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中年期、老年期等不同发展阶段的局部,人体在不同的时间段有不同的生理、心理特点和需求。
人生命有机体的整体与局部是对立统一的关系。整体与局部相互联系、不可分割。整体在结构上离不开局部,由局部组成,整体的性质、功能需通过各局部功能的协作才能实现。整体与局部之间相互作用。生命有机整体与各个局部之间的联系,通过皮层中枢支配下的神经、体液及经络调节系统协调统一起来,并形成动态的相互作用。整体对局部的决定作用。整体居于矛盾的主导地位,整体高于局部,对局部起着统帅、决定的作用。整体与局部之间相互渗透。二者在联系中常常可以相互转化。
3. 典型与非典型
在医学的概念中,典型与非典型具有层次性特点。一般具体化为典型症状、非典型症状;典型体征、非典型体征;典型疾病、非典型疾病;典型病例、非典型病例等等。
在临床实践中,人们把在一定条件下表现比较普遍,特征比较明显的症状加以集中和概括,称之为典型症状,典型症状是疾病症状一般的表现形式。人们把在一定条件下那些不具有常模表现,不反映疾病鲜明、具有代表性特征的症状可称之为非典型症状。非典型症状是疾病症状特殊的表现形式。典型疾病通常是指人们对其病因、病理、传播途径、症状表现、发病机制、治疗手段以及预后等因素的认识比较明
确,并得到临床实践验证的一组疾病。非典型疾病的要素诸如病因、病理、传播途径、症状表现、发病机制、治疗手段以及预后等中,有一部分是人们目前认识还不明确,临床诊治困难比较大的一组疾病。典型病例与非典型病例往往和具体病人相联系,包括病因,发病机制,病理解剖,病理生理,症状体征,诊断依据和治疗方案,疗效和预后,流行病学特点如性别差异,好发年龄,地理特征等等方面,与该疾病现有医学理论的吻合度高,这样的病人称为该疾病的典型病例。狭义的典型病例也可特指:具有该疾病比较明显的几个特征的病例,是符合该疾病现有医学理论的典型病例。相应地,疾病特征与现有医学理论吻合度低的病人称为非典型病例。
典型体现疾病的共性和一般,是医学经验和医学理论的最初来源,因此,医学经验和医学理论总是首先和必须与典型相吻合相一致。 非典型体现疾病的个别与特殊,因此,往往是在与原有医学经验和医学理论的比较中被发现,在与原有医学经验和医学理论的比较中而存在。
典型与非典型并非绝对对立,而是相比较而存在,并在相应的具体要素基础上划分。
典型与非典型的区分是相对的,并在一定条件下发生转化。典型病例一般指与所采用医学理论的描述吻合性好、吻合程度高的病例。典型病例、典型症状的典型性正在不断弱化。
典型症状的相对性,还表现在典型症状出现的过程性,也有产生、存在、发展、消亡的过程。
4.患者个体差异
患者个体差异的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病人个体差异指病人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各种区别和差异,不一定具有临床意义,如正常的生理差异。狭义的病人个体差异一般是指有一定临床意义的各种区别和差异。
两千多年来,医学在不同层次上不断实证患者人个体差异的存在及其本质。《希波克拉底文集》中记载了当时的医学对病人个体差异的认识:病人的体质、生活习惯、年龄、人种等等因素对疾病的发展都发生作用。《黄帝内经》研究了个体在解剖、体质、耐药性、心理、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差异对疾病的意义。
2000年人类基因组计划首次破解人类基因密码,绘制出人类约3万个基因30亿个碱基图谱。通过比较个体之间DNA“字母”即单个核苷变体之间的差异,科研人员得出人类99.9%的基因都是彼此相同的,个体的遗传差异为0.1%的结论。0.1%的差异意味每个个体身上30亿个碱基对中包含有大约300万个差异。
科学家已成功绘制基因复制过程中出现不同突变的复制变异(CNV)图,补充了先前得到的人类基因图谱。基因密码的差异不是1%,而是10%甚至12%! “复制变异”还有
不少内容有待研究,但有一点是清楚的,人类的个体差异比我们预料的更深刻更广博。
患者个体差异信息,从症状学的层面分析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内容。(1)个体在生物、生理、理化等方面的差异,主要包括年龄(大部分疾病好发于某个年龄段,不同年龄的个体差异在患病率、症状表现方面有显著差异)、性别(部分疾病有明显的性别倾向性) 、人种(同种疾病在不同的人种中易感性、罹患率、感染后的反应等方面有明显的区别)、解剖、生理(如血压、肺活量、心率等的不同)、生化、免疫遗传、病史等; (2)个体在心理方面的差异,包括个性差异(部分心身疾病与不同的个性特征有关,如抑郁、固执、社交能力差等)、心理差异(心理活动是个体对客观外界的主观反映,不同个体的不同生活经历和不同的环境,使每个个体带有独特的心理特征)(3)个体在社会方面的差异,包括地区差异(每种疾病都有地区分布的特点)、职业差异(从事不同职业的个体因工作环境和工作性质的不同,在疾病种类、性质、程度等方面存在显著的差异)、行为差异(行为方式、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等) 、文化素质差异(个体的认识方式是影响个体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认知方式缺陷与许多心身疾病过程关系密切)、社会生活差异(社会事件作为应激源对不同个体差异很大,社会政治制度、经济水平、社会安定状况等,也都以不同方式、不同程度地影响着个体的疾病过
程。
不论是器质性疾病还是功能性疾病,都有必要在基因水平上去探究病因。因此,在基因组学层面上分析个体差异,不仅是分子生物学的重大研究课题,也是临床决策的重要内容和发展方向。
患者个体差异具有绝对性。具体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患者个体差异是临床实践的基本问题、核心问题、是临床思维的重点问题、难点问题。患者个体差异具有普遍性。表现在诊断个体化、治疗个体化和预防个体化等方面。
(三)临床思维的一般方法 1. 建立拟诊
临床医生在各种检查,如问诊、体格检查、化验和各种特殊检查的基础上提出一个或几个“初步诊断”,即拟诊。严格来讲,拟诊属于一种假定性判断,从方法论的角度可以视之为假说。
从逻辑分析的角度可将拟诊的依据分为必要征、充足征、可能征、否定征四类。
第一,必要征。 必要征对于诊断某种疾病来说是无之必不然,有之未必然的症征,又称恒见征。即要诊断该病,此征是不可缺少的,缺其诊断则不能成立 第二,充分征。充分征对于诊断某种疾病来说是无之未必不然,有之必然的症征。即要诊断该病,有此征就可以“一锤定音”,确定诊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医患沟通与临床思维(3)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