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了 “三角形框架具有稳定性,利用三角形框架可以加固框架结构”概念目标,达到了“设计、制作一个可以支撑重物的框架结构”过程目标,体验到动脑、动手合作做框架的必要。
第二,运用课件较好地解决了教学的重难点。本课的重难点是探讨斜杆作用,以往学生往往难以理解,这次运用课件形象直观地了解了斜杆的各自作用。 不足之处:
1、本课学生做框架费时较多,因此,要在一节40分钟内完成,学生需要较熟练的制作框架技能,否则,一节课难以完成任务。为此上课前我用了10多分钟时间教授学生做框架。如果平时,我觉得教师可以先教会组长,再让组长教会小组同学。由于担心学生做框架时间不够,当学生作出加固四边形框架设想后,没有让每组学生根据自己的猜想做一做,而是用教师事先准备的框架进行演示验证,这样“用三角形框架来加固结构”过程目标打了折扣。
2、本课在做框架时,学生拿到24根小棒后,各自为政,合作程度不高,如果教师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竞赛,看那组做得又快又好,这样就能提高做的速度。
26
6、建高塔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 上小下大、上轻下重的物体稳定性好。 过程与方法
● 用简单材料独立地探究物体不容易倒的秘密。 ● 应用知识和经验制作不容易倒的“高塔”。 ● 把探究的结果与最初的假设相比较。 情感、态度、价值观
● 体验合作与交流,尊重自己和他人的制作成果。 教学准备
为小组准备:几个大小不同的塑料瓶、沙、吸管、胶带、水。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关于塔的图片资料,让学生感受到塔的神奇与生活中的具大作用。 提出问题:这样高大的塔要承受哪些方面力的作用呢? 观察这些铁塔,它们在形状和结构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二、物体不容易倾倒的秘密。
1、猜想是哪些结构特点使铁塔高耸入云又不容易倾倒?把我们的猜想写下来。 2、实验证明
利用塑料瓶怎样放最容易倾倒? 塑料瓶怎样放最不容易倾倒? 怎样做,使塑料瓶最不容易倾倒? 3、学生分组解决问题。
4、要想使物体不容易倾倒,可以用些什么方法? 三、制作不容易倒的高塔
1、利用老师要求准备的材料做一个塔,并尽量使它不容易倾倒。 比一比谁做的塔又高又稳定。 2、分组操作
测量高度,哪组的塔最高? 并测试叧组的塔最不容易倒。
如果这是一座真正的高塔,它的搞风能力与框架结构的高塔有什么不同? 四、铁塔形状和结构的再思考。
塔为什么不容易倒?看看我们先前的猜想,哪些得到了证实?哪些需要修正补充?
塔不易倒的秘密 底部越大越不易倒 底部越重越不易倒
空体比实体抗风能力更强 地基陷于地下越多越不易倒
教后反思:
通过《建高塔》的学习,学生认识了框架铁塔稳定不倒的形状结构特点。本节课用简单材料独立地探究物体不容易倒的秘密,应用知识和经验制作了不容易倒的高塔,学
27
生体验了合作与交流,尊重自己和他人的制作成果。完成了本节课的三个活动:第一,研究物体不容易倒的秘密。第二,建造不容易倒的“高塔”,第三,铁塔不容易倒的再思考。
在教学时除了观察一些高大的塔建筑外,还对法国艾菲尔铁进行塔简单而生动地介绍,这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并以埃菲尔铁塔为切入点进行对框架铁塔的学习。教学时,学生先观察提出埃菲尔铁塔的结构特点并提出猜想——上小下大,上轻下重真的能够使塔更稳固吗?用简单材料进行实验探究。在这个实验探究过程中,各组分析实验结果,学生能够说出让塑料瓶瓶口朝上放不容易倒,那么补充对比试验将瓶口朝下放学生会发现很容易倒,让学生对于塔形结构上小下大这方面了解比较清晰,但是在补充讲解过程中对于上轻下重这方面讲解不够透彻,让学生的理解浮于表面。应该在这一环节进行更加细致深入的对比实验和讲解,如将空瓶子和装了半瓶水的瓶子进行试验看看哪个瓶子容易倒,或者可以在空瓶子的瓶盖部分加上橡皮泥和空瓶进行比较,让学生能够更加清晰的了解上轻下重地特点也使塔更稳定。接着自己建一座“塔”在实践过程中边做边思考,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巩固。最后各小组高塔进行高度和稳定测试,各小组反思怎样才能让我的塔更稳固,让学生能够对所学知识进行综合利用,并了解到铁塔是具有多种结构使塔更稳固。但是用于建造塔的时间拖的过长,倒置结果反思这一环节所用的时间比较少,风力对高塔的影响这一点也没有进行补充讲解。在反思这个环节中应该多抽出些时间让学生能够静静的进行反思,并将自己小组的改进方法记录下来,这样能够使学生对框架铁塔的各种结构特点有一个更加细致的理解和巩固。
28
7、桥的形状和结构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 桥梁有多种不同结构,有的桥梁把多种结构合为一体。 ● 桥的形状和结构与它的功能是相适应的。 过程与方法
● 提高观察、比较、描述和评价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 体会科学技术对社会进步的作用。 ● 感受和欣赏桥梁的形状结构之美。 教学准备
为小组准备:吸管或竹片、粗线。 为全班准备:木板或瓦楞纸板、绳子。
教师自己准备:各种桥梁的图片或影像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国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说过:“桥梁是一种自古有之,最普遍而又最特殊的建筑物。” 二、美丽的彩虹桥-拱桥。
出示图片,观察比较这些拱桥,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各有什么优点?(教师出示图片让学生观察)
1、实验:用木棍做一个拱,然后两个做对比,看是那一个面的受力更大。 2、(桥面在拱下方的拱桥,桥面可以拉住拱足,抵消拱产生的向外的推力。桥面被水平方向的力拉紧,还增加了桥面的抗弯曲能力。) 三、拉索桥
1、观察拉索桥,它们的受力部分主要是哪些? (学生说出自己的观察结果和想法)
2、以实际例子说明(可结合我们家乡的太平桥作说明) 观察这些桥的结构是怎样的。拉索桥究竟有什么优点? 3、实验:模拟做一个拉索桥(这个由老师做演示实验) 在实难中学生边观察边思考问题,当演示完成后回答。
(1)两人同时用力拉绳把“桥”吊起来。我们朝什么方向用力? (2)把绳子拉平直些,再拉平直些,感觉用力有什么变化? 四、结合我们的生活自己来制作桥
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让学生分组完成也要以独立完成,再上交作品,由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来评定其水平。
让学生说出自己设计和制作桥的想法和原理是什么?
自己设计的桥有什么特点,请做得好的学生演示讲解,从而进一步体会本单元的知识。
拱桥 拱的高度不同 拱的两边推力不同 拉索桥
教后反思:拉索桥的实验材料应该提早准备好,教师可提前准备好相关的模型或图片,请学生本堂课带来以供研究。
29
8、用纸造一座桥。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 设计和建造桥需要综合考虑许多因素,如造桥的要求,材料的特性和数量、形状和结构等。 过程与方法
● 经历设计、制作、介绍交流的过程,体会设计的重要性。 ● 应用形状结构的知识及经验设计和制作。 情感、态度、价值观
● 发展乐于动手、善于合作、不怕困难的品质。 ● 发展尊重他人、认真倾听、敢于发表意见的品质。 教学准备
为小组准备:旧报纸一张、胶带、剪子、尺子。 教学过程:
一、检查学生合作带来的各种桥模型,请学生按照展览要求先报名,再统一在讲台前参展。
二、请各在座的评委检查制作的材料是否统一,然后讨论分别从几个方面去评价这些不同形状的桥模型?教师提出要求,板书如下:我们的桥展示评奖大会——最佳作品奖,最佳评委奖。最佳作品:描述分、比较分、承重分,总评分。单项奖:省料奖、美观奖、实用奖、参与奖。
三、准备怎样介绍自己的桥?下面的内容可供参考: 设计的想法是怎样形成的,出示设计图或设计过程。 应用了哪些形状方面的知识。 应用了哪些结构方面的知识。
我们的桥哪里受压力,哪里受拉力…… 制作过程中遇到了什么困难,怎么解决的。 哪些地方限于技术,做得不够好。 哪些地方是具有明显的优势的。 预计能承多少重量。
我们的桥展示评奖大会
描述分、比较分、承重分,总评分
最佳作品奖
最佳评委奖
单项奖 省料奖 美观奖 实用奖 参与奖
教学后记:评奖结果令人出乎意料,平时成绩优秀,表现良好的学生动手能力不佳,平
30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教案+教学反思(6)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