家用线连起来,看谁连得最快? (学生练习,评价反馈)
【提问】国家与国家之间是有国界的。那么国界线是怎样划分的? 请学生看书第32页图2—25,思考回答。
【归纳】从中我们可以知道两个相临国家之间有的以山为界,有的沿河而行,还有的按经纬线划分。
【提问】下面请看课文32页第二自然段和下面两位小朋友的对放说明了什么呢?(国家与国家之间经济发展很不平衡。) 【叙述】按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国家可分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 【提问】你所知道的国家哪些是发达国家?哪些是发展中国家?(学生回答)
【小结】发达国家以欧洲居多,发展中国家有150 多个,大部分在亚洲、非洲、拉丁美洲。
【承转】我们已对一些国家的情况进行了交流。下面是老师收集到的一个材料。请大家来看一下,你能从中得到一些什么东西? (学生回答:世界上存在着??问题。)
【承转】那么,当今世界各国还面临着哪些问题呢?看第33页课文和图片,也可以联系我们刚刚学过的内容。(环境、资源问题,和平、发展与合作问题等。)
【叙述】世界这个大家庭中存在的这些问题,须我们大家共同去关注它、研究它。以后我们对这些内容再做专题探究。 (课堂小结)
【提问】本节课我们学了些什么?是怎样学的?
(学生小结的同时,教师多媒体出示本课知识要点,并进行学法指导)
世界三大人种的特点及分布;知道了世界是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组成的,国家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按不同发展水平分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亚非拉国家绝大多数属于发展中国家,大部分欧洲国家属于发达国家;另外还了解了面积居世界前五位的国家。
【作业】课后用你们收集到的信息出一期有关世界各国知识的黑板报专栏。 问题研讨
“关心世界大家庭”一目所列举的环境、资源、政治、经济等方面的问题,强调的是国际间、区域间合作的重要性,而不是把重点放在解决具体的问题上。 8综合探究二 从地球仪上看世界
蓝青学校 洪伟源
一、结构分析
认识和了解地球仪是认识社会、认识地球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探究活动主要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观察地球仪”重在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和分析,认识地球仪,进而认识地球;把学生头脑中的平面的地图印象,转化为立体的空间印象。教师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最大程度地利用地球仪进行观察与分析。
第二部分“使用地球仪”重在让学生根据前面的观察和分析,学会运用地球仪上的经纬网来确定地理事物的位置,来分析它们的地理环境特征。
二、课堂教学设计 课程标准:
1、使用地球仪、地图等工具,知道它们的主要特点和功能; 2、恰当地运用表示地理方位和位置的术语。
教学目标:
1、通过对地球仪的观察、探究,能借助地球仪指出经纬线及基本特点。
2、通过地球仪的使用,能运用地球仪和经纬网确定一地的位置,并能简要说出位置特点。
3、通过观察和使用地球仪,使学生的观察能力,空间思维能力不断增强,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与品质。
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经纬线概念、特点、经纬度划分利用经纬网确定位置; 2、 教学难点:东西半球划分,利用经纬网确定位置。
教学方法与思路:
以“分组合作讨论”为载体,以“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为基本形式,以“观察能力、空间思维能力”培养为目标,以“问题探究”为主要方法,设计课堂教学过程。
教学准备:
多媒体展示台;经线及经度,纬线及纬度,经纬网、东西两半球投影片、地球仪(7-10个)
教学探究过程:
环节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导入新课 由已学过的内容同学们知道:要了解中国的地形气候,可以借助中国地形或气候图。那要了解全球的情况有哪些方法呢?从而引入课题和第一个内容。 分组思考,讨论,然后提出各组的看法,(可能会说:借助世界地图,航天飞机上观察拍照,借助地球仪实地考察等)
环节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教学探究一、观察地球仪环节 1、指导学生观察地球仪;(提示学生从地球仪的形状、组成、表面构成颜色、线条、文字、图例等多角度仔细观察),然后针对性提问:①你在地球仪上发现了什么?②你能把观察结果说出来吗?2、过渡说明:从地球仪上,同学们发现上面有海洋、陆地、国家、山脉、河流等,还有很多纵横交错的线。这是什么线呢?地球表面真的有这些线吗?3、教师在简介地轴、南极、北极后引出经线的概念并板书。4、指导学生观察地球仪并回答问题:①地球仪上有多少条经线?长度相同吗?②经线与南北极有什么关系?指示什么方向?③经线上的度数,地球仪上经线划分了多少度?教师对学生表现作鼓励性评价后再问:④经度分哪两部分?是以哪条经线为起点划分的;⑤东西半球怎样划分的?我国在东西哪半球?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先作鼓励性的评价,然后出示经线及经度投影片,再对两问作补充,〈板书0O经线和西经20O及东经160O经线〉然后转入。5、过渡引入:地球仪上,除经线外还有与经线垂直的圆圈,这就是纬线,现在我们来观察纬线和它的特点。6、教师根据学生观察进度提问:①地球仪上有多少条纬线?长度相同吗?②经线是半圆形,纬线是什么形状?③地球仪上纬线划分了多少度?教师活动 学生分组,仔细观察各组地球仪,组内发表意见说出结果,并填写教材P.35四个相关的填空。 每组推选代表回答教师提问。学生再次观察地球仪上纵横交错的线,并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学生按教师所讲,在地球仪上找到地轴,南北极和经线。学生分组观察讨论,并将讨论结果填写在教材问题后,然后回答教师提问。学生思考观察,并在地球仪上找经度划分起点和东西半球划分界线,回答问题〈可能会有多种答案〉。学生在教材中记下0O经线和东西半球分界线:20OW和160OE。学生观察地球仪,并找到纬线,先按照教材P.36上问题逐个观察,思考讨论,然后将结论用铅笔写在问题后。学生在先前观察基础上,结合记录的结果,再观察、讨论,然后回答教师提问。学生活动
教学探究一、观察地球仪 教师对学生作鼓励性评价并记分后再问:④纬度分哪两部分?是以哪条纬线为起点?⑤南北半球怎样划分?我在南北哪半球?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先作鼓励性评价,再出示纬线及纬度投影片补充两问题,同时板书〈0O 纬线、赤道,南北极纬度〉,然后转入下一内容: 学生观察地球仪上标注的纬度并找到中国后,讨论回答,〈可能会有多种答案〉 学生在书中记下板书内容和地球仪对照 。
教学探究二、使用地球仪环节 〈板书〉 我们在了解了经纬线及经纬度以后,就可以利用地球仪了解一地的位置: 1、请同学们根据教材P36中问方框的要求完成三个问题。学生完成后教师提问三问题。教师补充东西南北四方位英文表示法含义及第三题第(2)问内容。教师评价记分后转入:2、利用经纬网分析一地的位置特点。教师先说明经纬网的含义,并让学生在地球仪和地图上感知; 3、指导学生阅读教材P.36,资料一(高、中、低纬的划分)资料二(五带的划分)后提问。①从图册P.19可看出,南半球高、中、低纬的纬度范围怎样?②南半球有哪几个温度带?度数各是多少?教师鼓励性评价后,转入下问:4、
请同学们结合地球仪与教材P37图利用我们刚才学到的知识完成下列问题:①我国在北半球还是南半球?东半球还是西半球?②我国大部分在什么纬度带,澳大利亚呢?③我国大部分地区在五带中的哪一带?巴西呢? 教师活动 学生认真听清任务后,观察地球仪,并在题干后标注自己观察到的结果〈第一题第2问可有多种结果,第三题第二问学生可能知之不多〉。 学生依自己标注结果回答后在第三题第二问后加上正确答案。 学生看教材P37图或地球仪,感知经纬网的含义。 学生结合地球仪和教材P.37或图册P.19,明确两资料含义。学生观察地球仪和图册P.19下三幅图,结合起来思考回答。 学生看书中图,再观察地球仪对照教师提出问题,运用本课已学到的知识和技能思考,分析得出结论,并回答教师提问。 学生活动
教师鼓励性评价,并让学生在图上找巴西和澳大利亚与中国比较,然后出示经纬网投影片强化。 5、引导学生共同讨论:我国跨多少经度:按经度每差15O时间相差1小时算,我国最东最西时间大约差多少小时? 教师举例说明,鼓励学生后转入下环节。 学生从半球位置,纬度带位置,五带中的位置比较,强化对不同位置的理解。 学生先根据提示讨论,然后在教师举例和引导下,得出结论写在书上。
提问小结 1、本课你学到了什么?2、你还知道哪些本课没提到的知识? 3、你还想知道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 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发表意见。
作业 1、完成填充图册P.8第1、2题; 2、思考:为什么美国的NBA篮球赛在美国第一天晚上进行,而我们却在第二天早上看现场直播? 学生独立思考,完成填充图册,课后讨论思考题,可作为兴趣探究,保持学生探究欲望。 9第三单元 中华各族人民的家园
第一课 国土与人民(第一课时)
董玉娣中学 朱红雁 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了解中国的地理位置并分析其优越性;了解中国的领土范围,体会中国“疆域辽阔”的特点;掌握中国的行政区划,熟悉34个省级行政区的全称、简称和行政中心,能在空白的中国行政图上熟练指出它们的位置。 (二)过程与方法
1.利用“协作交流、建构知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与同学合作,通过查阅地图和其他相关资料,培养学生运用地图学习知识、借助地图获取信息的能力,提高收集有用信息的能力,运用分析、比较、综合等方法整理知识。 2. 通过“你说我说、展示成果”展示学生学习、协作交流的成果,建构知识框架。从中提高学生语言表述能力。 3.通过“初试牛刀、巩固知识”巩固所学知识,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我国“疆域辽阔”的基本国情,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树立国家主权意识和青少年对国家应有的责任感。 (四)教学准备
1.教师收集相关资料,自制多媒体课件。
2.学生自制中国政区拼图:先印好中国政区图,上好颜色,粘在硬纸片上,然后按行政区剪下即成拼图。(在自制拼图的过程
中,熟悉各省级行政区的轮廓及位置)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展示课题,播放歌曲《大中国》。
过渡引导:歌曲中的家——中国,是你我大家共有的家,今天开始我们就要来了解你我共有的这个家。看哪一组同学对自己的“家”了解的更多、更详细。 新课学习
一.协作交流、建构知识(前后两桌四位同学为一组,相互协作,利用地图及所查资料完成题目) (一)阅读“世界主要国家面积比较表” 国 别 面积(万平方千米) 居世界位次 俄罗斯 1710 1 加拿大 997 2 中 国 960 3 美 国 937 4 巴 西 851 5 澳大利亚 768 6 印 度 297 7
请回答:中国陆地面积 万平方千米,位居世界第 位, 与 洲面积最接近。 (二)阅读课本第40页图3—1“中国的疆域”。 1.根据我国的轮廓,快速找出我国的四个端点。 ——最南端:4°N附近的曾母暗沙;
最北端:漠河以北、53°N附近,黑龙江主航道的中心线; 最东端:135°E多的黑龙江与乌苏里江的主航道汇合处; 最西端:73°E附近,新疆的帕米尔高原上。
2.用直尺量出南北、东西的图上距离。利用该图的比例尺,计算我国南北、东西的实际距离。 3.读出我国所跨的经度范围和纬度范围,说出我国的半球位置。
——我国所跨的经度范围:73°E—135°E;纬度范围:4°N—53°N。 从经度范围看,我国位于东半球;从纬度范围看,我国位于北半球。 4.通过刚才同学们的学习,对我国的疆域,你最直接的感觉是什么? ——我国的范围很大。
5.(1)模拟探险活动:A:按逆时针方向沿着陆上国界,说出沿途经过的陆上邻国,共几个?分别是哪几国?B:按顺时针方向沿着大陆海岸线,说出经过的大海、与我国隔海相望的国家、我国最大的岛屿的名称。 AB两组同学迅速交流一下,想一想中国疆域位置有什么特点? ——陆上邻国依次是: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第七册历史与社会教案(4)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