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隘实验中学 忻万紫
一、教材分析:
通过前一节课的学习,学生已初步具有一定的阅读平面图的能力,也了解了社区的主要功能,本课是在此基础上对第一课内容的拓展和延伸。认识社区是认识社会、参与社会生活的起点,它以学生感受、观察、思考社会生活为起点,引导学生认识生活中常见的社区类型及不同类型社区间的差异与联系,从而使学生初步形成区域间的差异与联系的观点。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社区的分类和差异。能够对社区的环境及其主要特征进行描述。
过程与方法:学会做简单的社会调查,在收集资料和社会调查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认识生活中常见的社区类型及不同社区间的差异和联系,使学生初步树立区域间既有差异又有联系的观点,认识加强社区间联系的必要性。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社区的类型和差异及相互联系 教学难点:为什么社区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四、教学方法:
本课在教学方法的选用上主要采用“讨论法”和“活动教学”的方式。在教学中,教师通过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讨论、解决问题。本课教学中可进行社区差异的讨论,社区间联系的讨论,便于开启学生心智,提高学生能力。同时,在教学中,教师要能充分利用时间开展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学。本课活动主要有:课前的商店商品产地的调查活动。 五、教学准备:
(1)老师课前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
(2)学生课前准备:课前调查社区内商店商品的产地;收集关于本地与外地在资金、人员、信息往来方面的资料 六、教学设计:
(一) 出示明阳小区平面图和王村地形图,请同学完成两个任务:
(1)请同学分别代表杜鹃和王明结合地图介绍一下自己所在区域的环境特点。 (2)请同学讨论分析这两幅地图描绘的区域有哪些不同点呢? 在学生回答基础上,教师总结:
明阳小区是典型的城市社区,而王村是典型的乡村社区。
(二)请同学根据课本与自己的生活实践来说说城市与乡村具体有哪些不同点?也就是城市与乡村是依据什么来划分的?在学生回答基础上出示补充资料。
乡村社区 城市社区
社区规模 规模较小,常为一个或几个自然村 规模较大,人口密度高,常包括若干个 小社区 主要产业 种植业、养殖业、牧业、渔业 商业、工业、交通运输业、旅游业、服务业、信息产业 景观特色 建筑物相对低矮,与农田、牧场、 建筑物高大、密集,并有一定的规划,
渔场等相间分布 镶嵌在纵横交错的街道中
人口流动 人口流动性弱,农民有故土难离 人口流动性强,不但在不同的社区之间流 的思想 动,也在不同的职业之间流动
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密切,家族观念强 亲缘关系和同乡关系相对较弱,人员之间的业缘关系较密切 文化活动 传统文化活动多与农业生产有关 文体、娱乐活动,四季丰富多彩
教师叙述:城市也好,农村也好,都是在人们长期的社会生活中自然演化而来。怎么理解呢?在人类社会早期,人类过着穴居和逐水草而居的生活,这时有没有社区。随后出现了原始畜牧业和农业,耕作方式比较落后,“刀耕火种”。这时村落是半固定的,初步形成社区。随着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出现的圈养和学会了用牲畜的排泄物作为土壤的肥料,乡村部落才逐步稳定下来,从而形成了社区。之后,其中一些村落的规模与范围不断扩大,慢慢演化成城镇并进而发展为大城市。习惯上,我们把城市、农村这些自然形成的社会生活区域统称为自然社区。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一定的自然社区里。(课件展示:识别不同的社区分类表“自然社区”部分内容)
随着历史的发展,出现了国家,国家都有一定的区域范围,为了行政管理的方便,逐级划分了不同的行政管理范围,所以社区又可以划分为不同类型的行政社区。(出示“行政社区”部分内容) (三)请同学说说自己详细的家庭地址
同学们提到的省、县、市、镇、村等就是一个个行政社区。 谁知道我国行政区划是怎样划分的吗?(媒体显示) 国家
(四)请同学结合课本和自己的理解想想这种行政社区是根据什么来确定的呢?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媒体展示答案:行政社区是以行政管理范围来确定的区域。管理范围的大小决定了社区的不同规模。 社会进步的另一方面又表现在同一个社区(城镇或乡村)里面又慢慢的分化出一些区域,每一个区域以某一种社会活动为主,形成有功能特色的功能社区。
(五)请学生认真阅读教材中的北京市地图,每一个小组分别对应地图上的ABCD四个地区,共同完成三个任务: (1)介绍本区域主要特征 (2)介绍本区域主要功能(即主要是干什么?) (3)给每个区域起个名字 在同学回答基础上,教师总结:
刚才同学们分析了各区的功能差异,说明了他们的不同点。像这种围绕着人的不同社会活动而形成的区域,我们称为功能社区。(媒体展示:“功能社区”部分内容)
不过,老师要强调的一点是:既然为功能社区,就必须具备一定的功能,而且在布局上必须合理。 (六)请同学从环境与资源开发、旅游、购物、科技等角度分析ABCD四个功能社区分布的合理性。 刚才我们是以北京市为例分析了其城区内不同的功能社区。
(七)我们同学能以自己的家乡为例介绍一下有哪些不同功能的社区吗? 通过刚才的比较、分析,我们知道了生活的社区是多种多样的, (八)那么,这些差异大、类型多的社区是否存在共同点呢?
在学生回答基础上,教师总结:大多数社区总是与一定的地理区域相联系,而不同的区域,对社会生活又会产生不同的影响。 (九)请学生展示课前调查结果:社区内的商店有哪些商品属本地生产?哪些商品是外地调运的?产地在哪里? (十)这些外地调运的东西为什么在本地区不能生产?(引导学生从区域的自然环境与自然条件方面进行考虑) (十一)为什么要调运外地的商品呢?(为满足人们生活多种多样的需求,实现优势互补)
(十二)区域之间的联系仅表现在商品的调运方面吗?你还知道不同的区域之间在哪些方面可以发生联系?并能用你看到的、听到的事例来说明。
(十三)请大家关注我们身边的社区,联系实际,分析一下我们生活的社区在哪些方面应加强与外地的合作?怎样与外地合作?(分组讨论)
在学生回答基础上,教师总结:大家能结合实际提出了一些切实行或富有创意的想法,若在此基础上,我们同学能做个有心人,再做一些调查研究,而后以文字形式写信为政府领导,提出我们的建议,为我们的社区、我们的家园经济和社会发展尽自己的一份力。 课堂总结:
分别请几个同学起来说说:在这节课中你都学到了哪些新的知识?学了今天的书本知识,你认为对你以后的生活有什么启发? 课堂评价:请大家填写一下课堂教学的自评表 班级 姓名 学号 项目 自我评价 能否集中注意力听课 能否主动参与讨论
能否在课堂上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 能否积极参与合作
对自己的发言主动性是否满意 对本堂课取得的收获是否满意 4综合探究一 从地图上获取信息
横溪镇中学 葛成军
一、 教材分析
教材分成两部分,首先通过情景的设置,让学生学会选择不同比例的地图。然后分别设计了交通图、旅游图、等高线地形图以及土地利用图等四幅地图的问题情景,探究如何根据实际需要,正确地选择和利用地图,让学生学会判读和使用,从而使学生了解获取地图信息的基本要领。 二、 学习目标
1. 通过对图1-11A和图1-11B的对比分析,使学生学会正确的选择不同比例 尺的地图。
2. 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地图,让他们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学会运用不同类型 的地图来获取信息,解决实际问题。
3. 具备一定的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与人合作学习的精神。 三、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地图的种类 难点:地图的运用 四、 教学准备
学生:收集各种地图
教师:收集地图、杭州、张家界的旅游资料 五、 探究过程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导入 我们已经知道,利用平面图是向别人介绍自己所在位置的一个好办法。其实,地图能够告诉我们的绝不仅仅是位置,我们可以从地图中得到更多的信息。请同学们拿出自己收集的地图,说说自己的发现。今天,地图已经深入到人们的生活。生产的各个角落,日益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和经济建设不可缺少的工具和手段。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如何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合适的地图,以及如何运用地图来解决我们的实际问题。 学生回答
教学探究教学探究 一.选择合适的地图出示图1-11A和图1-11B提问:1. 请同学们观察图1-11A和图1-11B两幅地图,看它们有什么不同2.哪一幅地图表示的范围大?哪一幅地图表示的范围小?3.如果想了解福州与台湾之间的相对位置和大致距离,应该选哪幅地图?4.如果要坐火车浏览台湾,应选择哪幅地图?在什么情况下你会选择图A,在什么情况下你会选择图B,说说你的理由。教师小结:反映区域范围大的地图,图上内容越简单;而反映区域范围越小的地图,图上内容越丰富。二.巧用地图1情景探究一:出示《中国铁路干线分布图》出示杭州旅游图,设计出自己的旅游方案。提示:1. 教师下发有关杭州旅游景点的介绍材料。2. 教师告诉学生策划时应该注意的问题:行程问题、景点停留时间、参观内容、以及路线兴趣。2情景探究二:出示《鸡冠山等高线地形图》教师提问:1. 图上河流的分布有什么特点,为什么是这样分布的?2. 从山麓到山顶怎样走才能使爬山的距离最短?3. 如果从登山出发点出发怎样走既近又安全? 教师讲述:等高线越密集的地方,地势越陡峭;等高线越稀疏的地方,地势起伏越平缓。教师带领学生分析比较各种线路,寻找最佳线路。3情景探究三:郭莉莉准备到湖南的张家界风景区游玩两天,想选择一个旅游公司,请各小组以一个旅游公司路线策划组的身份,帮助她设计一条路线,争取她加入你们的旅游团。提示:1. 寻找风景区的出入口。你准备从哪个门进从哪个门出?2. 寻找过夜的宾馆、饭店。你准备晚上在哪个宾馆住宿?3. 大致确定第一天和第二要游览的景区(相对集中)。4. 具体确定每天的旅游线路。4情景探究四:出示《刘家窑乡土地利用图》,请同学们描述刘家窑乡土地利用变化的情况。提示:1. 1949年前的非农业用地怎样分布的?有何特点?2. 1985年前的非农业用地与1949年前的非农用地相比,有什么变化?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3. 1985年后非农用地又有什么变化?为什么会发生这种变化?教师:你还知道哪些地图?你会在怎样的情况下使用它们?和其他同学共同交流一下。 学生思考回答小组讨论小组交流小组讨论:从北京到杭州的线路,说说沿途经过的大城市。讨论:到了杭州,我
们该怎么去杭州玩呢?请同学们设计一个最佳的旅游方案?学生互评,选出最佳设计奖小组讨论、回答学生分组设计线路,并说明理由。小组讨论设计方案介绍方案互评方案(自己组投其他三组的票,并说说理由)学生分组讨论、回答学生交流 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大家认识了各种地图及其运用,相信大家通过以后的学习,会掌握更多的知识,成为祖国建设的有用人才。 自我小结
作业 请你利用相关地图对宁波的旅游资源进行评价、重组和开发,为游客策划一至二条旅游线路,并做好导游介绍。时间为一周。 六、 问题探讨
本课教学模式为探究式,学生选择和使用各类地图,并在教材创设的各种情境
中,结合所学的地图知识,从地图上最大程度地获取信息。在情感体验方面,教师应善于挖掘学生感兴趣的热点话题(如旅游)并以其为主线,找到它与新知识的交接点。另外,应注意探究式教学不同于启发式教学,探究式教学应重视对教材的整合与重组,并要求课堂知识有一定的拓宽。探究性话题要能吸引学生,使学生学到终生受益的技能。 5.第二单元 人类共同生活的世界
第一课 大洲和大洋
董玉娣中学 叶力云 教材分析
本课是学生从整体上认识社会生活的空间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学习自然及人文特征的基础。课文主要介绍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及位置分布和海陆面积比例;大陆、岛屿、大洲、海峡等一些基本概念;陆地及海洋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意义。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利用地图和图片等直观资料,以加强学生的理解,化抽象为形象。 教学目标
(1)利用地图了解世界海陆的分布特征。
(2)在地图上能识别大陆、岛屿、半岛、大洲以及大洋和海峡。
(3)在空白的世界地图上说出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位置、轮廓以及分布特征。 (4)能举例说明海洋对人类生存及发展提供的重要作用。 教学重点与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及分布位置。
教学难点:理解海洋与人类的关系,初步树立可持续发展观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课前收集一些有关人类与海洋关系的材料 教学方法
本节课采用以“问题探究”的教学方法为主,并穿插其他教学方式。尽可能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和智能。 学与教的过程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第七册历史与社会教案(2)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