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组合生活中的问题进行理解巩固.。
教后记:
本课从自行车上的制动装置入手,作为教学的引点,我觉得安排的效果还是很好的,帮助学生在此基础上初步感知简单机械在自行车上的具体运用,也给孩子一个适当的铺垫。我在教学的时候,我特意找来一辆变速自行车,让学生在真实的实物面前,感知轮轴的运用,制动、力的传递等,感觉效果还是可以的。
寻找自行车上的简单机械环节,我放手让学生自主观察。观察之前我作了必要的指导,主要关注两点:一是观察顺序的指导,二是观察方法的指导。为什么要指导观察顺序?因为我觉得自行车首先要给它分成若干部分,然后再去寻找部分中自行车上简单机械的具体运用,这样不至于“乱点鸳鸯”,也让孩子系统地知道自行车的结构,因为自行车制动装置在前面已经学习过,有了这样的基础,学生基本会将自行车分成若干部分了。
16
第二单元形状与结构 第一课 抵抗弯曲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 房屋、桥梁结构中有“柱”和“梁”,梁比柱容易弯曲。
● 增加梁的宽度可以增加抗弯曲能力,增加梁的厚度可以大大增加抗弯曲能力。 过程与方法
● 识别和控制变量,记录数据,分析数据并得出合理结论。
● 用简单实验说明横截面为长方形的横梁为什么都是立着安放的。 情感、态度、价值观
● 能够大胆假设又能在实验中小心求证。 教学准备
为小组准备:长度、宽度相同、厚度不同的纸条(相同的卡纸粘贴而成),长度、厚度相同、宽度不同的纸条;铁垫圈、竹片或尺子。 教师自己准备:有关的建筑图片。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质疑导入新课
在三年级时,我们研究过纸承受拉伸和弯曲的性能。说说纸承受弯曲的性能如何? (学生自由表述自己的想法和意见)
(1)图片导入了解:房子和桥梁都是依靠柱和梁支撑的。这要通过观察、比较最简单的房子和最简单的桥的结构特点来认识。用板凳来比喻柱和梁,用板凳来比喻房子和桥梁,学生就容易理解房子和桥梁结构的共同点了,因为它们在结构上都和板凳是类似的。 (2)通过对比让学生认识到,柱子承受的压力是要把柱子压短、压碎,这当然是很不容易的。横梁承受的压力要把横梁压弯、压断,这就比较容易了。所以,研究横梁抗弯曲能力就很重要了。
二、纸的厚度与抗弯曲能力的大小。
在同学们的学习生活中用得最多的就是纸,那么你们在学习中特意去留心纸的特性了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一下纸抗弯曲的能力与什么有关。 1.、教师提出问题:
薄的纸连自身重量都不能承受就弯曲了。那厚的纸呢?
同学们猜想一下如果加大纸的厚度,纸的抗变曲能力会怎样呢?(小黑板出示)
2、通过同学的猜想会提出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教加强引导,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影响弯曲的因素上
3、针对学生的疑问教师指导学生制定实验计划与实施中注意的问题。 (1) 注意实验应控制哪些量不变。
(2) 怎样表示纸的抗弯曲能力的大小? (3) 表格设计:表1 纸的厚度 抗弯曲能预测 力的大小 实测 4、并根据所得数据制成曲线图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本课时对学生实验技能的得要培养)
5、最后得出结论:增加厚度可以明显地加强其承受重量的能力。
17
三、平放还是立放。
我们发现桥梁的横截面一般是什么样子的?观察桥梁是怎样安放的,通过今天的学习,请同学们说说这样安放的理由。并用实验来证明自己的理由。 四、课堂小结
提问归纳本节课学习的要点,指名这生回答教师给予更正完善。
教学后记:
本课有两个探究活动。一是研究梁的抗弯曲能力与什么有关。二是研究横截面是长方形的横梁平着放好还是立着放好。整堂课的重点是指导学生学生做好这两个实验,让学生经历预测、实验、记录、分析数据得出结论的过程。
概念的构建来自于学生对事物的体验与感悟,学生只有在探究活动中充分运用感官参与了、实践了才会有深刻的感悟和体验。《抵抗弯曲》的科学概念有两个:房屋、桥梁结构中有“柱”和“梁”,梁比较容易弯曲;增加梁的宽度可以增加抗弯曲能力,增加梁的厚度可以大大增加抗弯曲能力。
学生已有的前概念,对学生建构形成新的科学概念起着重要的作用,因为学生科学概念的形成是建构在学生已有的科学知识与经验基础上的。在学习这课之前,学生对抗弯曲能力的理解就是心理学家称为的“前概念”。众所周知,学生科学前概念在形成的过程中也有过思维的碰撞,大部分的前概念并非一蹴而就的,而是通过学生认知积累长期作用而形成的。在第一个环节的教学活动中,我安排了一个猜测活动:横梁的抗弯曲能力的强弱可能和哪些因素有关?你认为有什么关系?让学生用自己原有的知识来解释自己的猜测。这样不但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能让我们了解到学生的原有的知识水平。从课堂上看,学生对纸的抗弯曲还是有一定的认识的。学生们猜测可能跟材料有关、跟材料的形状有关、跟材料的厚度、宽度有关等等。他们的预测应该说都是很有道理的。
探究性学习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通过对探究材料的自主探索,发现材料之中蕴含的意义。用学生的材料袋里的厚纸搭了一个横梁,测试纸梁的宽窄、厚薄怎样影响它的抗弯曲能力。因为学生对一张纸的抗弯曲有认识,但是对于几倍宽和几倍厚的纸,他们的认识是非常有限的。所以动手实验之前先让学生预测横梁能承受几个垫圈。方法是让学生预测一个做一个,再预测一个再做一个。从六年级这个学龄阶段学生的知识层面分析,他们预测横梁承受垫圈的个数会随着宽度或厚度的增加而得到相应的增加,但实验的结果是纸的抗弯曲能力是随着纸的宽度、厚度增加成几倍增长的,这是他们的前概念中没有意识到的。所以在探究中建立起来的新概念会让学生建立得更深刻,对学生后续的思考和探究欲望也有了进一步的促进。
18
2形状和抗弯曲能力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 改变材料的形状,可以改变材料的抗弯曲能力。 过程与方法
● 做纸的形状与抗弯曲能力关系的实验。
● 观察瓦楞纸板的结构,作出解释和提出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
● 意识到小组合作做实验进行探究的必要性。 ● 乐于根据观察作出解释和提出问题。 教学准备
为小组准备:实验用的大小相同的纸若干张、铁垫圈、胶水、包装箱瓦楞纸板。 教师自己准备:一些不同形状的钢、铝型材样品或相关图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增加物体的厚度可以明显地加强材料的抗弯曲能力,但这样就要增加材料的用量。同学们还能为工程师想想其它的办法吗? 二、瓦楞纸的研究
我们平时看到的很多物品的包装都用到一种纸,同学们知道这种纸的名字吗? (这种纸叫瓦楞纸) 1、感知瓦楞纸的特性
同学人平时也接触过这种纸,现在老师也为大家准备了这种纸。大家右以拿到手上感受一下并可以折一折,感觉一下它有多硬,抗弯曲能力如何? (分组感知纸的特性) 2、实验一:
我们利用解剖的方法,观察瓦楞纸的结构是怎样的,看看各组成部分的厚薄和软硬。 (经过研究,我们产生的什么产生了什么问题或想法?准备怎样继续研究?) 三、形状与抗弯曲能力
通过上面的实验我们得出了一个最关键的问题就是:估计一下,什么样的形状有好的抗弯曲能力?
1、实验要求:不改变纸的长度,把纸折成不同形状,预测并实际测试它们的抗弯曲能力。
2、测度记录: 形 状 预测抗弯曲能力 实测抗弯曲能力 3、小黑板出示问题: (1) 与没有折的纸比较,它们的抗弯曲能力增强了吗?
(2) 比较这些形状的纸抗弯曲能力的大小,试做出自己的解释。
(3) 为什么有的钢材或铝材要做成“T”、“U”、“L”、“工”字或“口”字等形状? 四、总结
通过学习我们用事实证明了,哪些结构和情况下材料的抗弯曲能力可以得到明显的增强,指明学生加答教师补充完整。
19
教后记:
通过教学,我认为这节课我有以下几点做得较好:
第一:注重了学生的课前观察
这节课是研究形状与抗弯曲能力的关系,为了让学生更进一步认识到科学与生活是密切相关的。在学习新课之前,我组织学生观察我们周围的物体:例如钢材、瓦、纸包装箱中纸的的形状等等,使学生产生猜想,为学生实验做好准备。 第二:充分利用前一节课的所学进行实验
《形状与抗弯曲能力》一课时的实验和前一课时的实验一样都是对比实验,研究形状与抗弯曲能力的关系实验可以在前一课时实验的基础上进行设计,使学生找出与上一节课实验的相同和不同之处,进行设计实验,让学生少走了弯路,注意了前后课时之间的联系。
第三:注重学生节约习惯的培养
在研究形状与抗弯曲能力的关系实验时,需要用到很多张纸。为了使学生少用纸,我在学生做实验时先指导学生看看先做那种形状最好,然后再进行实验。同时在学生做完实验之后注意把纸搜集起来,可以留给下一个班备用或参考。再一个班上课时可以让学生选择上个班留下的纸进行实验,实在不能用的可以再跟老师要纸。这样做可以使学生养成节约的习惯,
但是在这节课我还有许多值得商榷的地方:
第一:个别小组实验时不同条件成了两个,教师应进一步加强对实验的指导。 第二:对纸包装箱纸的准备不够到位,致使学生观察不全面。 第三:对学生实验中垫圈的放置不能做好指导。
20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教案+教学反思(4)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